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炒邮网论坛是收藏者使用量最多覆盖面最广的免费中文论坛,也是国内知名的技术讨论站点,希望我们辛苦的努力可以为您带来很多方便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云南白族银匠西藏“敲敲打打”二十余载

1楼
123456 发表于:2018/12/10 19:01:00

2018年12月10日   中国新闻网

  作者:江飞波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古城拉萨市北郊夺底乡的山脚下有一条长约1公里的无名街道,两侧是清一色的手工银器、铜器销售店。这条街道被少部分拉萨人称作白族银匠村,这里的银匠绝大部分来自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鹤庆县。鹤庆银器锻制技艺拥有超过500年的历史,是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云南当地颇有名气。上世纪九十年代,一小批鹤庆银匠为了谋生,踏上了青藏高原,并在拉萨立足。图为64岁的洪中山在一块铜盖上雕滑纹。中新社记者 贡桑拉姆 摄

  作者 江飞波

  古城拉萨市北郊夺底乡的山脚下有一条长约1公里的无名街道,两侧是清一色的手工银器、铜器销售店。每天上午10点开始持续到深夜,这条街道像一个特殊的金属乐器一样,发出叮叮当当的敲击声。

  这条街道被一些拉萨人称作白族银匠村,这里的银匠绝大部分来自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鹤庆县。鹤庆银器锻制技艺拥有超过500年的历史,是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云南当地颇有名气。上世纪九十年代,一小批鹤庆银匠为了谋生,踏上了青藏高原,并在拉萨立足。

  “这后面是纳金山,我们老家有座凤凰山。”现年64岁的洪中山用钢錾子一边敲着一块铜皮,一边向记者介绍,他是1997年8月来到拉萨,当时43岁的他迫于生计离开家乡。

  洪中山说,1997年,他4名女儿中的两人在读初中,一人在读高中,三人一年学费超过2万元(人民币,下同)。“当时听说西藏的手工银器、铜器价格比云南高出不少,于是决定来拉萨试一试。”洪中山回忆,他整整坐了7天7夜的车才到达拉萨。

  藏族民众对手工银器和铜器有着痴迷的爱好,即便如今工业产品越来越精细,种类也越来越丰富,但藏族家中的青稞酒壶、酒杯、水勺等日用品以及供佛用品,绝大部分仍以铜制居多,而经济条件更好的家庭,银质日用品也不少,这使得手工匠人在西藏仍有一席之地。

  洪中山说,到达拉萨后,他先是在八廓老街从事生产,一月能赚6000元左右,解决了女儿的学费问题。大约是在2005年,在拉萨的白族银匠们集中搬到了太阳岛。随着拉萨城市规模不断扩大,2012年前后,几百位白族匠人陆续搬至拉萨北郊夺底乡纳金山脚下。

  2012年开始,聚集起来的白族银匠和家人第一次在西藏拉萨过上了白族的传统节日——火把节。

  到西藏打拼21年,洪中山拥有自己的绝技,“这个是藏医用的酒精灯,需要敲敲打打3天才能做好,这个是铜烙、铁烙,打造一套要一周时间……”洪中山自豪地说,传统藏医医疗器械一共200多种,全拉萨能做齐的只有两三人,他便是其中之一。

  同为上世纪九十年代到拉萨打拼的白族银匠还有母树炖的父亲母金富,“那时家里可以说一穷二白,一家人唯一的手艺便是这银器加工。也是迫于生计,父亲在1996年来到了拉萨。”母树炖回忆,父亲在拉萨的收入不错,于是他在初中毕业后便也追寻先辈的脚步,在拉萨当了父亲的徒弟。

  2010年,当银匠7年的母树炖便攒够了40万元,用于在云南鹤庆县老家修建一套婚房,“一半是传统白族的装修风格,一半是藏式的装修风格。”母树炖笑着说,他热爱银器制作技艺,也热爱西藏。

  “上个月,一位藏族大叔拿了个老银碗盖样品给我,让我按着那个花纹进行‘复制’,一周敲敲打打下来,终于完成了,顾客很满意。”母树炖说,他喜欢做有难度的银器加工工作,他认为那样很有趣。

  “从2000年开始,我父亲回云南老家都是乘坐飞机,父辈们坐7天7夜汽车到拉萨的经历,早已成为历史了。”母树炖说,如今,他父亲已回到鹤庆县老家安享晚年,一家人二十多年打拼下来的银器店由父传子,继续经营。

  夜幕降临,白族银匠村里的灯光逐渐点亮,匠人们的小铁锤依旧锤打着錾子,在银器或铜皮上刻出美丽的花纹,叮叮当当、叮叮当当的响声依旧……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Copyright ©2002 - 2010 炒邮网论坛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0.0sp1
Processed in 0.09375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