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来源:在线文博
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的《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一季在观众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乃至90后、00后都竞相追捧。近日,《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二季正在央视第九套纪录频道播出,其中,“曾侯乙编钟”一集更是获得观众的一致好评。
说起曾侯乙编钟,也许有人会回忆起在1997年香港回归的夜晚,由谭盾演奏的那一曲《1997--天、地、人》。但是,我们可曾想到在北京奥运会的颁奖曲里,在上海世博会的中国馆里,在埃及卢克索神庙里,都响起过曾侯乙编钟的声音。
为什么如此多的国家外事场合,曾侯乙编钟都不曾缺席?为什么它有如此之高的中华礼乐文化的象征性价值?曾侯乙编钟到底有怎样的独特之处?湖北省博物馆党委书记万全文前不久通过“在线文博”讲述了曾侯乙编钟背后的故事。
湖北省博物馆党委书记万全文
几多因缘造就编钟出土
据万全文介绍,编钟的出土与一位军人密切相关。1978年,在随州的一处空军修理所建造营房时,部队里的副队长—王家贵发现了推土机下泥土的异样。王家贵在马王堆墓葬发掘后,就成为了一名考古爱好者。他发现推土机挖出来的土里面有碎石,是被扰动过的。因此,王家贵先生毫不犹豫地向襄阳地区的文化局报告了。
在经过国家文物局批准后,1978年4月开始对施工区域正式发掘,这个地方就是后来著名的曾侯乙墓。
因为墓葬存在盗洞,当时考古工作者起先是很失望的。但两个月后,随着墓坑里面的积水几近抽净时,编钟露出了水面。紧接着,一个面积为220平方米的大型岩坑竖穴木椁墓展现在了考古工作者的面前。
曾侯乙墓的发掘现场
万全文在介绍曾侯乙墓时形象地解释说:“曾侯乙墓的形制相当于三室一厅。中室就好像现今的客厅,做礼仪功用,位于墓葬最中心的位置。”曾侯乙编钟就与编磬、九鼎八簋一起出土自墓葬中室。
编钟出土位置
紧接着,万全文补充说: “编钟出土后,悬挂的钟几乎都是很完整地保存在钟架上。因为当时随县(今随州)没有博物馆,所以就运到了湖北省博物馆进行保存与收藏。”
编钟出土时的原状
伴随着曾侯乙编钟的出土,对于它的研究也逐渐丰富。那么,曾侯乙编钟的背后,讲述了怎样的故事呢?
铭文诉说一段过往
曾侯乙编钟共出土六十五件,其中有一件是楚王赠送的镈钟。编钟上刻有标音的铭文,反映了当时曾国、楚国和郑国的律名,是非常重要的文献资料。
曾侯乙编钟
那么为什么在这六十五件编钟里,镈钟占据了最重要的位置呢?这背后又有怎样的故事呢?“楚国之所以不灭曾国,说明曾楚两国的关系非常密切。所以在楚惠王五十六年曾侯乙去世后,楚王铸造了镈钟以此祭奠曾侯乙。”,万全文说:“镈钟上面的铭文是‘唯王五十又六祀,返自西阳,楚王酓章作曾侯乙宗彝,奠之于西阳,其永时用享’。”
镈钟铭文
铭文首先是说明了制作镈钟的原因,其次也是最关键的,就是说明了时间,即唯王五十又六祀,也就是公元前433年。这个时间非常重要,因为镈钟记载的时间就是曾侯乙去世的时间。
因为镈钟是楚王送到曾国来祭奠曾侯乙的,曾国在此时要表明与楚国的主从关系,所以把镈钟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如此,镈钟既表明了当时曾国与楚国之间的关系,也蕴藏着一段背后的故事。“镈钟在当时其实没有使用,因为镈钟实际上没有调音,不能演奏,出现在这里是具有象征意味的。”万全文书记如是说。
如果想要演奏一首完整的乐曲,需要编钟组合起来,共同演奏。那么,编钟是如何发音的呢?有什么特点吗?能够演奏怎样的乐曲呢?
一钟双音演绎时代乐章
曾侯乙编钟有一个了不起的成就,就是它具有一钟双音的特点。“也就是说一个钟能够演奏两种不同的乐音,如此,一套完整的编钟就可以演奏很多不同的乐曲”万全文解释说。
那么,它是运用怎样的原理去实现“一钟双音”的效果的呢?
编钟呈合瓦形,与寺庙里的圆形钟不同。圆钟是整个钟部形成一种共鸣的音腔,而合瓦形的编钟就像是两个瓦片扣合住的钟。在钟口呈椭圆形,敲击时,声音一旦发出后就会停止,所以说曾侯乙编钟在演奏时不会出现敲下一个钟时,上一个钟的声音还没停止而造成的“叠音”现象。
在钟的结合部有棱,称作“铣”,钢性比较强,因此从正鼓部到侧鼓部音是逐渐衰减的。从而可以看出钟的形状对其音的衰减是有作用的。两棱之间的钟口向上拱起,钟口边稍上有两个敲击点,中心为“正鼓”,偏右约三分之二处为“侧鼓”,分别刻有乐名。
编钟各部位名称
“当然,不是说钟一做出来就是准音的,它需要调音。即使现在,我们铸钟也需要调音,但有设备支撑。曾侯乙编钟的时代是完全依靠耳朵听音的。”万全文补充道。
曾侯乙编钟不仅具有“一钟双音”这一了不起的成就,还有就是七音齐备,并且具有12个半音。我们如何去理解呢?可以对比钢琴,在一个八度里,7个白键和5个黑键构成12个音,即12平均律,曾侯乙墓的12个半音跟12平均律是一个概念。钢琴有七个八度,曾侯乙编钟有五个半八度,音律很宽广。
另外,编钟分为三层悬挂,上面是钮钟,中层是甬钟,下层也是甬钟。三层的钟大小不一样,因而编钟发出的声音是有区别的。所以应该来讲,曾侯乙编钟能够很好地体现战国时期高超的青铜铸造技术。
曾侯乙编钟甬钟音名与现代音名对照图
万全文用一个生动形象的说法给出了解释,他说:“铸造编钟就像雕塑一样,雕塑做眼睛的时候,是慢慢扩大的。不能一下子就把眼睛做大了,因为把眼睛做大之后,让其变小很难。制作编钟也是同样的道理,要用耳朵听音,音要一点一点变高,如果音低了的话,没有办法把音补回去。也就是说,制作编钟时只能稍微厚一点,慢慢地把音调高,局部地调高。所以编钟里面有很多调音槽,工匠就是通过调音槽来进行调音的。”
“我们现今所说的金石之音包括金石土木瓠革丝竹。金石之音是对所有乐器发出的声音一种概括。但是,’金‘代表编钟,‘石’代表编磬。曾侯乙墓出土有编钟、编磬、瑟、十弦琴、五弦琴、鼓、排箫、笙和篪,共九种125件。所以,一方面钟的数量很多,另一方面,如此之多的乐器,能够演奏出来古今中外的很多乐曲。因而,体现出曾侯乙墓的重要程度。”万全文说。
聆听编钟今生音律
编钟在1984年庆祝建国35周年之际,去到北京中南海怀仁堂为各国驻华大使演奏乐曲后,就再也没有走出过湖北省博物馆。
那么我们如今在湖北省博物馆看到的编钟表演又是怎么回事呢?“这就要讲到编钟的复制问题了。”万全文对此解释道:“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当时的国家领导人叶剑英、李先念等人来博物馆考察曾侯乙编钟,在参观过程中,叶老询问曾侯乙编钟能不能做复制品。湖北省博物馆马上向上级报告。国家文物局批准立项后,湖北省博物馆开始对曾侯乙编钟进行复制。”
在复制编钟的过程中,有许多故事,万全文回忆道:“复制曾侯乙编钟的时候,在全国成立了一个专家组,至少有五个单位都参与了。包括湖北省博物馆、中国科学院自然史所等单位。邀请了研究音乐考古、音乐史、古文字学和考古学、青铜铸造等方面的一批专家共同参与复制。
1984年9月份验收后,湖北省博物馆有了第一套曾侯乙编钟的复制件。之后又分别为台湾鸿喜美术馆、随州市博物馆、黄帝陵、武汉音乐学院和北京大钟寺铸造了复制件。
曾侯乙墓出土编磬
在关于复制件的问题上,万全文特别强调“复制不同于仿制,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在曾侯乙编钟原件上翻模制作的,称为复制。所以真正意义上曾侯乙编钟的复制件并不多,但是在各地存在大量仿制的作品。也就是说,仿制的编钟,没有经过湖北省博物馆,也没有经过审批程序。”
伴随着曾侯乙编钟的出土,湖北省博物馆在20世纪80年代初专门成立了编钟乐团。万全文认为湖北省博将编钟乐团定位为曾侯乙出土文物展览的一种延伸是值得肯定的。“观众在展厅看到了曾侯乙编钟后,肯定都想知道编钟是如何演奏的?能够发出怎样的声音?能够演奏怎样的乐曲?因此,编钟乐团首先要解决观众的这些问题。”
另外,编钟乐团也是湖北省博物馆的一个特色社会教育项目。乐团是严格按照当时出土的乐器来组建的。实际上没有用到的出土器物只有两把琴,一个十弦琴,一个五弦琴。五弦琴因为音腔很小,基本上不能演奏。当时有专家认为它是一种均钟,用于定调。关于十弦琴,湖北省博物馆做过复制品,但是现在具体怎么演奏还不是十分清楚。
万全文认为编钟乐团的演奏第一是要雅俗共赏,第二要反映楚文化特色。湖北省博编钟乐团的曲目库比较庞大。其中,一部分都是原创的曲目,是作曲家根据楚辞等楚文化元素创作的。一部分是根据中外乐曲编排的。
关于弘扬和宣传编钟音乐方面,万全文畅想道:“未来,我们会重点打造编钟,要把编钟文化的特色做足。第一是打造平台,在湖北省博物馆的三期工程中,新做了一座更适合编钟演出的演奏厅。第二是丰富演出内容,编钟的曲目还要进一步系列化,要创作出更多的反映楚文化特色的曲目。第三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让编钟既驻馆演出,又走出去,走向海外,以弘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