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2018年09月04日 澎湃新闻
国人好鱼,传统的鱼纹、鱼饰和鱼形是中国古代艺术品中最常见的纹饰。本文以从古至今博物馆藏玉鱼为主探究传统鱼纹鱼饰。
前不久新觅紫黄晶灵鱼吊坠一枚,发色清亮身形饱满颇为鲜活。想想已有玉鱼不只一两件。
一件是有些年份的老旧工艺品,白玉双鱼戏莲,尺寸不大,雕工清浅,鱼身上不过一颗“米字星”装饰,却有说不出的文雅端庄。如鱼得水,优哉游哉,美好生活的朴素向往尽在不言之中。
一件是新器,白度高滋润度尚可,接近新疆料。雕工还算齐整,不够秀美,胜在块儿大沉甸甸手感甚好。适合有进取心的男性,或改做手把件更恰如其分些。
还有一件是翡翠中的紫罗兰,鱼儿神态生动,但材质一般紫色极淡质地略粗,搁置数年,没想好如何配置,偶尔手心一握也颇满足,年年有鱼吧。
犹豫是不是要买这枚紫黄晶,卖家“幸也文化”的沈老师,无比理解贴心安慰:美好事物总是无穷无尽,能看看养眼舒心,不一定非要拥有。明显还是我自己修行不够,终究忍不住出手拿下。有了物质的动力,总也还是要有些精神上的追求。探究传统鱼纹鱼饰自有乐趣。
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人面鱼纹彩陶盆(图片来自中国国家博物馆)
目前可以追溯的最早最出名的鱼纹,当属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约公元前5000年至前3000年)人面鱼纹彩陶盆。该器内壁以黑彩绘出两组对称人面鱼纹,人脸嘴巴左右两侧分置鱼纹一,鱼头与人嘴外廓重合,似乎是口内同时衔着两条大鱼;在人面双耳部位也有相对的两条小鱼分置左右,从而构成形象奇特的人鱼合体。在两个人面之间,还有两条大鱼作互相追逐状。这种包含着图腾崇拜意味的图案,说明了在当时先民的观念中,鱼纹有着独特而重要的地位,并具有某种神秘力量。
在属于良渚文化(约公元前5200年至前4200年)的浙江余杭反山墓M22中出土过一件玉鱼,玉质受沁为黄白色,造型生动,圆眼,鱼尾部分叉,腹下有两个小孔。检索资料时,看见网上颇多号称良渚玉鱼,刻画繁复无比的神人兽面纹图案,新石器时代目前出土玉鱼寥寥,而神人兽面纹通常用于特定的礼器玉琮之上,无论是古人的图腾信仰还是对应的生产水准,都在提示我们——节外生枝的东西往往破绽重重。
商周时期玉鱼出土渐多。在上海博物馆玉器陈列中所见商周玉鱼,就直观感受而言:之一青白温润,线条简洁流畅,有背鳍和胸鳍,鱼身无鳞,鱼嘴回勾,用于穿系的可能大于写实,也让其有迅疾前游之态。之二玉质凝滞受沁明显,除背鳍与胸鳍,鱼身饰有上下两组各五片鱼鳞,鱼尾处理更为具象,整器呈弯拱状,让其具有腾跃水面之态。
以“鱼”为佩,在商周时代已相当盛行,此时玉鱼总体形态细长、扁薄。据史籍记载,佩鱼成为一种制度,开始于隋代,《隋书﹒文帝纪》:“颁木鱼符于总管、刺史,雄一雌一。”早期鱼符用木制,至唐则改用金属制作,规定凡五品以上章服,按品级不同,分别佩戴金、银、铜制鱼符,作为官阶与凭信。唐代以后,宋、辽、金佩鱼之制依然存在,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可以共同印证。其中金朝一代,尤视佩戴玉鱼为地位尊显。《金史﹒舆服制》:“亲王佩玉鱼,一品至四品佩金鱼,以下佩银鱼。”金为元所灭,明承元之遗风,佩鱼之俗历久不衰,不过随着时代的变化,佩鱼表示官阶品级的象征意义逐渐衰微,至明代,玉器整体世俗化,玉鱼主要成为民间吉祥物。
在上博陈列中所见宋代玉鱼,玉质白,透雕,鱼身圆而细长,头尾俱小,有水草叶梗随鱼身盘绕至头部形成一环,以供系挂。
又见江西省博藏南宋双鱼银盆,莲花水草与双鱼,简洁素雅,生活气息浓郁,宋人审美秀丽柔和一脉相承。
鳜鱼作为佩饰主要流行于元代,上博陈列中见元代鳜鱼,色白质润,昂头翘尾,甚是桀骜。查《上海出土唐宋元明清玉器》图录,见有嘉定法华塔出土元代白玉鱼形佩,亦是鳜鱼。鳜鱼鳞片较其他鱼类既小且密,常用排列紧密的纵横直线交错成菱形格表示。
再放两张元青花瓷器图片,看来元人确实喜爱豪放一派的鳜鱼。
上海松江西林塔出土有明代初期的青白玉鱼形佩、青玉鱼形佩以及青玉鲤鱼佩。前两者还是鳜鱼,鱼鳍鱼尾以及菱格线条的刻画,皆不如元代鳜鱼生猛有力。
之三为鲤鱼,体型浑厚,略显笨拙,前后分水鳍收于腹下,尾鳍分叉,向上翻卷。鲤鱼常常被古人与“连年有余”对应,这也是明清时期最为流行的吉祥佩饰。
另见上海黄浦南市朱察卿墓出土明代中期白玉鱼形佩,更为精巧,鱼张口衔莲梗,做游弋状,鱼鳍舒张,尾鳍分叉作甩水状。鱼身刻画双线鳞片纹,一侧莲梗附有莲叶,并自然借用玉料俏色,颇为赏心悦目。
清代玉鱼,目前只在上博陈列中见清代玉雕渔翁,玉质莹润刻画细致,人物神态、鱼篓与蓑衣纹路极见功力,老渔翁手里紧握的鱼儿似乎还在挣扎,从形态看接近鲤鱼或鲫鱼。
国人好鱼,绵延不尽,“幸也文化”的沈老师时不时提供南红玛瑙、金珀材质的美鱼图片给我,翻检自己的杂货箱,亦有琥珀鲤鱼数件。想来想去,欲壑难填,超出自己能力的占有,终将人为物累。
再看一看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收藏的象牙细花《鱼景》,徐万福创作于2000年的艺术精品,绝大部分的民众收藏不过就是个人喜好,多看,自然心平。
满则溢,留有余,如鱼得水,悠然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