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洞庭熟,天下足”,八百里洞庭,鱼米飘香;“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无数迁客骚人来此,把酒吟诗,风月无边。临长江,抱洞庭,衔君山,岳阳注定是一方风光秀美、人杰地灵的宝地。
路过一座城,不如走进一座村。此番岳阳之行,我们既不去洞庭湖游船,也不上岳阳楼登高,而是跟随湖南省岳阳县邮政分公司总经理谢军华去探访一座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被称为“天下第一村”的张谷英村。
▲张谷英村全景
张谷英村,位于岳阳以东的渭洞笔架山下,地处岳阳、平江、汨罗三县市交汇处,离岳阳市约70公里,如果从长沙出发也就两个小时左右的车程。张谷英村以其始迁祖张谷英命名,至今已存在了600多年,有1700多座明清建筑,为中国保存最为完整的江南民居古建筑群落。
张谷英,何许人也?因何来此定居呢?导游介绍说,据村里的族谱墓志记载,张谷英原籍江西,曾任明指挥使(相当于军区司令员的职务),于明洪武年间辞官回乡,由吴入楚,沿幕阜山西行,来到岳阳县渭洞笔架山麓。当时的渭洞山区到处都是茂密的古原始森林。熟识风水的张谷英看到这个地方四面环山,中间是盆地,盆地中央有大小七座山头连在一起,层山环绕,环境优美,认为此地风水极佳,是“兴丁宝地”,于是便选择在此安家。张谷英就地取材,大兴土木,经数代人大力修建,渐成规模,依山建起了延绵数里的大屋场,也就是今天的张谷英村。
▲张谷英村全貌
进入古村前,要经过一座气势恢宏的石头牌坊,正面刻有“张谷英”三个大字,背面书写“孝友家风”四个字,据说这也是张谷英村的祖训家教。
▲张谷英村牌楼
整个古村的建筑群由当大门、王家塅、上新屋三大群体组合而成,总面积为51000平方米,大小房屋1732间,天井206个,巷道62条,古屋环山而建,长达1公里。
谢军华介绍说,如今居住在村里的大多数是张谷英的第26、27代子孙,家家户户感情亲近,房子也是紧紧相连,房子之间有通道相接,整个村子就如迷宫一般。
▲张谷英村当大门
从高处眺望,张谷英村呈半月形分布在山脚下,以主屋为大门,背靠青山,门前的渭溪河成了天然的护村河。整个建筑的正门,是一个不大的石洞门,上方立有一块大匾,上书“当大门”三字,大门两边是一副木板对联:“耕读继世,孝友传家”。门楣上有一幅太极图,为全族人保平安、佑富贵之意。大门里的坪上有两口大塘,分列左右,寓意龙的两只眼睛,既可取水防火,又能美化观瞻。
▲近看当大门
几经沧桑,很多古屋除了现代化的家居陈设外,基本上保留了原有的建筑风貌。每户家院虽然规格大小略有不等,但都由过厅、会面堂屋、祖宗堂屋、后厅等“四进”及左右的厢房、耳房组成。过厅内的一口天井,让老屋明亮了许多,既用来采光通风,也能收集雨水,亦有聚财之意。各家房屋的形式、用材和粉饰色调都趋于和谐统一,建筑材料以木为主,青砖花岗岩为辅,灰墙素瓦,做工严谨,历经百年而无朽溃之处。
▲宽敞明亮的门厅
屋场内渭溪河迂回曲折,穿村而过,河上每隔几十米就有一座形态各异的石桥。屋宇墙檐相接,参差在溪流之上,形成“溪自阶下淌,门朝水中开”的格局。傍溪建有一条长廊,廊里用青石板铺路,沿途可以通达各家门户,连接着各个巷道,村民们在此起居劳作可以“天晴不曝晒,雨雪不湿鞋”。
▲傍溪而行的长廊
村内有处“百步三桥”的景点。所谓百步三桥,就是在百步之内有三座桥,这是那条穿村而过的小河上的一景。“张谷英三桥主题邮局”正好坐落于此,仿古的角旗、牌匾与老屋相得益彰。谢军华说:“这个主题邮局是2015年创建的,主要以弘扬和发掘古村文化为主,向社会展示邮政主题邮局的形象。由于位置极佳,这里也吸引了很多游客驻足。”
▲张谷英三桥主题邮局
走进主题邮局,用瓦当装饰成的信件格口铺满了屋子的三面墙,显得十分古朴,也不失情调,岳阳当地的风光明信片和张谷英村主题明信片点缀其中,平添了绚丽的色彩。时空慢递也是这间邮局的特色服务,游客可以写下此时此刻的所思所想,在约定的时间发出,寄给未来的自己去回味。屋内的显示屏上不时滚动着邮乐网的商品,原来这里也是邮乐购的一个服务站点。邮乐购店主介绍说:“以往,村民自制的油豆腐、豆腐乳、红薯干、萝卜干等土特产品都是在自家摆摊卖给游客,现在通过邮乐购也能卖到全省乃至全国。”
▲主题邮局内景
村里的游客来来往往,无论在任何地点,哪怕门前摆了再多的土特产,村民们都无一人主动叫卖,此地似乎与喧嚣隔绝。村民们或是三五成群围坐在一块聊天打牌,或是忙着做豆腐或其他的农活,他们一生守候在祖先们修建的旧居内,享受着祖辈们流传至今的平静安详,生活简朴,与世无争。
岳阳市张谷英民俗文化研究所所长肖自力说:“张氏家族几千人生活在一个大的屋顶下,几百年不散,这与家训族戒中‘和为贵’的理念是分不开的。”
“耕读继世,孝友传家”已然成为张氏家族的精神支柱,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族人的思想,形成了“孝当先、和为贵、勤耕读、崇廉洁”的淳朴家风,也铸就了古村数百年不动摇的家族凝聚力。这或许是张谷英村留给我们最有价值的文化财富。( 文|潘建伟 图|许伟军 文峰 刘建辉 )
(内容来源:《邮来友往》杂志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