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在这里,有一群平凡农民书写的传奇,18个“红手印”立下生死契,开启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
在这里,有一个普通村庄孕育出的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勇气,标记出中国改革开放的精神高地;
这是一个为改革而生、因改革而兴的村庄,它的发展变迁恰似中国改革开放历程的一个缩影;
这里就是凤阳小岗村,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
正值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邮来友往》杂志走进小岗村,在凤阳县邮政分公司副总经理张涛的引导下,去感受40年来发生在小岗村的时代之变,追寻邮政带给小岗村的绿色生机。
沿着种满香樟树的改革大道一路向前,行至岔口左转,就能看见“凤阳县小岗村”的门楼矗立在村口。笔直的友谊大道穿过门楼伸向村内,道路两旁皆是以“红手印”“大包干”命名的农家乐、超市。
关友江老人早已在自家“大包干菜馆”门口等候,热情地招呼我们在院里落座。年逾七旬的关友江老人精神矍铄,十分健谈,作为当年摁下红手印的“大包干”带头人之一,他谈起了那段难忘的岁月。
小岗村,淮河岸边的一个普通村庄,距离凤阳县城有30多公里,当地以丘陵岗地为主,农业生态条件较差。1955年成立互助组时,因地处岗地,起名“小岗互助组”,小岗由此得名。
1978年以前,小岗村是远近闻名的“三靠村”,吃粮靠供应,花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泥巴房、泥巴床,泥巴囤里没有粮,一日三餐喝稀汤……”当时一首流传甚广的凤阳花鼓唱出了“大包干”之前小岗人的生活写照。
1978年,小岗村遭遇旱灾,眼看这一年又要拉饥荒了。于是,在1978年12月的一个晚上,18户村民在一间茅草屋里秘密商议分田单干,立下生死契,摁下了“大包干”的红手印……
在小岗村大包干纪念馆里,我们看到了那张按有18个红手印的契约(复印件),寥寥几十个字,字字震撼人心。40年前,就是这一纸红手印,发出了中国农村改革的第一份宣言。
如今,关友江老人又有了一个新职务——老关邮局局长。张涛介绍说,2018年,凤阳邮政在关友江的农家乐里设了一个邮政服务点,主要销售小岗村题材的明信片、邮册等,同时也将村里的农特产品从邮乐网上销往城市,比如“小岗新食代”五谷杂粮、“小岗本色”饮品等,深受游客的欢迎。凤阳邮政将这处服务点命名为老关邮局,聘任关友江老人担任局长。
每当有游客来就餐或者住宿,他们都要跟关友江老人在老关邮局前合个影,这是对“改革英雄”的敬意,也是对小岗村特别的留念。
走进店内,店主吴万荣正忙着给村民查找邮件。“以前村里人取邮件,要到小溪河镇上的邮局,来回得个把小时。现在不用出村,到我店里就能取邮件。有时,我还帮村民在网上订购商品,缴电话费,非常方便。”吴万荣说,“尽管我们生活在农村,但生活越来越有品质了。”这家超市的位置优越,是游客前往大包干纪念馆的必经之地,因此店内除了销售各种日用品、包装食品,还有很多当地的土特产,像黑豆、黑花生、黑豆油等,还有凤阳花鼓、凤画等当地工艺品,液晶显示屏上滚动播放着邮乐网的特色商品,便民缴费、网络代购、农产品代销、自助取款、代收快件,这些便民服务都可以在这里完成。
据张涛介绍,这家邮乐购站点是2016年7月建成的,吴万荣成为小岗村的第一个“邮掌柜”,之后这里也被列为安徽省的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
谈话间,小溪河邮政支局投递员耿家旺走进店里来投送当天的邮件。他告诉我们,目前,他负责两条邮路的投递工作,每天的投递量在100件左右,其中小岗村的邮件有几十件。像《人民日报》《安徽日报》等党报党刊每天必须确保第一时间投递到村委会,其余的邮件则送到邮乐购站点,由吴万荣代投。
张涛介绍说,2014年以前,邮政在小岗村没有专门的服务网点,老百姓办理业务要到镇上的邮政支局。按照安徽省邮政分公司关于空白乡镇补建邮政网点的统一部署,在小岗村的大力支持下,2014年小岗村新建了第一个标准的邮政所,设在小岗村游客服务中心内,村民以及外地游客都可以更便捷地享受到基本的邮政服务。
近年来,旅游业成为小岗村的特色产业,大包干纪念馆、沈浩同志先进事迹陈列馆、当年农家等景点是红色旅游的代表,当年小岗、乡愁院子、漫享田园、梨园公社又成为乡村休闲的好去处。小岗村也获得了中国幸福村、中国乡村红色遗产名村、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全国旅游名村、全国生态文化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等称号。据统计,目前,小岗村全年接待游客74.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1.2亿元。
(文/图 潘建伟 陶洁赟
张旭光)
(内容来源:《邮来友往》杂志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