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陕省苏维埃造”大小两种200文铜币。其中大200文,重:13.8克,直径:1.8毫米,厚:1.8毫米,质地:红铜。正面中央为“200”文面值,外围上有“川陕省苏维埃政府造币厂造”。背面有中国共产党党徽图,外围有“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字样。小200文,重:8.8克,直径:28毫米,厚:1.7毫米,质地:红铜。正面上为“川陕苏维埃造”,中心为“200”文面值,左右为“铜币”二字,下为“二百文”三字。背面中心五角星内有中国共产党党徽图,外围有“赤化全川”四个隶书字。
该币字迹模糊,做工粗糙,币面上留有明显的打压痕迹。这是早期人工打制币。现存的这种早期打制币质量不一,品相不佳,版别繁杂,是受历史条件的限制而成的。
1933年元旦前后,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在四川通江、南江、巴中一带建立了川陕革命根据地。同年三、四月间,在通江县城郊西寿设造币厂。1933年上半年,根据地为了尽快发行货币,在没有机器设备的情况下,采用古老的熔铸和打制法,制造了上列两种带有镰刀斧头图案的铜币。当时采用的“土法”是人工打铸,其工序为:以钳子夹住上币模,下币模放在铁钻上,将烧红的铜片放置于币模中间,再用铁缍打击上币模,即成一枚币。由于打击点不均匀,经常造成币的一部份清楚,一部份却较模糊。这种打制方法,币模的损坏程度很快,因而经常需要换币模,币模式样也就会出现了“大同小异”状态,继而产生了多种版别。
1933年10月23日,红军攻下绥定府(今达县市),缴获了四川军阀刘存厚的整个兵厂与造币厂,其中包括制造铜、银币的全套机器设备和大量铜、银材料,后运往通江,在苦草坝(今永安)正式建立了川陕根据地造币厂。所造出的大量铜币,虽十分精美,但远远比不上早期打制铜币的稀罕与文物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