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1869年2月22日,法国传教士阿尔芒·戴维神父离开四川成都,向邛崃山深处的邓池沟大教堂走去。
青藏高原上横空出世的莽莽群山从西汹涌向东,突然被南北走向的横断山“横断”,形成“丁字路口”,使南北东西的动植物荟萃于此。从成都平原走向“丁字路口”,一路上尽是奇花异草,戴维越走越兴奋,意识到一座大自然的宝库正向他敞开。
整整花了6天时间,他经唐诗中著名的五津渡口、邛崃油榨头、芦山大川镇,最后翻越海拔3000多米的瓮顶山,到达穆坪(现宝兴县)土司管辖的邓池沟。远远望去,在海拔1765米的山腰平台上,耸立着一座二层楼四合院。那是一座建于1839年的教堂,属于法国巴黎远东教区成都平安主教区,是川西天主教会的大本营。动物学家乔治·夏勒博士将这座教堂称之为“大熊猫圣殿”。
戴维到邓池沟的第二天,便投入到动植物标本的采集工作中。当年3月11日,他去红山顶考察,归途中在一位姓李的农民家歇息。火塘边的墙壁上,一张黑白相间的毛皮引起了他的极大兴趣。天下还有这样黑白皮毛的野兽?主人说,这是隐藏在这一带高山密林中的兽类,老乡们叫它“花熊”。
大约10天后,当地老乡送来一只花熊幼仔。由于一路折腾,幼仔到戴维手中时已经停止了呼吸。
按动物分类学的严格规定,见到皮毛,甚至见到尸骨,还不能对这一物种作出鉴定。当年4月1日,有猎人捕捉到一只花熊活体,呈现在戴维面前。
这是一只成年大熊猫,充满生命力,矫健俊逸。
当天晚上,戴维就匆匆写下寄给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馆长米勒·爱德华兹的报告。米勒·爱德华兹根据大熊猫的毛皮和骨架以及戴维的报告,作出结论:这是世界罕有的动物新种,初定名为“黑白熊”。后来,鉴于喜马拉雅山麓1821年已发现了食竹的小猫熊(Lesser Panda),动物学家将“黑白熊”定名为大猫熊(Giant Panda)。从此,“大熊猫”之名便在中国“约定俗成”,固定下来。
来源:集邮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