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奥运火炬全球传递,这个艰难的旅程将让13亿中国人民可以更好地认识这个世界,也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傅莹大使在伦敦站传递结束一周后,以文字的方式表达了她的感慨与思考
4月6日,夜幕降临,2008北京奥运火炬传递伦敦一站结束,搭载着奥运火炬的飞机即将飞向火炬境外传递的第5站——巴黎。看着飞机慢慢滑行到跑道上,中国驻英国大使傅莹心绪复杂,她不禁想:飞机是否变得更加沉重了?
身处中西方文化交界的傅莹,内心深处发出的这个疑问,是缘于奥运火炬在伦敦传递中遭遇的一系列干扰、阻挠等企图破坏传递的事件,更是缘于这一系列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而接下来火炬传递的巴黎站、旧金山站,这些场景依然重复上演,与此相伴的还有部分西方媒体歪曲事实的报道,乃至类同人身攻击的“侮辱性”言论。
“北京奥运火炬全球传递,这个艰难的旅程将让13亿中国人民可以更好地认识这个世界,也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傅莹大使在伦敦站传递结束一周后,以文字的方式表达了她的感慨与思考。
而这,不仅是每个中国人,也应该是全世界的人们共同深思的问题。
在参与破坏传递的人中,有恶意蓄谋者,更有不少人是被因“无知”导致的偏见与敌视的情绪所煽动。
就最近发生在奥运火炬传递过程中“***”分子发起的破坏事件,以及法国政府针对北京奥运会的表态,《第一财经日报》采访了定居法国的华人、目前在北京工作、担任德国司媒公关咨询有限公司中国区代表的刘飞平。刘飞平与她的法国先生建立了一个美满的家庭。
刘飞平认为,“抢火炬”十分愚蠢。而法国政府甚至是西方国家,在需要政治资本的时候,就会拿出中国问题来说事,萨科齐政府也是如此。“中国和法国在意识形态上有很大区别,但是法国在这个问题上的表现还是出乎我们意料。”同时,刘飞平也表示,中国政府部门“需要以更加大方和积极的态度,更加主动地宣传自己”。
出现将奥运会政治化而产生的“过激行为”,显露了“隔阂”。而这些无疑又都表明,科学技术、信息化的突飞猛进而重塑的
“扁平化”世界,远非我们想象中那么“平坦”。
1892年11月25日,那是第一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举办前的四年。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创始人、29岁的顾拜旦在巴黎索邦大学,发表了一个多小时的激情演讲,旨在复兴奥林匹克运动。这就是现在的《奥林匹克宣言》。
116年前,拥有男爵称号而对体育事业充满激情的顾拜旦就发现了这样一种全球趋势:“电报、铁路、电话、热衷于科学研究、代表大会、博览会对和平事业所作出的贡献超过了所有的条约与外交协议。”
于是,顾拜旦努力将奥林匹克运动也纳入“对和平事业所作出的贡献”的计划中。
当然,从一开始,奥林匹克运动就无法完全摆脱政治化、利益化的因素。为强调奥林匹克精神的纯洁性,1912年,顾拜旦在斯德哥尔摩奥运会期间,发表了《体育颂》,并因此获得该届奥运会文学艺术比赛的金质奖章。顾拜旦希望奥林匹克承载的理想和精神具体是什么呢?他在《体育颂》中写道:
“体育,你就是和平,
你在各民族间建立愉快的联系。
你在有节制、有组织、有技艺的体力较量中产生,
让全世界的青年学会相互尊重和学习,
使不同民族特质成为高尚而和平竞赛的动力。”
就在北京奥运火炬的全球传递起程前不久,《奥林匹克宣言》全球首发庆典在北京举行。《文明》杂志发行的《奥林匹克宣言》中、英、法文版也与读者见面,这是《奥林匹克宣言》首次正式出版。奥运火炬的全球传递,无疑也应该是展示真正的奥林匹克精神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