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CPI创出22个月以来新低,PPI也大幅下降,大大超出市场预期———
11月的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创出22个月以来新低,同时,工业品价格指数(PPI)也大幅下降;两个指数下降速度之快,超过市场预期,这是否预示着通缩时代的到来?对A股市场有何影响?
本期嘉宾:长城证券研究所所长向威达;中投证券分析师徐晓宇;国都证券分析师张翔;私募人士陈晓阳
主持人:本报记者吴琳琳
■通缩时代来了吗?
记者:11月CPI和PPI下降速度和幅度均超过市场预期,有人认为通缩时代已经来了,也有人认为应继续治理通胀。对此,您怎么看?
向威达:通货紧缩、通货膨胀和物价变化是两回事,不能把物价上涨等同于通货膨胀,也不能把物价下降等同于通货紧缩。
导致物价下降的原因很多,这次主要是由于有效需求不足,大家没有购买欲望,这不是央行的紧缩政策导致的。简单说,就是经济基本面出现了问题。
前几年经济高速增长,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狂飙,这种趋势是经济增长无法支撑的,因此全球国际资产的泡沫早晚要破灭;今年以来全球经济都开始衰落,未来一年油价、有色金属等大宗商品价格马上反转的可能性很小,未来两三年国际商品价格将维持反复震荡的走势。
徐晓宇:11月份CPI和PPI的下降幅度虽然很大,但并不超出预期;在企业与个人对未来经济预期下降的情况下,CPI和PPI即便是下滑到负值也是可以想象的,现在毫无疑问已经进入了通缩时代。
我个人认为,看不出哪里还有通胀,谈不上治理通胀的问题。
张翔:我倒觉得CPI仅出现了连续两个月环比下滑,严格意义上还不能说通缩已经来临,但从目前形势来看,明年陷入通缩的风险确实较大。一方面,大量产能无法通过出口来消化,如果出现供过于求的局面,自然会导致价格回落;另一方面,居民消费能力也会因收入下降而减弱。
陈晓阳:11月的宏观经济数据下滑幅度确实让人吃惊,当然不会存在前期所谓的通胀压力,反而引起了是不是进入通货紧缩时代的市场争论。
要分清通缩会带来哪些社会现象,比如有效需求不足、企业利润减少、个人预期收入降低、物价下降、币值上升、金融秩序混乱等特征。
结合当前形势,至少目前人民币没有升值,反而出现贬值;金融秩序并没有出现混乱,而是处于稳定可控状态,这就说明还没有达到通缩的最坏情景,只是出现通缩效应的部分特征。可以说,眼前经济形势是有通缩的苗头。
■通缩对股市影响几何?
记者:如果通缩时代真的来了,会对中国经济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对A股市场有何影响?
向威达:虽然CPI和PPI同时下降并不意味着通缩时代的到来,但对中国经济影响的表现形式是一样的。中国经济增速明年上半年将明显回落,经济增长趋势不好,就业必然会受到严峻挑战。
CPI和PPI下降后,好的方面是,居民生活费用和生产成本有回落的趋势,因此可以改善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盈利能力;但不好的方面是,这远远小于有效需求不足带来的负面压力,企业日子不好过,经济增速也不景气。
我建议政府继续出台财政政策,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将投资转换成消费,将外需转为内需。
这样可以大幅提高低收入阶层的收入和农民收入,尤其是开拓农村市场的需求;如果真的可以做到这一点,中国经济再辉煌十年没什么问题。
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股价的高低取决于经济的转变;上市公司的业绩是股价的基石,有效需求减少,经济增速下滑,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也必然会受到影响。这种情况下,股价不会有太好表现。至于这波反弹是否会调整回落至前期低点,只能说可能性比较小,但不是没有。
徐晓宇:一旦进入通缩,企业和个人的投资和消费意愿都会下降,而投资与消费的下降又会造成进一步的通缩,如此恶性循环,就是经济危机;为了对抗这种危机,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加大投资等策略,从而达到使过快下滑的经济平稳着陆的目的。
对于A股市场来说,已经从6000点下跌到2000点附近,可能已经超前反映了对经济下滑的预期,市场整体的风险已经大大释放了;但就行业和个股而言,由于下降速度很快时间很短,许多可能的风险还没有暴露出来。
比如说,在主业上经营很好的公司是否在副业和投资上存在问题,是否在关联担保上可能受到其他公司的拖累等。所以,投资者应特别警惕那些主业不清晰和有关联担保的上市公司。
张翔:如果通缩来临,社会需求将大幅萎缩,中国的制造业将面临严峻考验,进而对银行信贷资产的质量带来不利影响。
此外,失业率的上升也让人不安。正是为了避免潜在风险,政府推出了4万亿投资、减税等措施来积极扩大内需。通缩环境下企业盈利难有良好表现,投资机会自然欠缺。
陈晓阳:如果真的进入了通缩时期,当然会对经济产生沉重打击,经济周期调整不是一两年就结束的事情,而是十分漫长。就像1989年底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后,进入了持续10多年的通缩调整时期。同样对股市影响也是持续而很长时间的负面影响。
我曾经历过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特别是网络泡沫经济破灭后,A股持续了四年的熊市。目前来看,判断我国目前经济进入通缩时代还为时尚早,因为11月份以来,一系列超预期经济刺激政策,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将会累积成有利因素,减缓经济过快下滑。
不排除经济工作会议之后,仍将有进一步落实具体的多项刺激经济政策出台,不必过度担忧未来的经济形势。
■此轮反弹是否终止?
记者:此轮反弹的原因之一是政府多管齐下的经济刺激政策,其二是基金由于排行压力被迫做多,那么如果通缩时代真的到来,此轮反弹是否就此终止?
向威达:这次反弹主要是因为前期股市持续暴跌,技术上有反弹要求;从估值上说,持续暴跌已经能够反映明年经济增速下滑的预期,无论PE和PB都是历史低位,投资风险比较小。
现在最关键的还是政策预期。政府希望稳定经济,维护市场投资信心,因此政策预期压倒经济基本面,才有了这轮市场的强劲反弹。
不过,这波反弹力度不小了。深成指反弹幅度为36%。沪综指反弹不多,但也有25.8%的涨幅,主要是受大盘蓝筹股拖累,但个股都有50%的收益,因此继续反弹空间有限。短期来看,反弹得差不多了。
徐晓宇:由于明年春节较早,基金和一些机构投资者迫于分红派息等压力,兑现一些筹码抽离一些资金是正常的;即便是没有通缩的情况,历年年底出现相对低迷的状况也并不罕见。
此轮行情震荡较多是肯定的,至于是否已经就此终结,我认为还将震荡一段时间,但指数上不宜盲目乐观;主要是由于大型指标股反弹理由不足,但低价小盘股方面可能还有机会。
张翔:近期公布的宏观数据明显打击了做多者的信心,而进入1月后陆续披露的业绩预警恐怕会进一步加大投资者对基本面的担心;加之前期各板块已借利好预期轮番炒作,后续行情已不值得期待。获利丰厚的游资将落袋为安,而股价高高在上的题材股将面临较大的调整压力。
陈晓阳:我认为,后市行情反弹是否延续,还是要靠利好政策来支持。中央经济会议刚刚闭幕,市场出现了消息面上的真空期,周四、周五连续出现了持续大幅调整;特别是行情一转暖,大小非解禁就蜂拥而来,趁机出逃,对行情形成很大打击。
如果没有进一步的利好政策支持,尤其是直接针对股市的利好措施,那么近期反弹行情注定会早早夭折。其实,管理层救活股市,对刺激内需有很大帮助,管理层应该重视股市在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年底前投资者如何操作?
记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刚刚结束,马上又到年底了,对政策的良好预期使大家都期待一轮跨年度行情,您有什么操作建议?
向威达:对于中长期投资者来讲,目前已是比较好的买入时机。对于短线投资者来讲,目前是做多有理由,就是政策预期;做空也有理由,就是基本面恶化,因此短期很难说。现在最好谨慎一点,灵活一点,回落的时候买一点,涨起来的时候就卖一点。
徐晓宇:越是市场预期好时,越是减仓的机会;越是预期不好时,短线抄底的机会越多,这就是市场的特点。对于多数投资者来说,年前年后都是逢高减仓和赎回基金的机会。
张翔:利好政策依然值得期待,但问题在于政策推出的不确定性实在太大,而且利好政策的边际效应也在逐步下降,我们不建议投资者继续博弈政策。临近年底,机构的观望情绪也会增强,可以捕捉的投资机会不会太多,不如耐心等待调整后的下一次波段机会。
陈晓阳:最重要的是要密切关注政策面变化,结合目前形势,后续利好政策出台的可能性非常大,一旦有实质性利好政策出台,强势反弹行情仍将延续。
投资者在操作上,一方面借助利好预期反弹,回避近期涨幅过大的题材股回落风险;另一方面,不可盲目追高换股,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如果要换股,就要考虑寻找底部刚刚起步涨幅不大的优质超跌蓝筹品种,比如紧跟行业政策相关的地产、金融、煤炭、3G等。
昨天,中国人民银行和韩国银行宣布签署双边货币互换协议,该协议提供的流动性支持规模为1800亿元人民币/38万亿韩元,约合260亿美元。双方可在上述规模内,以本国货币为抵押换取等额对方货币。协议的有效期为3年,经双方同意可以展期。中韩本币互换协议是中国人民银行自此次金融危机以来第一次与其他央行签署的本币互换协议。
昨天,中国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表示,中国和韩国签署双边本币互换协议的意义在于体现双方加强合作、共同应对危机的意愿,并以此增强市场信心、促进地区金融稳定。签署互换协议意味着双方承诺一定的互换额度,在危机深化的特定情况下随时启动。具体而言,两国通过本币互换可相互提供短期流动性支持,为本国商业银行在对方分支机构提供融资便利,并可促进双边贸易发展。央行负责人还表示,中韩双方同意探讨将互换货币兑换成储备货币的可能性及比例。
今年以来,韩元对美元汇率大幅下跌累计贬值近40%。在此次金融危机中,虽然东亚各国都受到了冲击,但韩国因对外依赖度比较高问题也最为严重。最新数据显示,韩国9月末对外债务增至4250.9亿美元,高于对外债权近251亿美元。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韩国再次成为净债务国。 韩国近期的经济数据也不令人乐观,今年以来韩元贬值30%-40%,但其11月出口仍然是负增长。
货币互换又称货币掉期,是指两笔金额相同、期限相同、计算利率方法相同,但货币不同的债务资金之间的调换。货币互换的目的在于降低筹资成本及防止汇率变动风险造成的损失。
国家间货币互换协议虽然是两国达成的关于两国货币间的互换协议,但实施时并不局限于本国货币之间的互换,也可以支付美元等通用货币。央行间达成货币互换协议后,在紧急情况下可以把本国货币作为抵押交给对方国家,同时获得借用对方国家的货币或美元,从而使本国短期外汇储备大幅增加。
例如,当韩元汇率面临大幅贬值压力时,中国人民银行可根据货币互换协议,拿出资金用于稳定韩国国内金融市场,短期内大量美元投放外汇市场,可以对韩元汇率形成有效支撑,将有助其恢复到稳定的汇率水平。
昨天,韩国央行同时宣布,已与日本央行达成双边本币互换框架协议,互换规模从30亿美元增加到200亿美元,有效期至2009年4月。 此前,韩国已于10月末与美国达成300亿美元的货币互换协议,截至目前,韩国央行已利用与美国达成的货币互换协议,分两次向韩国国内银行注资70亿美元。
截至11月底,韩国外汇储备额为2005亿美元,如果将同中国、美国、日本以及东盟的货币互换规模计算在内,韩国的“外汇紧急资金”总规模将达到2900亿美元。
昨天,中国人民银行负责人还表示,此次互换协议与清迈倡议下已有的互换安排相互补充,中韩在清迈倡议框架下已签署了规模为40亿美元的双边货币互换协议。
相关新闻
货币互换对韩元汇率有何影响?
今年以来韩元汇率已下跌近40%,此次中韩货币互换协议对目前韩元的持有者是否为利好?分析认为,这个问题具有两面性。正如中国人民银行负责人表示,中国和韩国签署双边本币互换协议的意义在于共同应对危机,协议将在“危机深化的特定情况下随时启动”。该协议实施将稳定韩元汇率,是利好,但如果手中有韩元,你也别盼着“利好”实施,因为那同时意味着韩元已开始大幅走软,并将带动韩国经济恶化。所以,这个“利好”不实施才是更大的利好。
在韩元急剧贬值的10月,当月29日,这一天韩国央行与美联储签订了两国货币互换协议,该协议等于使韩国增加了300亿美元的短期储备。这也成为本次韩国金融危机缓解的转折点。韩元对美元的汇率由29日的1427:1到30日的1250:1,韩元升值12.4%,创历史升幅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