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来源:收藏快报
陕西历史博物馆今年暑期推出了“孰制匠之”文物修复特展,向公众展示了文物三维信息采集、文物保护修复过程。“科技+文物修复”的新概念、新形式吸引了不少观众、尤其是年轻人的兴趣,是陕西历史博物馆对文物修复工作的一次尝试和探索。
文物修复从后院搬到
展厅放大公众关注度
陕西是我国文物大省,拥有众多国宝的陕西历史博物馆早就是中华文化的亮丽名片。馆内文物琳琅满目、美轮美奂,让海内外观众为之赞叹。
陕西历史博物馆是国家文物局评定的全国文物保护22家优质服务单位之一,雄厚的文物修复实力享誉国际,创造过一个又一个文物保护修复奇迹,赢得国内文保单位很高口碑。目前陕西历史博物馆有文物修复人员50名,修复室、实验室面积超过1500平方米,多年来完成了馆内外大量的文物修复任务。陕西历史博物馆自从1987年就开展了文物修复工作,文保工作经历了从“抢救性修复”到“科学认知”再到“预防性保护理念全面贯彻”的过程,近年逐渐建立起“修复、研究、预防”三位一体的文物保护体系。
陕西历史博物馆工作人员白璐告诉记者,随着近年来大众对于文物保护及修复工作关注度的提高,观众来博物馆参观,不仅想了解陈列在展厅的文物自身的历史故事和文化价值,还特别关注文物修复工作的过程、故事。陕西历史博物馆从2018年2月春节长假开始,在观众展览区开辟了专门的场所,建起了一个面向观众常年开放的透明文物修复室,向观众展示不同类别、不同材质文物的修复过程,把文物保护的理念、过程展示给观众,让观众从精细、精湛的文物修复方法和技艺中,感受文物保护修复的艰辛、匠心,撩开文物修复的神秘面纱,让文物“活”起来、“动”起来、“亮”起来。
新技术新材料介入
文物修复如虎添翼
陕西历史博物馆壁画保护修复研究中心副主任杨文宗介绍说,陕西历史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室面积130平方米,作为集中展示馆藏文物保护修复过程的空间,开展“文物保护修复季”展览工作。展览共分为四个单元,从书画、金属、陶瓷、杂项这四个方面分别展示文物修复技术,全方位展示文物保护的理念,目前正在展示的博物馆“文物修复季特展”第三季度展览“孰制匠之”展览吸引了数以万计的观众驻足。
西安火伴艺术文化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韩博告诉记者,新技术的介入让文物修复工作如虎添翼,以往需要文物修复工作者花费10天时间建造模型的工作,现在借助三维扫描技术1天即可完成。
陕西历史博物馆自2011年引入了三维扫描与3D打印技术至今,一直在推行文物实体修复和虚拟修复并行的实践,展览、展室在实物、实境向公众开放、明示,让公众近距离感受新技术、新材料在文物保护修复工作中的威力、效用。
人才紧缺后继乏人
是文物修复短板
让文物更好地“活”起来,让文物“起死回生”“健康无虞”“修旧如旧”,离不开一代又一代文保人、文博人的坚守、匠心。
陕西历史博物馆工作人员高百峰从事文物修复工作30余年,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工作的这些年,从他一个人挑大梁带头开展修复工作到如今陕西历史博物馆共有40余名修复师一起工作,高白峰已经成为年轻修复师口中技艺了得、经验丰富的“老匠人”。高白峰说,目前来看,无论是文物修复工作还是预防性保护工作,都存在人才短缺的问题。
高百峰介绍,目前陕西历史博物馆内的文物修复工作,还是由老师傅挑大梁,传、帮、带年轻修复师。年轻修复师既要熟悉保护修复理论知识,又要擅长实践操作。要想让年轻修复师兼备这两种能力,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文物修复工作具有复杂性和特殊性、“手工”操作为主的职业背景,面对大量需要修复的国宝、文物,迫切需要修复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文”“武”兼备。高百峰带过的学生中就有因为承受不了工作压力而选择了转行。
杨文宗说,国家对于文物事业发展的重视以及目前在全社会提倡的“工匠精神”,对于文物修复事业和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工程的推进大有裨益。而这两项工作作为盘活馆藏文物资源、让文物更好地“活”起来的基础,有赖各方力量的共同努力推进,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