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艺术简历
方坤,中国画家。大学学历,九十年代曾就读中国艺术研究院。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文化部国韵文华书画院特聘画家、李可染画院特聘画家、中国山水画研究院研究员、贵州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岭南画院签约画家,贵州省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
从事中国画创作近40年,曾在贵州省国画院、南京艺术学院、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山东省美术馆、绍兴画院美术馆、阳江市美术馆、珠海古元美术馆、广州恒源博物馆、贵阳美术馆、东莞岭南美术馆等举办个人画展。多件作品分别被中国艺术研究院、全国政协、中央党校、江苏省美术馆、珠海古元美术馆、东莞岭南美术馆等专业机构收藏。百余件作品分别在《美术》、《美术观察》、《美术研究》、《中国书画》、《江苏画刊》以及“文化报”、“中国书画报”、“美术报”等全国性专业报刊发表并有专版评介。出版有《方坤山水画集》、《方坤山水画作品集珍》、《21世纪有影响力画家个案研究——方坤》、《中国美术家大系——方坤卷》、《中国画名家作品集——方坤写意山水》等个人画集。
“无言”的丘壑
——方坤山水画美的解析
作者:天籁
方坤的绘画是传统的,这并不是如学习传统或者以传统为师之类模拟两可的说辞,将传统变为一个抽象的概念,转变为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女孩,而是在自己的绘画中使传统再一次出现在我们的面前,在这个意义上,方坤的绘画不是学习传统而是传统本身的显现。
传统很简单,就是“由技进道”,绘画就是典型的由技进道的一种方式。在绘画中由技进道的关键在于“笔墨”,也就是谢赫六法中的“骨法用笔”。谢赫认为,绘画的最高要求是“气韵生动(道)”,在这个由有形到无形的过程中,要超越有形的“应无象形”阶段到通达无形的“气韵生动”就要通过“用笔”的中介,因而“笔墨”就成了中国绘画的真正“传统”。而绘画的本质也就转化为“人一笔墨一道”的由技进道的过程。历来绘画大家,尤其是文人画阶段,无一不是走在这条道路之上。
因此,我说方坤先生的绘画是传统本身的显现,正是因为他也走在这条道路上。这条道路是非常危险的,因为它远离了“概念、言辞”给我们带来的安全区间脱离了“言语”交流对现实生活的支持,剩下的只有“人”孤身面对“自然(道)”的“无言”——“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齐一”。人在面“道”时有言吗?当然没有,因为一旦有言便有“真假”、“是非”,便有了巨大的局限。言谈中总是含有虚妄,这倒不是因为我们通过语言进行欺骗,而是语言始终在欺骗我们,始终将我们偏离“道”的路径,否则我们为什么需要艺术,为什么老子会留下“道可道,非常道”的警句呢。而真正的艺术给人带来的正是这种面“道”时的“无言”,否则何谈“由技进道”。
因此,我们才会理解方坤先生的绘画总是缺少话题性,具有明显的反言说色彩,他的作品完全不叙事,完全不煽情,他本人在面对自己的作品时也面临言语的窘迫,只是不断强调“笔墨”和“传统”。时人很难接受他的作品,因为时人对艺术的接受是透过语言环境、话题性这类非艺术的东西来看待艺术的。言语的虚构与片面败坏了时人的心性,但留下了一个“安全”的区间,成了观看的容身之处。但在方坤先生的绘画中,很难找到能够转译为语言的东西,也就没有“安全”的容身之处。对时人来说贸然观看方坤先生的作品是一种冒险行为,在这里惯常的言语遭到了阻塞,自我遭遇失败,试图“说”些什么以便找回自我的努力也以失败告终,剩下的只能是转头去无视它,重新回到那些安全的“艺术”中。
实际上对方坤绘画的欣赏不需要言说什么,不需要寻找什么主题的话语,他绘画的奥秘就在笔笔相生的笔墨形式之间,在于每一笔画的丰富意蕴之中。正是他自身心性对自然的把握再加以技法的娴熟才能驱使的一种真正的笔墨形式,以达到谢赫意义上的气韵生动的效果。如果你的心性足够强大,那么在经历了最初的言语失败后,必然会发现一种全新的美,一种前所未有的丰富与绚烂。画面中丧失了自身概念的山石水木彻底转变为笔与墨相互生长的空间,这种生长如同自然生命的生长,没有因果的夹持,只是万物自身的不断涌动。
最终,我们在方坤先生的绘画中寻求确定性的努力失败了,这哪有什么山石水木,楼阁人物?我们不得不承认,这都是意识囿于自身片面性所产生的虚构,是一种现象,而真正有的只是那不断涌动生生不息的万物本身。
我们的欣赏最终化为一种“无言”,因为没有什么山石水木可以言说,我们的“自我”最终也解体了,因为没有了言说。但我们不会再扭过头去寻求“安全”,因为在他的笔墨之中已经有了最大的满足。
本文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美学博士
来源:新浪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