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作为中国体育运动方面的权威,包苏珊 (Susan Brownell)的资历在西方恐怕无人能比。”对于这位拥有西方背景的中国问题研究专家,美国《华尔街日报》给予了如此高的评价。
据熟悉包苏珊的学者介绍,她是美国密苏里大学人类学系和外语系系主任,美国富布莱特(Fulbright)基金会2007年度高级研究员。近半年来她一直在北京进行北京奥运(搜吧)会的研究工作。
实际上,对于奥林匹克运动,对于中国,包苏珊很早之前就结下了不解之缘。
包苏珊教授透露,自己曾接受过女子七项全能的训练,“那是个很艰苦的项目,可能仅次于马拉松。” 而这一运动项目还为她在中国赢得了荣誉。
包苏珊曾参加美国1980年和1984年奥运会的选拔赛,但最终未能入选。1985年,她以人类学研究生的身份来到中国。在此期间,她代表北京大学出战1986年全国大学生运动会,获得了女子七项全能金牌和两项其他比赛的银牌。
包苏珊对中国问题有着深入的分析,记者在几次与她共同进餐的时候,发现甚至在餐桌上,她也不忘阅读国外学者对中国问题研究的书籍。
奥林匹克是包苏珊的主要研究领域,她希望西方社会能够真正地认识中国,认识北京奥运会。
而对于西方社会一直提及的奥运政治化现象,包苏珊认为从第一届奥运会举办时就早已存在。
她举例说,冷战后期,苏联和东欧国家抵制了1984年美国洛杉矶奥运会,唯一参赛的社会主义国家是罗马尼亚和中国。“在两国进入比赛场地时受到了现场观众的热烈欢迎。”
这种抵制的现象,事实上正是那个年代大国政治关系博弈的结果。
近日,包苏珊教授在返美之前,针对目前一些组织企图将奥运政治化的现象,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独家专访。
政治人物言论无关大局
《21世纪》:近日有媒体报道,英国首相布朗不参加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法国总统萨科奇对于参加奥运开幕式提出了一些条件,而美国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希拉里也建议布什慎重考虑出席奥运会开幕式,你如何看待这些政治人物对于北京奥运会的态度?
包苏珊:大部分国际奥委会委员的态度是:这些人都只不过是政治人物,奥运会到底是一个体育活动,不是一个政治活动,如果有个别政治人物不来参加奥运会开幕式,不会影响到奥运会的成功举办。
《21世纪》:这些政治人物的言论会不会给国际奥委会,特别是奥林匹克运动带来压力?一些国家的领导人不出席北京奥运会,是不是会带来一定负面影响?
包苏珊:以前,政治人物的缺席可能会对奥运会带来非常大的压力,因为以前的国际奥委会并不是一个特别稳定的组织。
而现在,我觉得国际奥委会本身的地位已经很稳定,他们有着很充足和稳定的经济来源,在世界上有一定的影响,实际上并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威胁到他们的权利。我觉得恰恰相反,国际奥委会会觉得,这些政治人物不来参加北京奥运会是他们自己的遗憾,而不会是国际奥委会的遗憾。
《21世纪》:你提到的“以前”,我是否可以理解为1984年以前?
包苏珊:可以这样说。奥林匹克运动现在的发展情况与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有很大的差别。那个时候奥林匹克运动面临巨大的危机,如果洛杉矶市没有提出申办奥运会,可能当届的奥运会就不得不被取消,因为洛杉矶市是当时唯一的一个申办城市。所以我觉得从目前的国际奥委会来看,他们可以完全不用太在意政治人物的言行。
《21世纪》:以往举办过奥运会的国家,是否也曾承受全球媒体的舆论攻击?
包苏珊:从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开始,每一届奥运会的举办国都会受到媒体比较大的关注。实际上我觉得这是因为奥运会在世界的重要性提高了,所以奥林匹克运动受到的批评也同样增多了。
在前几个奥运主办城市中,雅典遭受的批评可能是前所未有的,美国亚特兰大奥运会也面临过同样的问题,当时主要针对的是亚特兰大市居高不下的犯罪率和炎热的天气问题。
《21世纪》:对于北京奥运会火炬接力,某些西方媒体在报道中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偏向性,作为西方学者,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包苏珊:我觉得他们目前的做法,尤其是对西藏问题的报道是带有偏见的。不过我也觉得,应该全面地去看待这样的情况。实际上中国面临这样的压力不一定是件坏事情,关键要看中国政府的反应是什么样。因为对他们来说,这也是次很好的机遇,如果能处理好,它能够增强中国和外国的相互信任,反之,可能相互信任就会减少。实际上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和很重要的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