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来源:收藏杂志 微信号:sczz029
清宣统二年(1910年)
径53厘米,通高66.7厘米
沈正镐先生捐赠上海博物馆藏
桃盘脱胎制,由寿桃、荷叶形盘、鳌鱼底座等组成。果、叶、枝有机相连,所塑鳌鱼龙首鱼身,戏浪生涛,勇猛顽强。主体部位髹薄料彩漆,色彩丰富而鲜艳,有晕染效果。器底有“沈正镐”圆形印。此桃盘结构复杂,设计巧妙,观赏性强,由沈正镐设计并髹漆,张振奎塑坯,是沈正镐代表作之一,代表了福建漆器工艺的水平。
福州脱胎漆器是在继承中国漆艺传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工艺门类,轻巧光亮,色彩丰富,工艺独特。其开创者为清乾隆年间福州府侯官县(今福州市)沈绍安,他恢复古代纻胎技法,巧配髹漆用色,使漆器更加盈巧艳丽,颇具观赏性。
资料显示,乾隆年间,沈绍安进贡朝廷的菊瓣脱胎朱漆盖碗让他名声大振。乾隆皇帝见此碗后龙颜大悦,亲自在盖内、碗心题刻隶书填金诗一首:“制是菊花式,把比菊花轻。啜茗合陶句,哀露掇其英。”我们在故宫博物院官网找到了刻有此诗的盖碗。
清乾隆
口径10.8cm,通高9.8cm
故宫博物院藏碗呈菊瓣形,敞口,略外撇,弧腹,平底,矮圈足。通体髹朱漆,盖内及碗心髹黑漆后,刀刻填金隶书乾隆御制诗《题朱漆菊花茶杯》:“制是菊花式,把比菊花轻。啜茗合陶句,裛露掇其英。” 末署“乾隆丙申春御题”及“太璞”印章款。“丙申”是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盖钮及外底均有刀刻填金“乾隆年制”篆书款。
沈氏后人在沈绍安的基础上创制薄料彩髹技法,同时创新发展出数十种髹饰技法,使福州脱胎漆器成为颇具特色的工艺品种。上面上海博物馆所藏彩漆鳌鱼桃盘的制作者沈正镐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沈正镐(1862-1931),字右笙,福州人,为沈氏漆艺奠基人沈绍安之玄孙。
清朝道光年间,福州被辟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福州脱胎漆器外销量也日益增加。沈绍安家到了第五代,沈正镐、沈正恂、沈正恺、沈正愉,沈正僖各立门户,兄弟之间形成竞争关系,各自罗置名工巧匠,分任泥塑、木坯、锯花、雕刻、漆画等专项工序,集众人之长,使沈绍安创下的漆器事业有了飞跃发展。
清光绪年间,闽浙总督许应骙重金购买了一批由沈正镐和沈正恂创作的精美漆器进贡朝廷。慈禧太后大悦,赐予他们兄弟俩四品商勋、五品顶戴。沈家漆器步入了“黄金时代”。
光绪二十四年(1898),沈正镐创作的《莲花盒》、《茶叶箱》在法国巴黎博览会上获金牌奖;宣统三年(1911)沈正恂创作的《荷叶瓶》、《大梅瓶》等在美国、意大利获得金牌最优奖和一等奖。沈氏漆器于1914年参加德国柏林卫生展览会,1924年参加英国伦敦博览会,以后又多次参加在芝加哥、菲律宾、比利时、巴拿马、日本等地举办的国际博览会,频频获奖,使福州的脱胎漆器成为国际市场上珍贵的商品。为国争光之外,也使得福建脱胎漆器与北京的景泰蓝、江西的景德镇瓷器并誉为中国传统工艺的“三宝”。
高75.5CM,底径为37CM
福建博物院藏
通体古铜色,观音面盘端庄丰满,头梳高髻,含眸下视,肩披长带,身着通肩花边大衣,腰部束花结带,长裙曳地,双手带镯,右肘前曲,手提鱼篮,左手收贴右腹下,赤足立于浪花翻卷的荷花座上。
福建博物院藏有一尊沈正镐脱胎提篮观音。
整尊塑像呈古铜色泽,隐隐泛着金属的光泽,手感光滑柔润,这是福州特有的漆器工艺“薄料”技术和“揩清”技术所赋予的独特美感。“薄料”技术是将金银箔研磨成粉均匀的混入色漆中,用手掌的大鱼际部位仿佛均匀的拍打敷色其上的,而“揩清”技术则是在打磨很平滑的基础上用提庄漆混合生油均匀敷搽其上,再用手掌来回揩磨直至光泽显现。
如果能上手掂量这尊观音,大多数人一定会惊叹它的轻巧。对福州脱胎漆器最大的特点“轻”郭沫若先生称之为“视之九鼎兀,举之一羽轻”。福州脱胎漆器光亮美观、不怕水浸、不变形、不褪色、坚固耐温、耐酸碱腐蚀。
脱胎漆器的制作工序大约有9个步骤——
1。先预制好泥胎或木瓣胎的模型;
2。用水裱上二层毛边纸;
3。刷上脱模剂两道;
4。髹上推光漆;
5。分别髹上用生漆调细、中、粗灰数道;
6。用面粉调生漆裱上一次或二次夏布或绸布(视器大小);
7。分别髹上用生漆调粗、中、细灰数道;
8。用水冲丢泥胎或脱去木瓣胎;
9。用清水洗净胎内面,便成了脱胎漆器的“雏形”。
上述工艺,每道工序都要阴干,每道髹漆在阴干后都要用苏砖等千磨。“雏形”制成之后还有好几道工序,其与我国传统的漆器工艺大同小异(含装饰、上推光漆等)。
2006年5月20日,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