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中国紫砂艺术年鉴 2017-2018”项目意在总结、梳理中国紫砂艺术独特的民族艺术语言与崭新魅力,同时在当下的基础上扩展开来,瞻仰未来新的面貌。在项目的行进过程中进行学术上的探讨与精进,同时提供一个交流与解读的全新艺术角度。
此项目包含《中国紫砂艺术年鉴 2017-2018》书籍与“薪火相传:行进中的中国紫砂艺术”学术邀请展两部分。
《中国紫砂艺术年鉴 2017-2018》一书以紫砂艺术家为叙述单元,全景梳理和再现本年度中国紫砂艺术发展与繁荣全貌,忠实、客观地记录中国紫砂艺术领域代表性艺术家的创作情况,清晰地体现中国紫砂艺术传承发展的蓬勃状态。 力求以学术为标杆,以紫砂艺术家为基本叙述单元,全面、系统的梳理和再现2017-2018年度中国紫砂艺术的发展和繁荣全貌,力求客观、公证,以年鉴的方式,为广大读者提供一本实实在在的中国紫砂艺术的工具书。
“中国紫砂艺术年鉴 2017-2018”项目
第十五期推荐紫砂艺术家:曹婉芬
一、艺术家简介
曹婉芬,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江苏省工艺美术学会理事。
1940年出生于蜀山镇陶业世家,从小耳濡目染紫砂艺术的熏陶,对紫砂器皿的博制有着特别的感情。
1955年承紫砂艺术花货泰斗朱可心为师,三年学徒打下了全手工制作技法的扎实功底。历经带徒实践、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培训,有缘受到裴石民、王寅春、顾景舟等大师、名家的传教,艺术素质得到升华,从业五十多年以来,造就了集各家所长之能,立承前启后之本,创自成一格的艺术特色。一生潜心于紫砂造型设计的研究和制作,创新设计数百件套作品。既不失历史传统文化,又融入了时代文化的理念,在国际及全国陶瓷评比中屡屡获奖,多次赴东南亚各国及港台地区展示及文化交流均受海内外人士的青睐和较高的评价。
部分获奖及收藏作品:
玉亭壶——亚太地区陶瓷评比一等奖
宝方抽角壶——全国陶瓷评比一等奖
壶艺掇英组壶——国际陶瓷精品大奖赛二等奖
四季流芳组壶——全国大师精品展金奖
怒放壶——太湖博览会一等奖
凤盉提梁壶——江苏陶瓷评比一等奖
竹海茶具——国际陶艺展评三等奖
巅峰茶具——全国大师精品展金奖
大彬瓜棱壶——国务院紫光阁收藏
大彬僧帽壶——国务院紫砂阁收藏
嵌银丝无瑕壶——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
苑林提梁壶——南京博物馆收藏
楚韵茶具——全国陶瓷评比银奖
1990年为传承紫砂全手工制作技艺率儿女范建军(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范建华(高级工艺美术师)、陆君(工艺美术师)、费寅媛(工艺美术师)创立《苑林阁紫砂艺术工作室》。
二、艺术家成就评说
曹婉芬的紫砂历程
曹婉芬说,“做壶的时候,什么烦恼都忘掉了。我最好的休息就是做壶”。
她是一位年逾古稀的老艺人。从15岁到78岁,无论清贫或富裕,都与泥巴不离不弃。
她是一位心态年轻的创作者, 63年耕耘,200多件(套)作品,难以计数的奖项,却始终认为自己“初窥门径”。
她热爱生活,从中不断地汲取营养,立意创新。“壶艺掇英”、“脱颖”、“怒放”、“童心”、“四季流芳”、“含容”、“归真”……不一样的典故,不一样的感悟,惟有一腔热爱始终不渝。
她的作品婉婉大度,她的艺德扬芬四方。
六十三载 始窥山门
1955年,15岁的曹婉芬进入宜兴紫砂合作社,随朱可心学习紫砂技艺。
那个时候,朱可心的家就在曹婉芬外公家的对面。曹婉芬的妈妈也是做壶的手艺人,曹婉芬常常利用课余时间,给妈妈打打下手,也顺便给自己打基础。有时候得了空,就跑到对门去,边看朱可心做壶边琢磨。朱可心对这个伶俐的小姑娘也特别喜欢,等到曹婉芬正式进入合作社,就把她收在了自己门下。“朱老师很喜欢我,常常给我开小灶”,曹婉芬每每回忆起这个情节,就十分感动。朱可心擅长花器,曹婉芬所做的“大报春”壶、“松鼠葡萄”壶等都深得朱可心精髓。
继朱可心之后,曹婉芬又先后随裴石民、王寅春、顾景舟学艺。裴石民善于仿生、王寅春长于筋纹、顾景舟面面俱到……喜欢钻研的曹婉芬都一一吸收,勤学苦练,在光、花、筋、方等器型方面都取得了不凡的造诣。
吸收的同时,曹婉芬也在不断地探寻属于自己的方向。上世纪80至90年代中,她开始尝试着以自己的思路创新作品,“壶艺掇英”组壶就是一个大胆的构思,她将紫砂历史上各个时期代表人物的代表作品收集起来,重新塑造。供春的“树瘿”壶,时大彬的“僧帽”壶,邵大亨的“掇只”壶……都浓缩在多宝阁当中,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在国际陶瓷大奖赛中得了二等奖。
自此,她的创新一发而不可收。截至目前,她创作的作品有200余件(套),妙思泉涌,创作力旺盛。
在处理传统与创新的关系上,曹婉芬认为创新离不开传统,脱离传统的创新是没有生命力的。“四季流芳”组壶正是因为有深厚的传统内涵,才有了强大的生命力。她认为“传统与创新的紧密结合才是紫砂发展的正途”。
然而,与紫砂相伴已逾63个春秋的曹婉芬,却越来越感到紫砂的博大精深,越学越觉得艺无止境,于是发出了“博大精深艺无涯,古稀有感初入门”的感叹,同时也鞭策自己不懈努力。
万事万物 皆可入壶
曹婉芬的作品都来自于生活,几乎每件作品都有属于自己的典故。
她的创作理念就是:从生活中吸收营养。
有一年天降大雪,雪地上到处都是孩子们欢乐嬉戏的身影,让曹婉芬感到了生活之美。她把这个灵感记录下来,不久之后创作了“童心”壶。
宜兴有着著名的“竹海”。竹海纵横八百里,连绵苏、浙、皖三省几十万亩,秀丽壮观。曹婉芬将对“竹海”的喜爱倾入壶中,创作了“竹海提梁”。
小鸡破壳而出,是生命的象征。曹婉芬抓住这一细节创作的“脱颖”壶,形制朴拙可爱,寓意生命之初的蓬勃希望。
一年12个月,月月都有应时而开的花卉。对生活充满热爱的曹婉芬运用这个题材创作了“四季流芳”,从1月的梅花,到12月的水仙,共12把壶,每把壶上还选取唐、宋、元、明、清时期咏花的诗刻在相应的壶上,提升了紫砂的文化价值。这组壶用了紫砂全手工各个方面的技艺,包含光货、花货、筋纹器,有圆、有方,还有壶面装饰,有刻字,有镂空雕刻等等手法。这组壶从构思、画设计图,到最后成型,用了两年多的时间。
上世纪80年代,美国设计师哥拉塔到紫砂厂参观,看到曹婉芬制壶得心应手,说“我画一幅图,你能做吗”?然后就用几秒钟的时间画了一幅由几根线条构成的图纸。曹婉芬反复地研究与修改,其中最困难的是二维与三维的转换,而哥拉塔对线条的要求又比较高,着实费了她很多的精力。“怒放”壶完成后,哥拉塔很满意,他后来在美国的陶艺专业杂志发表文章,高度肯定了“怒放”壶的价值。曹婉芬的一次挑战,成就了东西方文化的成功合作。
随着年岁的增长,曹婉芬对生活的感悟也逐渐不同,近期创作的作品渐渐透出更为达观的人生态度。冯梦龙说“含容终有益”正是一种待人待己的宽容态度。曹婉芬对此深以为然,她的作品“含容”壶以葫芦的大度为形态,包含了许多人生哲理在里头。
“归真”壶则表达了曹婉芬对待艺术的诉求: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的作品,其终极修养都是“返璞归真”。
两个坚持 贫富不移
从15岁到71岁,曹婉芬一直与紫砂一起度过。她说:“我就是喜欢紫砂。”这让她在56年的时间里,无论清贫还是富裕,都对紫砂不离不弃。
曹婉芬刚入行的那些年,是紫砂最不景气的时候。现在拍场上千万元的顾景舟的壶在那时也就几毛钱一把。刚入门的曹婉芬有多艰苦可想而知。但她就是有一种“耐得住清贫”的劲头。在最困难的那些年里,她没有一天耽搁了基本功训练,也没有一天放下手中的活计。
改革开放后,紫砂行业的状况逐步变得越来越好。生活富裕了,紫砂人要经受的考验也更多了:有的人经不住安逸生活的诱惑,彻底放弃了手艺,有的人经不住利益的诱惑,交出了名章,也交出了艺德。面对各种名利的诱惑,曹婉芬以“耐得住寂寞”的态度来对待。即使逢年过节,她依然定时定点地出现在工作室,乐在其中。
三、艺术家作品赏析
一言难尽的竹海印象——曹婉芬作品赏析
此时此刻,无论是偶尔路过,还是真心驻足,当你面对曹婉芬的经典之作《竹海提梁茶具》时,请凝神、闭目、安思,毕竟在这套茶具里,有你心驰神往的钟灵毓秀,有与你一脉相承的风土人情,进而体味出竹海佳境的神闲之妙。
荆溪风韵,江南倩影。
此为前调。陶都宜兴自然条件优越,自古便有“竹的海洋”之美誉,有竹的地方从来不乏文人雅士眷顾,而在这片紫砂的国度,竹子常常成了造型立意的主角。《竹海提梁茶具》显然亦是以此为题,曹婉芬独辟新意,于潇洒竹海中诠释荆溪之美,江南之美。
竹海印象,茗壶个性。
却道美从何处来。其实,哪怕你只是轻描淡写地综览这壶与杯的演绎,你也一定会被这如真似幻的场景震撼。作品整体呈现出一片无边无际的竹海,青山翠竹,完全置身其中,不知究竟有多高多深,都说壶中乾坤大,岂知这壶里壶外早已荡漾开整个自然。而这便是壶的个性,高雅又气魄,与壶身筒上的竹韵合为一体。香茗润齿,轻抚安神,两袖清风。
雕筑工艺,生态缩像。
好壶好意境,工艺之绝,自然不可或缺。曹婉芬经过数十年的兢业耕耘,经验技巧、做工绝技更是不在话下。在紫砂壶上,线条艺术往往能够凸显出更为具象的美感,而能够成功地表现出来则更见技艺高超。在这套茶具上,无论是主壶还是茶杯,线条的幻化、运转绝对让你大饱眼福,每一条线都流畅自然,恰若天成,你只可远观,因为你无法抓取这些流动的美感。主壶上的提梁把由五节竹段构成,左右对称,塑造精致,幅度偏小的三弯壶流,更是神似刚刚采撷的一支四节竹枝,安放在壶上,流与把交相呼应,秉承工艺之美与实用之效。圆筒壶身,大气刚劲,壶盖置于顶面中心,微鼓,与壶肩相切,严丝合缝。竹节桥钮,再刻以三两竹叶作点缀,简洁清雅,竹之韵也。如此,壶体所有造型装饰皆与线条相关,而曹婉芬成功地运用了线条语言。
这套茶具最入目之处,莫过于壶身及杯体雕筑的逼真“竹海”了。作者采用紫砂传统手工技艺中的雕筑手法,使整件作品造型产生生机勃勃的原生态美感,而雕筑之法,更造就了流光溢彩的感官空间。一片竹林缩影到了壶上,繁茂无比,或于竹节处抽新芽,或壮竹参天直上……而这只是一面缩像,天地虽在你我印象中,而乾坤便藏在壶里,这也是构思的哲学之境:乾坤再大,似竹屹立。雕筑而出的“竹海”,惟妙惟肖,倒也有几分传统版画的神韵,遐想翩翩。然而,将线条艺术与雕筑工艺结合,难能可贵,更凸显出作品的艺术价值。
虔诚挚爱,“竹海”争辉。
竹壶常见,只有曹婉芬拥有如此魄力,将整片竹海搬进壶里,无论是制作难度还是繁琐程度都跨上了新的台阶。如果不曾具备对紫砂艺术的虔诚挚爱,谁还能下得了如此决定呢。《竹海提梁茶具》绝对是曹婉芬的呕心之作、信念之作,这一份只为艺术的情愫,似乎又与竹海神闲之妙无意相通了……
来源:新浪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