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炒邮网论坛是收藏者使用量最多覆盖面最广的免费中文论坛,也是国内知名的技术讨论站点,希望我们辛苦的努力可以为您带来很多方便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方寸间的壮丽史诗

1楼
牛哥 发表于:2009/12/7 15:26:00

——从贵金属纪念币(章)看河洛文化
   河洛文化是产生在河洛地区的区域性文化,是历史上生活在这一区域的劳动人民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河洛,指黄河、洛水,这里引申为黄河洛水之间的广大地区,即河洛地区,其地域的范围以豫西为腹地,西起陕西关中的华阴,东到豫东平原,北至河南与山西交界,南达伏牛山麓。河洛文化大致经历了先秦时代的产生期、两汉魏晋的繁荣期、唐宋时代的鼎盛期和明清时代的衰落期四个阶段。
   五千年华夏文明根在中原河洛。河洛居天下之中,又是华夏文明最早的源头之一,它既有强大的吸引、包容、凝聚力,把周围的文化吸纳过来;又有极高的辐射、渗透力,把自己的文化推出去。于是河洛大地的人文历史波澜壮阔:炎黄二帝在这里联盟建都,“河图”、“洛书”在这里诞生;老子作为史官久居洛阳;孔子曾入周问礼;佛入中土,先抵河洛。到了汉魏盛唐,河洛钟灵毓秀,华章溢彩,“汉魏文章半洛阳”;《洛神赋》及《洛神赋图》缠绵悱恻、荡气回肠;少林寺武术文化经久不衰;天公宠赐河洛,花香物美,洛阳牡丹甲天下;水席“燕菜”,名噪海内;唐三彩古朴典雅,举世无双……
   1993年至2008年,中国人民银行相继发行了黄河文化(炎黄二帝)金银纪念币、中国古代名画系列—《清明上河图》、《洛神赋图》纪念银币、中国石窟艺术—龙门石窟金银纪念币等,一些贵金属衍生品如洛阳牡丹系列(银条、纪念章)和龙门石窟纪念币·珍藏册等纪念品也相继面世,窥一斑而见全豹,方寸间生动地反映了光辉灿烂的河洛文化,体现出浓郁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
   一币知春秋:炎黄文化根在河洛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自豪地称自己为“炎黄子孙”,而炎黄与河洛有何关系?走进深邃的历史,凝眸河洛文化,我们就会发现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炎黄二帝的主要活动区域,是炎黄文化的肇兴之地。
   相传,黄帝是有熊国国君,“有熊,今河南新郑是也”(《史记·五帝本纪》集解引皇甫谧曰)。新郑历来被称为“轩辕故里”;在洛阳以西的灵宝,有铸鼎原,传说是黄帝铸鼎之处,此外,还有黄帝陵以及与黄帝、嫘祖、蚩尤很多故事相关的全套地名。新郑在洛阳之东,灵宝在洛阳之西,中间是黄帝的活动区域是很显然的。炎帝的出生地目前虽不能确证是在河洛地区,但当其与黄帝结盟以后,其活动范围以河洛为主,也应是肯定无疑的。炎黄部族是华夏族的母体,他们结盟后在河洛地区发展壮大,并从这里向外发散,形成了华夏民族历史上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即炎黄文化。
   炎黄文化与河洛文化的密切关系已被越来越多的考古发现所证实。从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到二里头文化的一系列重大考古发掘,都印证了炎黄时代的文化成就大多在河洛地区,河洛一带仅仰韶文化遗址就有500多处,且出土有大量的鼎。鼎是远古先民的主要炊具,与传说中的黄帝铸鼎之说极为吻合。在灵宝铸鼎原周围近30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发现有29处仰韶文化遗址,其中的超大型遗址—北阳平遗址,足够视为仰韶文化的中心地位。阳平逢山是炎黄母族所居之地,新郑为黄帝父祖生活之所,而且在洛阳地区有许多与炎黄有关的考古发现,尤其是偃师二里头遗址最近一个重大发现—宫殿遗址,这一发现与黄帝作城的历史记载有惊人的一致。炎黄二帝是部族时代的杰出代表,他们在河洛地区带领四方人民披荆斩棘,筚路蓝缕,开启了华夏民族的文明之路,并使河洛地区成为华夏民族的摇篮。
   中国人民银行于1995年和1997年分两组发行了黄河文化系列金银纪念币。黄帝和炎帝是其中两枚27克银币的图案。炎帝广额纯朴,智慧慈爱;黄帝,威武刚强,气宇轩昂。这两枚币的设计充分包容了中华民族的崇高品质,体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勤劳勇敢和开拓进取的宏伟气概。这两枚银币的正面图案,中间为圆形汉砖团龙图,紧接团龙图下放的是雕刻精致的海涛图,并刊国名、年号。整个币面看起来既像一轮朝阳跃海平,又像海上明月共潮升,体现出广骛深远的意境,给人以悠悠远古的遐思和荡气回肠的感受。银币一套四枚黄、炎、尧、舜四帝形象生动古朴,图案虚实相结合,与黄河文化中的其他银币图案女娲补天、大禹治水、后羿射日、嫦娥奔月这些优美传说完美呼应。
   集解引皇甫谧曰)。新郑历来被称为“轩辕故里”;在洛阳以西的灵宝,有铸鼎原,传说是黄帝铸鼎之处,此外,还有黄帝陵以及与黄帝、嫘祖、蚩尤很多故事相关的全套地名。新郑在洛阳之东,灵宝在洛阳之西,中间是黄帝的活动区域是很显然的。炎帝的出生地目前虽不能确证是在河洛地区,但当其与黄帝结盟以后,其活动范围以河洛为主,也应是肯定无疑的。炎黄部族是华夏族的母体,他们结盟后在河洛地区发展壮大,并从这里向外发散,形成了华夏民族历史上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即炎黄文化。
   炎黄文化与河洛文化的密切关系已被越来越多的考古发现所证实。从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到二里头文化的一系列重大考古发掘,都印证了炎黄时代的文化成就大多在河洛地区,河洛一带仅仰韶文化遗址就有500多处,且出土有大量的鼎。鼎是远古先民的主要炊具,与传说中的黄帝铸鼎之说极为吻合。在灵宝铸鼎原周围近30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发现有29处仰韶文化遗址,其中的超大型遗址—北阳平遗址,足够视为仰韶文化的中心地位。阳平逢山是炎黄母族所居之地,新郑为黄帝父祖生活之所,而且在洛阳地区有许多与炎黄有关的考古发现,尤其是偃师二里头遗址最近一个重大发现—宫殿遗址,这一发现与黄帝作城的历史记载有惊人的一致。炎黄二帝是部族时代的杰出代表,他们在河洛地区带领四方人民披荆斩棘,筚路蓝缕,开启了华夏民族的文明之路,并使河洛地区成为华夏民族的摇篮。
   中国人民银行于1995年和1997年分两组发行了黄河文化系列金银纪念币。黄帝和炎帝是其中两枚27克银币的图案。炎帝广额纯朴,智慧慈爱;黄帝,威武刚强,气宇轩昂。这两枚币的设计充分包容了中华民族的崇高品质,体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勤劳勇敢和开拓进取的宏伟气概。这两枚银币的正面图案,中间为圆形汉砖团龙图,紧接团龙图下放的是雕刻精致的海涛图,并刊国名、年号。整个币面看起来既像一轮朝阳跃海平,又像海上明月共潮升,体现出广骛深远的意境,给人以悠悠远古的遐思和荡气回肠的感受。银币一套四枚黄、炎、尧、舜四帝形象生动古朴,图案虚实相结合,与黄河文化中的其他银币图案女娲补天、大禹治水、后羿射日、嫦娥奔月这些优美传说完美呼应。
   《洛神赋图》纪念币:大泉阐释汉风晋韵
   汉魏时期,河洛文化继续发扬光大。西汉初都洛阳,后迁长安,东汉都洛165年,曹魏都洛46年,西晋都洛51年,北魏都洛41年。虞初在这里创造了中国最早的小说《周说》;许慎在这里完成了中国最早、规模最大的字书《说文解字》;王充在此写《论衡》;班彪、班固、班昭在此作《汉书》,建安七子在这里指点江山;竹林七贤在此放浪行骸,愤世长歌;左思在此写《三都赋》,引起“洛阳纸贵”;曹植在此谱《洛神赋》抒发自己的压抑无奈和万千情丝……
   曹植在《洛神赋》中,细致描述了他与洛水女神恍惚间相遇之事,精心刻画了美人的形象,进而抒写了自己的倾慕之情。尽管洛神也对他产生了感情,也只能举起袖子,遮住流下的眼泪,飘然逝去。这是一首令人神往又令人神伤的凄美的神话故事,是一篇文采华丽、情感洋溢的千古名篇。
   东晋时,画家顾恺之依据文章意境,将其绘成了一幅长卷,长572厘米,高27厘米,名《洛神赋图》。长卷中有好几个人物画面反复出现,很像连环画。
   1999年11月10日,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了由沈阳造币厂精制的“中国古代名画《洛神赋》纪念银币”。该套纪念银币由8枚长方形银币构成,其正面图案均为“国号”、“年号”及山东汉代画像石“战车图”,背面图案则分别为1/8的《洛神赋图》长卷画面及面值(8枚币面值均为10元,规格均为42×27.5毫米,含银量均为1盎司,成色均为99.9%,发行量均为13800枚)。
   币面上,曹植一行于洛水这滨,惊看洛神之再现,画面上所现之洛神,确有“仰以殊观”这壮采,洛神的飘忽若仙,曹植的突兀惊艳,银处处理得栩栩如生。略知历史的人,从这套《洛神赋图》纪念币中,不难窥见两汉魏晋的风雨历程。
   龙门石窟纪念币:盛唐辉煌文化的见证
   挟着北魏的马蹄声和盛唐的风雨,华夏的稀世珍宝龙门石窟静静地伫立在洛阳东山伊水之旁。这个从北魏到盛唐多少皇室贵族垂青的处所,多少得道高僧向往的地方,多少艺术匠师智慧凝结的作品,其所造就的璀璨艺术,是任何诗人作出的绝美华章所难以描述。龙门石窟为河洛文化的辉煌做出了生动的阐释。
   作为中国佛教石窟艺术的巅峰之作,因为她,也一半成就了洛阳雍容大度,成就了洛阳十三朝古都王者气象的淡定与从容。在时光流逝了千余年,经历了无数个朝代的世事变迁,在附加其上的政治因素全然消亡殆尽时,龙门石窟留下来的仅仅是闲定自若、与世无争的佛家精髓和无欲无求、安祥幸福的劝诫。如果你心中尚有龙门情结未了,不妨去看一下纪念册和银币上的大佛造像吧。她熠熠生辉,如生;恒久留存,不灭。
   中国人民银行于2002年4月10日发行了中国石窟艺术—龙门石窟金银纪念币,采用镜面喷砂工艺、雕刻精细,造型逼真,较好地再现了龙门石窟艺术的瑰宝神韵。其中2盎司银币正面图案为龙门石窟奉先寺的卢啥那像龛,并刊国名、年号、“中国石窟艺术·龙门”中文字样。背面图案为佛像图。直径40毫米,含纯银2盎司,堪称为银币铸造中的精品。
   时间与空间瞬间凝固于币面,佛法无边的境界和佛学精髓的无比广大在此币上达成了传统民族工艺与现代造币技术的完美结合。这套纪念币的发行受到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和河南省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发行业绩达到骄人的目标。当时龙门石窟金银币中“皇帝理佛图”5盎司金币发行价为29000元,发行量只有188枚,并且70%沉淀在了河南。今天,这枚已经难得一见的金币市值已过10万元。1公斤的“卢舍那大佛”银币也由当年的发行价4500元升值到1万元以上。龙门石窟金银币的发行,有效增强了河南社会各界对金银币的认知,扩大了金银币集藏群体,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
   盛世牡丹:尽现花王绝代风华
   河洛文化,发展到盛唐达到顶峰。
   盛唐时代,河洛文化更与皇室文化紧密交融。“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故事滋生出长盛不衰的少林武术文化;“武皇贬牡丹仙子”使国色天香的牡丹在洛阳扎下了深根;龙门石窟的进一步开凿彰显出那个时代杰出的文化艺术成就。
   牡丹,花朵硕大,端庄富贵,被誉为“万花一品”,“冠绝群芳”的花王。唐代李正封有“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的诗句,又使 “国色天香”成为牡丹的雅号。
   相传,武则天称帝后,曾令百花在一个冬夜一齐绽放。百花仙子被迫从命。而仪态万千、任群芳妒忌的牡丹却风骨独存,抗旨不遵,因而被武则天贬到了洛阳邙山。
   历史告诉我们,武则天不但没贬牡丹,而且还非常喜欢牡丹。史书《牡丹赋》中记载:“天后之乡,西河也,精舍下有牡丹,其花特异,天后上苑之有缺,因命移植焉。”看,武则天看到上苑的牡丹花稀缺了,不惜把自己家乡的牡丹挖过来补栽,看来她是须臾离不开牡丹花的。史实是,武则天称帝并建都洛阳,社会渐趋稳定后,洛阳牡丹才得以点缀太平盛世,繁衍生息。
   洛阳的4月在牡丹花中度过,洛阳十三朝古都的历史都被牡丹所淹没。洛阳牡丹,开放已经成为一种象征。自1983年洛阳牡丹花会(4月15日至25日)始,每逢花会时节,锦绣繁华,佳人与牡丹争艳,游客与花海相伴。花人相解,叹为观止。
   为了表达人们对牡丹的喜爱,并使牡丹文化得以较好的传承好发扬,1996年中国金币总公司发行了中国牡丹纯金纯银纪念章,正面图案采用花王牡丹名贵品种,背面图案为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像。在鉴定证书上,牡丹纯金纯银纪念章获得了时任中国金币总公司总经理尹成友先生的亲笔签字。同系列的牡丹镀金纪念章获得了当时的洛阳市市长张世军先生、河南省钱币学会会长赵会元先生和当时的上海造币厂厂长李恩萍先生的亲笔签字。
   将洛阳牡丹和龙门石窟中的卢舍那大佛头像结合在一起,“花”与“佛”似乎有点不搭配,但如从地域和历史角度看,则意义深远。两者都有同处盛唐时代的幸运,无论是金章的正面牡丹,还是背面的卢舍那,都得到中国唯一的女皇的垂爱。深谙这段历史的人就不会觉得两者同处一章的“差距”。
   “今日牡丹花更好,五洲四海争相来。”一年一度洛阳牡丹花会,使千千万家散居海内外的炎黄子孙在古都洛阳得以聚首。而牡丹纪念章的适时推出,将国花的端庄典雅,绝代风华永恒留存。这些纪念珍品,既是对这“花中之王”高度赞美,更是对河洛文化的永久铭刻。
   传承文化,铭刻历史
   必须承认,如果是单一的、直白的强调文化,即便是传统的、民族的,也往往会显得苍白无力。如同纯金纯银制品,如果他缺乏文化内涵,也只能是贵金属制品,而不是其他。只有在贵金属中注入文化内涵,贵金属和文化才能相得益彰,从而产生出强大的刚性和张力。
   河洛文化是中国最原始、最具生命力的文化,对世界现代文化有着巨大影响。在文学、艺术、史学、哲学、教育、科技、宗教等方面,表现出了原创性、核心性、正统性、稳定性、扩散性,是独一无二的富有生命力的根文化。
   “传承文化,铭刻历史”是中国贵金属纪念币(章)的基本功能。河洛文化的丰厚内涵和贵金属纪念币(章)的基本功能为两者的紧密结合提供了良好契机。可以断言,以河洛文化为内涵的贵金属纪念币(章)仍将有新品推出,最终将形成系列。因而,收藏以河洛文化为题材的贵金属纪念币不仅是一种文化品位的体现,还会具有广阔“钱”景。

(河南 郭天强 “中国金币三十年”征文活动二等奖)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Copyright ©2002 - 2010 炒邮网论坛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0.0sp1
Processed in 0.07813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