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炒邮网论坛是收藏者使用量最多覆盖面最广的免费中文论坛,也是国内知名的技术讨论站点,希望我们辛苦的努力可以为您带来很多方便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陶瓷微书鼻祖:王芝文与他的微书人生

1楼
123456 发表于:2018/12/4 12:06:00

2018年12月04日   羊城晚报金羊网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正在工作中的王芝文

  文/图 金羊网记者 赵映光

  “从小就有颗‘古董’的心”

  在汕头衡山路的王芝文陶瓷微书工作室内,记者见到了温文尔雅的王芝文。他留着一头富有艺术气息的微卷中长发,神态潇洒、体魄健硕,而脸颊上略显黝黑的皮肤则是他笔耕不辍的见证。“长时间在灯光下创作,脸上的皮肤都是被烤黑的。”王芝文的开场白轻松又幽默。

  谈起与陶瓷微书结缘,王芝文坦言自己“从小就有颗‘古董’的心”。原来,他从小就爱好书法和美术,不仅写得一手好字,还对古代经典著作颇有研究。后来读了美术专业,毕业后分配到陶瓷厂负责陶瓷设计。

  而为何想到在陶瓷上写微书,王芝文称是受到潮汕传统的手工艺启发。早在清末民初,潮汕地区便出现了微书这一工艺,这是中国书法的一种,其最大特点是字体微小,多写于布、绢或纸上。王芝文心想,布和纸容易受潮不易保存,为何不能将微书写在陶瓷上呢?这恰好也能完美地融合他所擅长的多种文化艺术。

  王芝文敢想敢试,很快便在陶瓷上写字,字越写越小,小到别人看不到,于是很有成就感。这还没完,除了在材质上创新外,王芝文还在风格上独树一帜。“古人的微书都是写出来的,我还将微书写成画,使它既是书法,也是美术。”王芝文称。

  如今,看王芝文的陶瓷微书作品,远看是一件造型艺术,近看则是一幅画,再拿放大镜看,才发现画是由无数密密麻麻的汉字所组成,可以说这是集诗、书、画、瓷为一体的综合艺术。

  也正是这种独创性,王芝文的陶瓷微书作品多次被选中作为“国礼”赠送给多国政府首脑。“因为这些作品都结合了多种中国元素,外国人一看就知道是中国的作品。”王芝文说。

  尽管作品屡获大奖,但王芝文创作时的艰辛却鲜为人知。“选择这条路,我就与寂寞结缘了。”王芝文称,他为了坚持创作放弃了很多业余爱好,甚至从来没看过一集连续剧,但他也深知,有失方有得。

  “不想变成一个人的艺术”

  不过,辉煌的背后,陶瓷微书“创作之难、兴旺之难、传承之难”却在王芝文的头脑里挥之不去。

  在王芝文工作室一楼入门处,挂着一块“微书一绝”的书法作品。这既是外人对王芝文精湛技艺的肯定,同时也是王芝文的担忧所在:“我真怕陶瓷微书成为一个人的艺术。”

  王芝文的担心并无道理。陶瓷微书的“绝”,在于对从艺者要求之高。从艺30年,王芝文认为要想做好陶瓷微书,七大要素缺一不可:一是身体条件,视力、体质都要过硬;二是心理素质,信心、毅力至关重要;三是书法功底,写出的字要有血有肉有灵魂;四是美术基础,要有扎实的色彩知识、灵活的构图技巧;五是古文素养,只有爱读古诗词,写起来才有感觉;六是陶瓷知识,要熟谙原料配方、烧窑过程等;七是综合因素,准备工作、工具选择等也很关键。

  也正是如此的高门槛,使不少学徒知难而退。“要一个人能踏踏实实静下心来钻研微书太难了。”王芝文坦言,感兴趣想学的人其实不少,但能坚持下来的寥寥无几,他的所有学徒中,目前仍没有一人能出师。

  如今,王芝文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传播这项技艺上,他的作品也走出广东,走出国门,在世界上各大展馆展览;除了汕头外,北京和东莞都建起了王芝文陶瓷微书陈列室。他希望能将陶瓷微书这一艺术瑰宝传播到更多地方,能有更多人将这门技艺继承发扬光大。

  潮人潮事

  陶瓷微书,这项多数人闻所未闻的工艺,却在王芝文孜孜不倦的坚持和努力下,成为一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这项艺术的唯一传承人,王芝文还入选了2016年“广东文化人物”名人堂,他也是八年来首位获此殊荣的汕头籍文化名人大师。今年5月8日至11日,王芝文携35件陶瓷微书作品,应邀参加了在维也纳举行的“联合国中文日”,引起了联合国官员及各国使节的极大兴趣,成为联合国中文日活动现场的一大亮点。

  “我是天天都在做‘芝麻大的事’。”日前,王芝文从维也纳返回汕头后,记者前往王芝文开设在汕头的工作室,对其进行了专访,而在谈起自己的“微书人生”时,王芝文拿自己的名字和自己的事业如此打趣说道。可就是这“芝麻小事”,令他成为了享誉国内外的工匠大师。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Copyright ©2002 - 2010 炒邮网论坛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0.0sp1
Processed in 0.09375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