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新时代新色彩——第四届扬子晚报艺术节
展览时间:2018年6月6日-12日
开幕时间:2018年6月6日下午15:00
展览地点:南京市建邺区梦都大街50号江苏省现代美术馆1、2、3号厅
历经前三届扬子晚报艺术节的成功举办和广泛影响力,第四届扬子晚报艺术节拟于2018年6月6日在江苏省现代美术馆举行。本次的艺术节,由扬子晚报主办,将集纳国画、书法、油画、版画四大类六个品种的江苏艺术强项,规模更大、品类更全、层次更高,形式更新颖活泼。本期我们要向大家推介的是:书法名家孙晓云女士。
☆参展艺术家:孙晓云
孙晓云,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主席,江苏省政府参事,江苏省文联副主席,江苏省美术馆名誉馆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一级美术师。博士生导师。***十七、十八、十九大代表。“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劳模)、“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紫金文化奖章”、全国书法“兰亭奖艺术奖”、“全国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首批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理论专著《书法有法》先后二十五次再版,出版小楷书中华传统德育经典——《老子道德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合辑等。
孙晓云的书法立场和文化担当
by马鸿增
孙晓云似乎先天注定是为承传“二王”书法文脉而生的。在她既往的书法生涯中,我看到了诸多当代书坛少见的“非常”特质。
其一,家学渊源,起步特别早。
她的外祖父是古文字学家、书画篆刻大家朱复戡,她从三岁开始就在母亲启蒙下学写毛笔字,没有人逼她,那么小的孩子,居然越写越有兴趣,天天自觉地写,逐渐掌握笔法要领,练就了过硬的“童子功”。她的“书龄”比同龄人要长得多,以致她说“那种热爱似乎就长在我的身上”。直到现在,只要有空她还是天天写,经常从早写到晚,甚至半夜才睡,只要能让她写字,生病也不休息。
其二,“女红”观念,心态特别好。
晓云认为书法是男人的强项,历代女书家寥寥,作为女性,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所以她提出“女红”的想法,视书法如同做衣服、织毛线、刺绣、做饭、烧菜一样,平心静气,轻松自然,享受其中乐趣。从自身特性和特长出发,去选择适合自己的艺术形式,把它做精做好,这是一条具有普遍性意义的经验。此说一出,引发多方共鸣。
其三,“二王”文脉,路子特别正。
近三十多年来,中国书坛发展迅猛,瑕瑜混杂,求怪求异,屡见不鲜。晓云始终坚持承传文脉,回归传统,遨游于王羲之、王献之、孙过庭、颜真卿、米芾、赵孟頫、董其昌、王铎等名家书迹之中,入其门,得其法,逐渐形成了晓云书风:笔精墨妙,韵浓情真,灵动秀劲,自然天成。这在她的小行草和小行楷书写中尤为鲜明,特别是那些看似信笔挥写的手札,雅致而又不失大气,饱蕴着淡雅的情怀和严谨的法度,乃至达到“法书”、“经典”的层次。书界一位评家评价她的小字行草“穿越了性别,穿越了年龄,穿越了地域,穿越了社会阶层,甚至穿越了历史,捕捉到了文人书法最具普遍性的那种精神和意蕴”。的确,在当代复兴中国书法优秀人文传统的主流中,晓云无疑是一位主力推动者。
其四,“书法有法”,体悟特别深。
晓云不仅重实践,而且重理论研究。经过多年的追根究底,寻找古来书法用笔之“本”,在四十三岁时写出了专著《书法有法》。这本书以第一人称娓娓道来的文风,论述了中国书法笔法的起源、终止、失传的原因,从古代书写环境、书写工具、人的姿势到生理机能,图文并茂,阐明运指转笔法就是笔法,也是书法的核心。同时还阐述了与书法实践有关的若干理论问题。比如什么是“八分书”与“楷则”,“势”与“五字执笔法”,“美化”与“隶化”,“完法”、“尚法”、“变法”与“无法”,“帖学”与“碑学”的实质,“书画同源”的本意,何谓“文人画”等等,洋洋洒洒六十个题目,串连成一根引人入胜的艺术彩链。晓云的独特、缜密的思考与创见,不仅引起海内外书法创作界、书法理论界的关注和认可,对我这样的美术史论界人士,也有吸引力,也有启发性。
以上所说的四个“特别”,综合起来构成了孙晓云的书法立场,也可以说是她从一个幼年学书、又是女书家的细腻、敏感的角度,对当代中国书法的独特奉献。
晓云没有止步,近几年来,她的思考重点又转向书法的当代文化功能问题。书法在当代社会究竟应起怎样的作用?当今书法已经失去实用性和普及性,很多人在不知不觉中产生误解,把书法看成是纯粹的艺术,这是对书法的低估。我们必须重新认识书法的位置。中国书法首先是文字,然后才是艺术。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之根,书法是中华文化之根。如果没有文字,历史、诗歌、文学、哲学等都无所依凭。而文字不外乎识、读、写。现在一般书写已被电脑、打印机等现代化设备所替代,对书写的消解是当今的危机。晓云认为这个问题要上升到国家文化安全的高度。对书法不但要讲艺术性,更要强化它的文化属性。如果把文字的书写内涵剥离,成了纯艺术,那就可能导致已延续五千年的中华文字的消亡,中华文明的繁衍就会遇到问题。
晓云所呼吁的,不仅是要重视书法的艺术审美功能,更要恢复与强化书法的文化功能。这就需要有效地提炼出书法文化的时代精神和活力,加强书法教育、书法传播,要接地气,要从小学抓起,要深入到社会每一个空间,融入寻常百姓家,而不是仅仅局限在书法“界”,局限在文人趣味、展厅效应。
一步行动胜过一打纲领。近年晓云花了大功夫,用小楷书写了“中华国学德育经典”中的《论语》、《大学》、《中庸》、《道徳经》,恭恭正正,共近三万字,出发点就是让广大青少年在欣赏书法艺术的同时,能够感悟传统文化的深邃博大,并籍此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出版时还请专家加上通俗、详细、严谨的注释,出版后广受欢迎。这不是她的小楷作品集,而是传统文化经典读本,具有审美、阅读、德育的社会意义,可谓一举三得。她说:“只要手里握着毛笔,我就是一个幸福的人。我非常享受书写给我带来的平静和快乐。”我相信这是她的肺腑之言。
孙晓云的书法立场与文化担当,紧扣着“不忘初心”。她从小学习书法的“初心”是出于喜欢与热爱,现在大环境中的“初心”则是中国书法文化的继承与发扬,二者本质相通。初心,是底线,也是追求;是目标,也是动力,有信仰,就会有高山仰止的境界,就不会随波逐流。她深知,书法传扬是一项“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工程,是漫长细致的一代接一代的薪火传递工程,她将以毕生的精力,力求让书法始终伴随着生活,伴随着一切。
我想起了汉代扬雄的名言:“书,心画也。”
也想起了唐代张怀瓘的名言:“书者,如也,舒也,著也,记也。”
还想起了清代刘熙载的名言:“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
孙晓云不仅以既往的书法实践与理论,成功地写就了“书法有法”;而且还在继续用她坚持不懈的行动,谱写着“书法有文”、“书法有用”、“书法有心”的新篇章。
承传!坚持!这是孙晓云书法立场与文化担当的最精炼的概括。我真的非常感动。
中国书坛需要更多的孙晓云式的书法家。
2016年11月中旬于金陵十门斋
不 忘 初 心
by孙晓云
人皆有初心,往往发愿于少小年岁。我的初心是三岁开始对书法的热爱。这要感谢我的母亲、老舅的悉心启蒙和严格要求。幼时每天只要提笔写字,就是我的理想,就是幸福。我插过队、当过兵,后来以书法为事业,半个多世纪,有过困惑,有过探索,我从来没有放下手中的毛笔,让我一直坚定地在中华传统文化中获取力量,寻找自我。
初心即本意。人有本心,书法亦然。汉代杨雄说:“书,心画也。”黄庭坚《论黔州时字》说:“心不知手,手不知心法耳。若有心与能者争衡,后世不朽,则与书工艺史辈同功矣。”这里谈论的既是书法,也是心法。人在长期的习书过程中逐渐形成书法文化心理境界,就如同唐代诗人王维在《绣如意轮象赞·序》中提出“审象于净心”,崇尚艺术修为的虚静心态,抛却杂念,止于精神的纯净与至善。
书法上,初心可以很小,很幼稚。小朋友每天写字,每个字的姿态、笔画带来的美引出的喜爱之心,探求之心,是初心。年岁渐长,由技而法,许多人会进入王国维《人间词话》谈及的三个境界,苦乐交集,一笔在手,不离不弃,这就是不忘初心。
不同于古代,在当下的文化环境中,书法已经失去了实用性和普及性,人们自然容易将书法看作一种艺术形式,书法尚有什么功能,什么“用处”,这是一个大的问题,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我用了近三年时间书写了中华国学德育经典,全套书用小楷抄录,原大印刷,现已全部出版。《道德经》5400字,《大学》2200字,《中庸》4500字,《论语》11700字,一共约24000字。《孟子》正在书写。静下来做这件事,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但很值得。首先书写内容是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可以说小到家庭伦理,大到治国平天下,是中国人最喜欢、影响最深远、流传最广的书。对维系人类社会秩序,提升人类道德水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其次,它有阅读功能。小楷是中国科举考试的专用书体,是古人对书写的最基本要求,因为易识,方便作为经典书目阅读。第三,可作为书法欣赏。随手一册带在身边,一举多得,无形中对传统文化的承传、传播起到一定的作用。这个过程中,书法就有了实实在在的“用处”。我们可以说,书法是艺术,但首先是文字,更是文化,它承载文化,传播文化。文以载道,没有文字,历史、政治、诗歌、散文都无所依凭。而文字不外乎识、读、写。现在对书写的消解是古人没有遇到过的危机。我觉得书法不但要讲艺术性,更要强化它的文化属性,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书法是中国文化的根。
世易时移,书法也要与时偕行,焕发文化功能。书法要坚守,还要创新。比如,我尝试用书法展示昆曲的优美唱词,并且努力选取意境契合的书写和展示方式,这样在书法的展示中,人们同时感受另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在这方面,有很大的探索空间。
鲜活的文化是生活的、社会的。书法在当代的传扬,要融入生活和社会。很多古代书法名帖记述书法家当时的日常生活、心境或感怀。今人赏读,不仅能感受到艺术之美,还有穿越时光的情感、思想和理念。这就给我们一个启发:今天的书法艺术,也可以跟人、与生活紧密相关。我最近展出了一些记述日常生活的书法小品,其中一副记述父亲生前常喃喃自语的一句话:“我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小女儿。”我把这句话写下来,是情感的寄托,是书法信札艺术的展现,也是在展厅里与每一位观众的交流,在细细品读的同时,书法有了情感,有了生命。
获得书法“兰亭奖”“艺术奖”那年,我曾写下感言:“吾三岁伊始学书半世纪有余,弱冠之前,遍临诸帖烂熟于心;而立之时,勤勉探索追求创新;不惑之年,颇有所悟著书立说;至天命之后不遗余力溯本求源。人生百年犹有尽时,而书有法艺无涯,一生有书相伴,足矣。”
大环境中的初心就是中国书法的继承和发扬。初心是底线也是追求,是目标也是动力。我有初心以后,就会觉得有了信仰,就会高山仰止,不会随波逐流。会变得坚定、平静,变得有追求。总之,“初心”使我头上有神明,脚下有底线,胸中有正气,手里有活干。
我们要经常反省自己的初心是什么,要不然,会随时被别的事物改变方向。
“承传”,我恪守传统,几十年如一日地在做,不忘初心。
“润物”,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我以毕生的实践去做好一件事,坚持。
2017年1月5日《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