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ull]
完整版
[Rss]
订阅
[Xml]
无图版
[Xhtml]
无图版
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炒邮网论坛是收藏者使用量最多覆盖面最广的免费中文论坛,也是国内知名的技术讨论站点,希望我们辛苦的努力可以为您带来很多方便
◎
炒邮网论坛
→
各路文摘
→
俄罗斯伟大的音乐家柴可夫斯基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俄罗斯伟大的音乐家柴可夫斯基
1楼
一飞
发表于:2007/11/17 13:22:00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是俄罗斯伟大的音乐家,1840年5月7日出生在乌拉尔的伏特金斯,父亲是矿业工程师,十岁入法律学校。1859~1862年在司法部任职,同时勤奋学习音乐,尝试作曲,并成为新成立的彼得堡音乐学校的首届音乐学生。1862年辞去官职,投身音乐事业。1866年应鲁宾斯坦之邀到刚成立的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达十一年之久。这时,开始了他创作的第一个时期。他写下了许多早期名作,舞剧《天鹅湖》即在此间诞生。
1877年,柴可夫斯基的生活发生了重大转折。他当年结婚,快速仳离。这是他一生中最为痛苦的一年,他患上了严重的精神衰弱症。在这期间,柴可夫斯基结识了一位贵族遗孀棗梅克夫人。她非常喜爱柴可夫斯基的作品,从1877年开始每年给予柴可夫斯基以优厚的经济资助,由此使柴可夫斯基辞去音乐学院的教职,把精力全部投入创作。从1877年到去世的十多年间,是柴可夫斯基创作上获得辉煌成就的时期。他的第四、五、六交响曲以及标题交响曲《叶甫盖尼·奥涅金》、《黑桃皇后》,舞剧《睡美人》、《胡桃夹子》,以及《小提琴协奏曲》、《意大利随想曲》、《1812年序曲》等,都是这一时期的名曲。柴可夫斯基的创作涉及题材范围极广,其中交响曲在他的创作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在这些交响曲中以《第六交响曲》(《悲怆》,1893)最为著名。这部悲剧性的交响曲是柴可夫斯基的全部交响曲中最反映创作个性及特点的作品。
柴可夫斯基曾感叹道:“我生来仿佛是专门为了永远同恶运进行斗争的。永远寻求理想,追求真理,而又永远达不到目的。”如果不是死神突然夺取了他的生命,也许他还会从幻灭中惊醒,继续他那“惋惜过去、希望未来、永不满足现在”的生活与创作。
1893年10月底他亲自指挥演出第六交响曲之后不几天,突然去逝,死因不明。一说患霍乱,一说自杀。
柴可夫斯基的创作经历与十九世纪下半叶俄国的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他在思想感情上的种种矛盾,是当时俄国黑暗的社会现实、俄国人民的悲惨遭遇与俄国知识分子的苦闷心理的反映。他深刻地体会了这一切,并用自己的音乐十分艺术化的表现出来。他音乐的感人力量正在于对生活悲剧的深刻感受和对光明美好前途的热切追求。
他继承了俄国音乐传统,又注意吸取西欧音乐文化发展的经验。他重视向民间音乐学习,把高度的专业技巧和俄罗斯民族音乐传统很好结合起来,把清晰而感人的旋律、强烈的戏剧性冲突和浓郁的民族韵味富于独创性地有机地融合在他的作品中。
他建立了自己宏大的交响音乐体系。它不同于贝多芬的体系,而是以俄罗斯风格概括了贝多芬之后的交响音乐的许多发展。他的音乐,是俄罗斯文化在艺术领域内的最高成就之一。他本人是总结欧洲音乐发展的、整个时代的、伟大的、世界规模的俄罗斯人。
我国人民对柴可夫斯基和他的音乐有着特殊的感情。对柴可夫斯基和他的《天鹅湖》、《悲怆交响曲》的熟悉是很普遍的。人们喜爱柴可夫斯基的音乐,是因为迷恋它那天籁般的优美旋律,那撩拨着、应和着你那或怅然若失、或感慨万端、或喜不自禁、或情思悠远情愫的乐曲。
柴可夫斯基曾在圣彼得堡工作和生活多年,他的许多作品都是在那里首演的,他的墓地也在那里。
柴可夫斯基的墓位于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大修道院旁的季赫温斯基墓地,这里长眠着众多俄罗斯历代的文化名人,因而人们常称之为“名人墓地”。
当站到了柴可夫斯基墓前时,人们不禁激动起来:那个几乎是世界上每分钟都有人在演奏和聆听他的作品的音乐家,那个用自己的音乐为人类精神生活涂上绚丽一笔的艺术大师就长眠于此吗?
柴可夫斯基的墓与众不同,其实完全是一座极其精美的雕塑艺术品。红褐色的花岗石墓基座上的花坛里鲜花绽放着。花丛中柴可夫斯基雕像后引人瞩目地高高站立着一位背生双翅仰首上望的仙女,她容貌秀美、神态安祥,似乎在告诉世人柴可夫斯基的伟大音乐艺术与天地永存,与日月齐辉。柴可夫斯基的雕像前一位少女亲昵地依偎在他的胸前,面带微笑俯首阅读捧在双手上的乐谱。这情景令人顿生一种浓浓的亲切感,仿佛柴可夫斯基通过他的音乐永远与热爱他的人们生活在一起。如同真人般大小的柴可夫斯基的半身雕像塑得栩栩如生,在仙女和少女的簇拥中,他微低前额,双目向前望去,但目光里却有一种难以捉摸的迷茫和企望的神情。他似乎在永远思索着自己究竟该如何去看待这个令他爱得要死,却又叫他怕得要命的世界!此时,我在心中不由得赞叹起墓碑设计者的这一精妙绝伦、喻意深邃的构思来,也不由得深深地钦佩雕塑家对柴可夫斯基那充满矛盾的复杂的精神世界的准确揭示。
人们之所以如此热爱柴可夫斯基,首先是因为柴可夫斯基深深地爱着故乡的一切:自然、人民和民间艺术。他在自己的音乐中表达了这种深切的爱。人民的生活和民间艺术是他的美妙音乐的无尽的源泉。他那令大文豪托尔斯泰听得泪流满面的第一弦乐四重奏中的《如歌的行板》,是听到园丁哼唱的民歌后改编而成的;他的辉煌的《降B小调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的主题,也是在乡下听了几个盲乞丐唱的民歌后激发灵感的……在柴可夫斯基的心目中,人民的份量始终是最重的。他深情地说过:“我生长在偏僻地区,从幼时起就深刻体会到俄罗斯民间歌曲典型特征中的那种难以言传的美。我热爱俄罗斯因素的一切表现。总而言之,我是一个地道的俄罗斯人。”
短短十几天的俄罗斯之行,却让我们充分领略了俄罗斯那无法描绘的美:广袤无垠的草地、无边无际的湖面、山连山坡连坡绵延千百里的森林,那是一种亮亮的、浓浓的、厚厚的绿,绿得让人神驰心醉!柴可夫斯基说过:“我爱我们俄罗斯的大自然胜过其它一切!”那么,是否正是这种绿启发了他的灵感呢? 品味积淀着俄罗斯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的圣彼得堡城。也许,这就是为什么俄罗斯是一个艺术大师辈出的伟大国度,圣彼得堡更是天才艺术家的摇篮的原因吧!
柴可夫斯基无论是做人,还是作曲,都是胸襟透明、坦荡无遗的。他的苦恼、喜悦、希望和愤慨都在他的音乐中表露无遗。柴可夫斯基说他最喜欢用音乐来抒情,因为“音乐具有更加无比强大的手段和细致的语言去表现千百种不同的心内情绪因素。”
柴可夫斯基是天才,但他首先是个凡人,他渴望别人的关心、理解和同情。他与梅克夫人传奇般的“精神恋爱”故事,演绎的正是人们对情感沟通、理解关怀、鼓励支持的精神需要,只是作为艺术天才,他的故事更浪漫、更富戏剧性而已。他正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情感而竭尽全力去作曲,作曲早已成为他的神圣事业,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 “以心换心”这句中国成语所道出的正是柴可夫斯基的音乐所具有的独特魅力所在:充满真诚地坦露胸怀,情感真挚地直抒胸臆。正因为如此,才会有那么多的文化人都把柴可夫斯基的音乐视为自己精神上的挚友和知己;用音乐的语言与柴可夫斯基一起哭,一起笑,一起品味人生百味。
前苏联发行过多套有关柴可夫斯基的邮票和邮资封,首页左上角的一枚是1962年发行的“柴可夫斯基头像”,全套一枚;第二页上面则是1966年发行的“柴可夫斯基钢琴比赛”,全套三枚,其中一枚是作曲家的头像,另两枚则是作曲家的故居;第三页左上角是1974年发行的“柴可夫斯基钢琴比赛”,全套一枚,图案左侧是柴可夫斯基像,右侧是钢琴比赛会徽;第四页右上角是1990年为纪念柴可夫斯基诞生150周年而发行的一套一枚的纪念邮票,右侧为作曲家的半身像,左侧为柴可夫斯基名作“天鹅湖”的一幕;第五页中有一枚为纪念柴可夫斯基诞生150周年而发行的邮资封,图案就是作曲家的头像。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Copyright ©2002 - 2010
炒邮网论坛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0.0sp1
Processed in 0.09375 s, 2 queries.
[Full]
完整版
[Rss]
订阅
[Xml]
无图版
[Xhtml]
无图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