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较早就关注以集邮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但很少满意的,因为作者要嘛不懂集邮,虚构的破绽极大;要嘛拘泥于已有的事实,只有邮识的皮毛,没有文学的灵气。曾
经看过一部叫《绿衣红娘》的中篇小说,居然还改编为电视剧拍摄,描写40年代的中国因抢夺珍邮,还动用了坦克和机枪,夸张变成了荒唐,简直令人作呕。
20多年前同桑弧、王炼、李亦中讨论集邮题材电影的构思时,我觉得用邮票写盗案很困难,历史上没有可供借鉴的“蓝本”,怎么想都不真实,凭空杜撰的产品不可能打动人们的心,他们的创作也就没有走侦探片的路子。
中国文献资料出版社今年出版了《林衡夫集邮文学选》,排在前面的三篇小说都是侦探故事。因为久闻老林是集邮作家,相识多年但还没有领教过他的文学作品,我
准备耐心地啃他一篇,不料情节吸引着我,一口气连读了三篇。读后不免产生一点遗憾——相见恨晚,若是20多年前就有这个本子,我一定会推荐给桑弧他们,那
么,很可能在邮坛脍炙人口的就不是《邮缘》和《女局长的男朋友》了。
我没有写过侦探小说,看了老林的作品,我想,大概先要设计一个案件,然后从案发开始,由作品的主角——侦探来观察、调查、推断、验证,层层剥茧似地揭露真相。因此,这个案件一定要设计得好。
《林选》的第一篇是《珍邮溅血记》,写一位杭州的老集邮家,猝死在马路上,当晚他家的保险箱被撬,珍邮红印花小1元不翼而飞,检验表明,老集邮家是中毒身
亡,侦察人员虽然抓住了撬锁的惯犯和他们从保险箱里偷来的雕花红木盒,但是小1元邮票不在其内,案发当日,与老集邮家有关的家人、同事都不在当地……侦破
过程中,又有企图侵呑这枚小1元的人投案自首,但拒不承认杀人,真正的凶手又将知情人杀害灭口……案情扑朔迷离,侦破一波三折,引人入胜。
更妙的是老林塑造了一位集邮的侦探,他在办案中多次用到他的邮识,小说也就顺便写出一些破案所需的集邮知识,毫无矫揉造作之虞,而且,这三篇小说以三个类
型不同的案件构成一组“三部曲”,主人公却始终是他。通过这三篇侦探小说传达的邮识要比上世纪30年代译出的外国小说《邮王》丰富得多。
我在前面所说要介绍给桑弧的话,有一个前提“若是20多年前就有这个本子”,其实那是不可能的。80年代初期,我国虽无私人拥有小1元的事实,但珍藏相当
价值珍邮的也大有人在,然而那时我国还没有为邮票而杀人的罪恶,后来在杭州就发生了为掠夺《庚申年》全张而惨杀残疾人孙熙的事实。老林的小说创作之所以成
功,固然在于他的文字功力和邮识,而主要还在于作家熟悉生活,善于从生活中提炼小说的材料,以此编故事,造人物,虽然都是虚构,但因合情合理、贴近生活而
能紧紧抓住读者的眼球。侦探小说所述必须科学,经得起推敲,读者的愉悦,就在跟着案情浮出水面的过程中得到实现。
这本《林选》中还收载2篇传记,一篇以类似编年史的方式写毛泽东,用邮票当插图;一篇用第一人称写孙传哲。最后还有一篇电视剧本,是三篇小说之一的另一种文学样式。
老林诚恳地要我“祈请指出几处不足之处”,我只能“从命”说两点:第一,落了俗套,译载了目录、刘佳维的序言和作者自撰的《前言》,叫不识中文的邮展评委
怎能领略这些侦探故事的曲折离奇?(参见拙作《中文集邮图书不必都加英文序、目》,载《文献集邮》2006年第2期)第二,还有常识性不足,“孙传”中有
一句“在‘盘尼西林’等药未引进国内之前,‘痨病’是夺去中国人生命的主要病魔”,对我这个抗生素科班出身的人来说特别敏感。盘尼西林横扫致病细菌,唯独
不是肺结核的尅星,在这里还是直写“链霉素”较“等药”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