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爱国情 奋斗者)建筑工人匠心坚守30年收藏“红色大寨”文物5000余件
中新网晋中6月13日电 题:建筑工人匠心坚守30年收藏“红色大寨”文物5000余件
作者 张婷婷
形状各异的像章、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陈设瓷、有关大寨的文献、手稿、旧报纸……在山西省晋中市昔阳县大寨镇武家坪村,有一座特殊的红色文化博物馆,名为农业学大寨展览馆。说它特殊,是因为它有两个标签,一是由个人创办,二是免费对外开放。
创办这个展览馆的人,名叫李建伟。52岁的李建伟像个“守着”故事的人,他花了30年时间收藏了5000余件红色大寨藏品,藏品种类达30余种。每当等来懂它们的或者想要了解那些历史的人,他就非常认真地讲述物品背后的故事。
创办这个展览馆的人,名叫李建伟。52岁的李建伟像个“守着”故事的人,他花了30年时间收藏了5000余件红色大寨藏品,藏品种类达30余种。每当等来懂它们的或者想要了解那些历史的人,他就非常认真地讲述物品背后的故事。 岳润子 摄
李建伟出生于昔阳县,从小对大寨的英雄事迹耳熟能详,出于故乡情缘,和对大寨辉煌历史的崇敬,萌发了他收藏大寨文物、传播大寨精神的灵感和激情,由此迈开了他收藏“红色大寨”文物的艰难脚步。“16岁时,我就从昔阳到阳泉建筑公司上班。一开始跑农村的废品收购站,一有机会就到太原、石家庄古旧市场淘宝。当时没有什么钱,工资也就几十元……”提起近30年寻觅、收藏大寨文化的史料、物品,李建伟说,是对本土的文化的一种责任感促使他做这样的事。
都说岁月失语,唯物能言。李建伟始终认为:“每一件藏品都有一个鲜活的故事。”在寻访、收藏大寨文化相关资料、物品的同时,李建伟还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拜访了一些大寨相关的名人,聆听他们对大寨的回忆,为了能得到更多珍贵资料,他可谓绞尽脑汁,“海陆空”多方动员,其间辛苦只有他自己知道。他的业余时间全部用在了收藏大寨文物上,他的积蓄也大部分用来收购有价值的物品。就这样,他几乎跑遍了昔阳的沟沟岔岔,走过全国各地的山山水水,曾因一件红色藏品而“踏破铁鞋”,也曾因一个背后的“故事”而彻夜难眠。
2001年,李建伟精心构思编辑的大寨专题邮集,应邀参加在天津举办的全国水利系统第一届邮展,他的作品以题材新颖、篇幅大、内容丰富、编排精炼,一举获得开放类一等奖。同年,他的大寨专题邮集,被山西省邮协选送参加在南京举办的第十届全国邮展,又荣获开放类二等奖。荣誉的取得,社会的认可,让他深受鼓舞,更加坚定了他搞好、做大收藏大寨文物、传播大寨文化的决心和信心。
通过多年收藏大寨文物,李建伟对大寨这个历史产物,不仅有了较全面的感性认识,而且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使他形成客观对待大寨的思想基础。把收藏大寨文物与研究大寨发展历史、讲述大寨故事、传播大寨文化、弘扬大寨精神;把收藏和充分发挥藏品的社会历史见证作用,有机的贯穿在一起。积极探索利用大寨的典型效应,发展区域经济的新路子。
李建伟出生于昔阳县,从小对大寨的英雄事迹耳熟能详,出于故乡情缘,和对大寨辉煌历史的崇敬,萌发了他收藏大寨文物、传播大寨精神的灵感和激情,由此迈开了他收藏“红色大寨”文物的艰难脚步。 岳润子 摄
藏品越集越多,办一个博物馆的念头在李建伟心里生根、发芽。在和同样热爱家乡、被他身上的大寨精神打动的昔阳老乡——山西天泉公司负责人的共同努力下,占地1000多平方米、分三个展厅的农业学大寨博物馆在武家坪村落成。
靠着一份执着,捧着一颗初心,有关大寨的文献、文件、手稿、杂志、旧报纸、图片、图书、歌曲集、文学作品、老照片、农民画、瓷雕、老唱片、电影拷贝、电影宣传画、邮集、明信片、火花、食品包装、实物、生活用具、毛主席像章等大量藏品跟随着李建伟的步伐,走进了农业学大寨博物馆。它们静静地躺在展柜里,挂在墙壁上,裱在相框里,向世人讲述着一个让人振奋、耐人回味的——大寨故事。
30年,李建伟始终秉承着一种执着和坚持,就像一个坚守阵地的战士,坚守着自己热爱的这份事业。李建伟坦诚,他希望通过这些承载着农业学大寨那个时代的历史和文化的藏品,可以让更多的人来了解它,把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大寨精神文化传承下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