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注:此消息最初原始文章是武汉邮友发布
集邮门户网武汉讯 2019年武汉世界邮展,将使用《江汉揽胜图》、曾侯乙尊盘等反映湖北和武汉历史文化的元素作为邮票、小型张图案,同时可能发行丝绸小型张作为特供邮品。
武汉众多的风景是有历史的,且悠远而深邃。上次游览张之洞与武汉博物馆,在馆内图书室偶尔翻阅到一本关于武汉志的图书,在书中竟然看到一幅《江汉揽胜图》,上面绘有巍峨的黄鹤楼、晴川阁、鹦鹉洲、古琴台、南岸嘴、龙王庙等等.....意外所见,非常欣喜。500多年前的武汉三镇,繁华如斯,近在咫尺,令人心生感慨!
明代仇英款《江汉揽胜图》,画为绢本,现在收藏于武汉博物馆。此画对于今天了解明代末年这个历史时期的武汉具有极为重要的史迹价值。画的中心内容为江汉二水交汇及水上船只交通景色,与汉阳晴川阁及隔江相望的黄鹤楼,表现汉口是沿江的一排码头。由于晴川阁的出现和鹦鹉洲的存在,说明此画的创作时间应在晴川阁建成之后到鹦鹉洲沉没以前。
《江汉揽胜图》(又称《武汉三镇图》),创作于明代中后期,纵107cm,横171cm,是一幅气势恢宏,工笔雅致,色调清丽,且保存着武汉历史记忆的青山绿水画卷。只是,这幅画的作者尚无定论,相传为仇英所绘,但经著名书画鉴定家徐邦达先生鉴定,认为虽非仇画,但是画的技法不在仇英之下,应当是明代另一位名家所作。画的中心内容为江汉二水交汇及水上船只交通景色,与汉阳晴川阁及隔江相望的黄鹤楼,表现汉口是沿江的一排码头。
曾侯乙尊盘,战国早期。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1978年在湖北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中出土,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尊高33.1厘米,口宽62厘米,盘高24厘米,宽57.6厘米,深12厘米。是春秋战国时期最复杂、最精美的青铜器件。
曾侯乙尊通高33.1厘米,口径25厘米,重约9公斤;曾侯乙盘通高24厘米,口径57.6厘米,重约19.2公斤。全套器物通高42厘米,口径58厘米,重约30公斤。曾侯乙尊盘装饰纷繁复杂,铜尊上是用34个部件,经过56处铸接、焊接而连成一体,尊体上装饰着28条蟠龙和32条蟠螭,颈部刻有“曾侯乙作持用终”7字铭文。铜盘盘体上共装饰了56条蟠龙和48条蟠螭,盘内底刻有“曾侯乙作持用终”7字铭文。
尊盘通体用陶范浑铸而成,尊足等附件为另行铸造,然后用铅锡合金与尊体焊在一起。尊颈附饰是由繁复而有序的镂空纹样构成,属于熔模铸件。
其出土时尊置于盘上拆开来是两件器物,极其别致。尊敞口,呈喇叭状,宽厚的外沿翻折,下垂,上饰玲珑剔透的蟠虺透空花纹,形似朵朵云彩上下叠置。尊颈部饰蕉叶形蟠虺纹,蕉叶向上舒展,与颈顶微微外张的弧线相搭配,和谐又统一。在尊颈与腹之间加饰四条圆雕豹形伏兽,躯体由透雕的蟠螭纹构成,兽沿尊颈向上攀爬,回首吐舌,长舌垂卷如钩。尊腹、高足皆饰细密的蟠虺纹,其上加饰高浮雕虬龙四条,层次丰富,主次分明。盘直壁平底,四龙形蹄足口沿上附有四只方耳,皆饰蟠虺纹,与尊口风格相同。四耳下各有两条扁形镂空夔龙,龙首下垂。四龙之间各有一圆雕式蟠龙,首伏于口沿,与盘腹蟠虺纹相互呼应,从而突破了满饰蟠螭纹常有的滞塞、僵硬感。尊和盘上均有铭文显示,其为曾侯乙生前用器,故专家们将其命名为曾侯乙尊和曾侯乙盘,合称曾侯乙尊盘。是春秋战国时期最复杂、最精美的青铜器件。
该文物曾计划在2003年东周青铜器邮票里安排发行,因纹饰繁复而改为其他青铜器。此次发行应该是作为小型张表现,希望使用雕刻版印刷,雕出青铜器的神韵。
此画原名《武汉三镇图》,后依实景改名为《江汉揽胜图》,画的风格与仇英画风不同,譬如仇画秀丽,相比此画便显浑朴。经我国当代书画鉴定名家徐邦达先生鉴定,认为虽非仇画,但是画的技法不在仇英之下。应当是明代另一位名家所作。
此画在“文革”前收藏于武汉市政府,据说是某一位知名人士捐献给政府的(经查该知名人士为李宗仁的侄子李任夫先生——编者)。19世纪50年代,我在武汉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工作时期,武汉市人民委员会黎少岑秘书长曾经拿给我看过,在他的著作中也曾经引用过此画的内容。在“文革”期间此画不知什么原因流落到武汉工农兵美术厂。在修建晴川阁时由于机缘的巧合,被当时在博物馆工作的梅安娜同志发现,经过给武汉工农兵美术厂做工作之后转交给武汉博物馆收藏至今。此画之所以得到保护,与梅安娜的发现和工作分不开,功不可没。晴川阁建成后,为了说明晴川阁的历史,曾由工农兵美术厂复制放大于晴川阁大厅的正中。武汉市博物馆建成后,由湖北美术学院唐小禾先生等人设计制成挂毯,陈列于市博的进门大厅正中的墙上,成为明代末年表现武汉三镇的标志和历史的见证。
晴川阁创建于明代嘉靖五年—八年(1525—1529),是当时汉阳郡守范之箴在修葺禹稷行宫时创建的。这幅画所表现的内容成为今天我们了解研究明代末年时期武汉三镇地貌和以后变化的史迹过程面貌的依据。对武汉当前建设意义极为重要。如汉阳龟山后的东月湖在当时是靠近晴川阁的;如晴川阁与黄鹤楼的建筑结构,说明楼与阁是不同的;如黄鹤楼楼形可以看出在明代末年时期就已经形成,实际古代的黄鹤楼在明清两代逐渐成为吕洞宾的纪念建筑,据吕洞宾传中说吕洞宾自江西庐山口道后云游到武昌蛇山化三级红楼飞升。后虽经过数次重修和重建,层数虽然增加,其楼形的特征仍未有不同的改变。黄鹤楼侧的胜像宝塔,实建于元代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它也证明了黄鹤楼的旧址,从明末到清末都没有大的改变。画面透过黄鹤楼还可看到洪宝塔的远观面貌。画上的鹦鹉洲仍可见其大概,位于大江之中,据记载汉末处士祢衡被黄祖杀害后葬于鹦鹉洲上。今天汉阳的鹦鹉洲已非古时的鹦鹉洲,洲随明王朝的覆亡沉没于大江之中,祢墓当亦随洲的消亡而沉没。现在的鹦鹉洲为后来淤起的刘公洲的更名。这些都是这张画提供的重要史迹形象变化的信息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