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炒邮网论坛是收藏者使用量最多覆盖面最广的免费中文论坛,也是国内知名的技术讨论站点,希望我们辛苦的努力可以为您带来很多方便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谁说北京奥运会卖了26亿美元?——质疑央视《对话——赛场外的奥运冠军》

1楼
邮耗子 发表于:2008/9/1 9:56:00
   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的《对话》栏目一向享有较好的口碑,嘉宾的档次高,现场评判团的实力强,节目的观众层次高,还包括主持人的水平比较高。
       由于早有预告这个栏目要做国际奥委会市场开发委员会主席海博格的专访,我等待了大约一个星期。终于在831日晚上103分到113分完整收看了《对话——赛场外的奥运冠军》节目。
       坦率地说,这个一小时的节目内容还是丰富的,节奏还是紧凑的(节目的结构设置和后期编辑水平值得肯定),现场的多数提问的水平也是比较高的。
       但是,我认为,节目的策划和编辑乃至主持人存在着一个比较致命的欠缺专业性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节目彻头彻尾地把北京奥运会被国际奥委会市场开发委员会卖出26亿美元作为一个重要数据,这完全不符合基本的事实。
       这个26亿美元的数字其实是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电视转播权和2005-2008周期国际奥委会TOP计划营销收入。而后者其实是包括2006年都灵冬季奥运会的营销收入在内的。
       根据国际奥委会网站提供的最新的营销数据,北京奥运会的电视转播权收入在8月初国际奥委会公布的数据为17.37亿美元(estimate to date),2005-2008周期的TOP计划营销收入为8.66亿美元。两个数字相加为26.03亿美元。
       而根据国际奥委会营销收入的分成规则,北京夏季奥运会和都灵冬季奥运会的组织委员会分别获得2005-2008TOP计划营销收入8.66亿美元的33%17%
       同样根据国际奥委会的这个分成规则,电视转播权费的49%给奥运会组织委员会,TOP计划收入的33%给夏季奥运会组织委员会,北京奥运会组织委员会得到的来自国际奥委会的分成为11.37亿美元。

       第二个问题是:在整个陈伟鸿对海博格的访谈过程中,双方在一些时候并没有保持在一个渠道内对话,因而出现了几个令我觉得有些莫名其妙的数字。幸亏我手边一直拿着最近几届奥运会的营销数据,否则我会越听越糊涂。
       第一个疑惑:当主持人说北京奥运会被海博格卖出26亿美元时,海博格的回答是光电视转播权就卖了26亿美元。而其实,这里的两个26亿美元所指称的范围是不同的。截止今年8月初,国际奥委会官方公布的数据是:2005-2008周期的奥运会电视转播权收入为25.7亿美元,这个数字包含了2006年都灵冬季奥运会和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的电视转播权费。
       而上述我们刚刚提到的26.03亿美元则是国际奥委会针对北京夏季奥运会卖出的电视转播权收入和2005-2008周期整个国际奥委会TOP计划的总收入。显然,这两个数字都可以说成大约26亿美元,但其实指称的范围根本不同。遗憾的是,我们在《对话》的这期节目中根本无法看到对于这两个范围的交代。我想,多数观众会对此造成误解。
       第二个疑惑:北京奥运会的电视转播权到底卖给多少家电视台?海博格的回答是204205家。这个数字显然是不正确的,因为虽然参加奥运会的代表团是204个,但实际上一些没有派代表团参赛的国家/地区也购买了电视转播权。根据国际奥委会8月初公布的数据,There will also be unprecedented exploitation of broadcast rights in Beijing, with 1,000 cameras broadcasting a record 5,000+ hours of coverage (up from 3,800 for the Athens Games) to 220 countries/territories around the world, to an estimated worldwide potential audience of four billion viewers.
       这里说北京奥运会要向220个国家/地区销售电视转播权,与海博格的说法并不相符。由于现场是同声传译,我们听不到翻译是如何向海博格发问的,但如果说双方的问答是我们看到的“多少个国家/地区购买了北京奥运会的电视转播权?回答为204205个”,我们就不得不说,海博格先生至少出现了口误。
       第三个疑惑:国际奥委会对于奥林匹克营销收入留存7%。在对话中,我们看到的中文字幕表示的是,海博格说国际奥委会自己将这笔收入的7%留下。但同样是8月初国际奥委会公布的营销报告则是:奥林匹克营销收入的分成Olympic Marketing Revenue Distribution (estimation)比例是国家/地区奥委会、国际单项组织、奥运会组织委员会总共获得92%,国际奥委会获得8%。考虑到有个估计(estimation),这个1%的误差似乎是可以理解的,但一笔大钱的1%其实不是小数目。

       第三个问题是,一些提问缺乏必要的专业性考量,暴露出节目的非专业性。
       在整个节目中,第一个提问的现场观众问到的是海博格本人能得到多少提成,主持人还追问了这个问题。而解说词还有“TOP计划中最高的是全球合作伙伴”这样的说法,主持人还根据并不权威的渠道得到的“90%的奥运赞助商没有收回巨额投入”提问海博格,主持人还问为什么耐克和欧米茄等的商标能出现在赛场,问可口可乐的鲁大卫对此是否有意见。
       这些问题其实都暴露出整期节目的非专业性,在我看来,没有体现《对话》这个栏目应有的权威性和高品位。
       第一,国际奥委会的营销收入并不是营销委员会独立运作获得的,更不是海博格个人的功劳。关系到一些重要的营销政策和赞助企业的确立等问题,其实也需要国际奥委会执行委员会来确定。而且,国际奥委会并不是如主持人陈伟鸿所说是一家大企业(他是在瑞士联邦政府注册的国际性社团法人),因此,不懂行的观众可以提出给个人提成的问题,但作为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的王牌栏目,是可以不把这个问题作为噱头用来宣传这期节目的。看上去有趣,实则暴露出无知。
       第二,TOP计划现在在国际奥委会官方文件中的全称是The TOP Programme,其中的TOPThe Olympic Partner。指的就是国际奥委会全球合作伙伴计划,也称为The TOP worldwide sponsorship programme ,另外还有The IOC official supplier and licensing programme,两者并不是一个计划。说“TOP计划中最高的是全球合作伙伴”显然是错误的,甚至是违背常识的。
       第三,“90%的奥运赞助商没有收回巨额投入”不知道是谁的说法,主持人没有去做考证,直接拿来就问海博格,这其实显示出节目的不严肃和不成熟。因为类似这样的数据是必须由权威机构来提供的,难怪海博格的回答根本不可能认同这个说法。这个提问,再次暴露出《对话》在奥林匹克营销问题上的非专业性。
       第四,耐克等运动鞋服和欧米茄等的商标能出现在赛场,当然与可口可乐的商标出现在赛场具有不同的意义。运动鞋服是运动员自备的参赛必须品,而欧米茄作为赛场计时设备,属于赛事保障的必要设施设备。对此,国际奥委会都有相关大小的严格规定。而可口可乐相对而言,显然不是赛事举办的必须品,当然不能让商标出现在赛场上。当然,提问这个问题不能怪谁,毕竟经济频道也不是研究奥林匹克营销的,但要可口可乐企业的要员来回答那个问题,则显然有些挑事的味道了。

       这些天来,我看到了太多的关于北京奥运会的数字,尤其是经济上的数字,由于缺乏必要的专业阐释,在百姓当中引起了很多的误解。我寄希望于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这个全国影响最大的经济媒体来进行一次专业的解读,遗憾的是我依然没有如愿。
       奥林匹克运动远比很多人想象的要专业、复杂和深刻得多,希望平时不琢磨奥林匹克问题的新闻界朋友们在从事奥林匹克报道时多一分专业,少一分业余。
       而这需要的是,当我们在面对一些关于奥林匹克运动的事实、现象、数据时,多一些必要的追问精神、逻辑的自洽意识、合理的推论思维、应有的反思态度。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Copyright ©2002 - 2010 炒邮网论坛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0.0sp1
Processed in 0.07813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