说到奥运对中国媒体,尤其北京媒体的意义,可能已经难以找到合适的词来描述了,因为在“机遇”前面加任何形容词都不为过。对《竞报》来说,还多了一层含义,它赋予了《竞报》生命,而对我而言,那是一个记者职业生涯中一笔宝贵的财富,不敢说以后会不会有超越这段经历的事情,但是这段经历已经让我迈上了人生路上一个新台阶。
每星期两次、8小时英语培训、每天和奥组委合作伙伴讨论奥运选题的操作,联系重大奥运事件的当事人进行采访,与驻华大使、外媒记者“面对面”……这就是我全情投入的奥运报道工作。跟报社其他从事奥运报道的同事不太一样的是,我还身兼北京奥组委官方杂志的工作。在距离奥运会不到200天的时间里,回首,再展望,不管杂志还是报纸的奥运报道,一路看下来颇多感触。
在大局中策划奥运报道
奥运会前的报道无非是报道奥运筹备情况,但是,是否重视策划,是否能够把奥运报道放在大局中考虑,做出深度和广度,就能体现出媒体报道的竞争力。
《竞报》这份为迎接2008年奥运会而在北京创办的新型日报,现在每日有16个版奥运新闻,挂名“奥运快报”,是奥组委惟一授权能够挂上奥运会会徽的报纸。但日常的奥运新闻远远不能满足版面的需要,《竞报》奥运报道部以策划战略牢固地占领了这片阵地。
2007年11月6日的“奥运快报”,头版一条由京港经济合作洽谈会“奥运经济与首都发展”论坛上得到的消息,仅有500多字,报道了2008年奥运会后,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将陆续推出地上建筑面积约230万平方米的建设用地。同时,将有24万平方米的地下商业项目招商、开业。这个信息在当日北京其他媒体中都作为普通消息处理。但是,考虑到这条消息涉及到奥林匹克公园、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等概念,又涉及奥运会后的利用问题,《竞报》奥运报道部决定配发一篇深度稿,厘清这些概念,并告诉读者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奥运大变身的“真相”。于是,就有了第四版的延伸阅读—奥林匹克公园的前世今生,通过对北京城市规划设计院总规划师的采访,发现了奥林匹克公园一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当不少媒体报道北京搬迁污染企业、治理大气污染等为兑现绿色奥运承诺积极努力时,《竞报》派出多路记者探访北京周边的湿地、保护区,寻找北京“绿世界”,那一片悠然纯净的水土,一簇簇绿油油的植物,一群群漫步的野鸭,看到海报上这些图片,对奥运会的蓝天,读者该是充满了信心。
大报道要有大合作
奥运报道是“大”报道、全方位的报道,《奥林匹克宪章》提到,“奥林匹克主义将体育运动与文化和教育融为一体”,奥运报道应该是一种比体育更为宽泛的理念,尤其在奥运会前报道奥运筹备情况时。但是,体育与奥运两个部门却需要磨合、协作,可能在奥运会前,奥运报道部门内容更丰富,包罗万象,场馆、赞助商、社区、学校都有奥运报道部的新闻,而体育部则比较具体,如针对运动员的备战训练。但是,作为两个将在奥运会时并肩作战的部门,奥运会前的磨合显得很有必要。
在“好运北京”测试赛中,《竞报》体育部和奥运报道部携手完成了一次次成功合作。由于奥运报道部事先策划安排记者采访了所有举办测试赛场馆的运行团队,这样在每一项测试赛体育报道的同时,奥运报道部安排一篇相对应的测试赛场馆运行团队的采访,让读者全面了解一项精彩比赛背后组织、服务人员的故事,有时,一张志愿者笑意盈盈照片的光彩甚至盖过了运动员。
薛丽娟,女,2004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后进入北京《竞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