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一口气公布了五部新修法案的征求意见稿,其中《治安管理处罚法》修订草案新增的一些条款反响强烈,受到民间广泛质疑。特别是在公共场所或者强制他人在公共场所穿着、佩戴有损中华民族精神、伤害中华民族感情的服饰、标志的。1949年后,国人穿什么衣服就是个政治问题,旗袍不能穿,西装更是腐朽的必须抛弃。发展到文革服饰简直高度统一,文革后期乃至改开之初,稍微有点个性的穿着都被视为“奇装异服”,连裤脚尺寸小了一点都躲不过锋利的剪刀。
不要小看对着装的管控,这很可能又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在任何时代,在一秒钟内看到本质的人,和花半辈子看不清的人,命运或许大不一样。一个时代的改变,不可能冀望于统治者的自我觉悟。如果不愿随波逐流,又没有勇气与之抗争,便只有死亡或逃亡两种选择。《阿甘正传》里的阿甘说,“你若遇上麻烦,不要逞强,你就跑,远远跑开。”“生命就像一盒巧克力,结果往往出人意料。”
立法管控着装,不禁想起了喜欢穿旗袍的张爱玲,从某种意义上说,张爱玲就是缘于“着装不正确”而远走美国,如果留在大陆,谁知道她能不能熬过历次残酷的政治运动。有一个广为人知的说法是,当年的张爱玲因为太爱上海,谢绝了众人规劝留在上海迎接解放军,只是没过多久就后悔了。1951年上海召集文艺界人士开会,张爱玲身穿深灰色旗袍,外罩网眼绒线衫,虽然坐在后排,也未发言,但在几乎统一的蓝色和灰色海洋里,这副旧上海女人的打扮,还是使她成为“异数”。会后,在新上海主管文化宣传工作的首长夏衍同志找她谈心,说“今后还是变一变装束吧,你穿中山装或列宁装也许会更好看”。
次年即1952年春,张爱玲告诉其弟,“连旗袍都不准穿了,暴风雨就要来了。”张爱玲说:“人民装那样呆板的衣服,我是不会穿的。”1952年7月,32岁的张爱玲,只身在烈日下走过了宝安县罗湖桥来到香港。在她身后,上海公寓里的流言与传奇,被铺天盖地的标语和口号湮没,她的身影则在他乡渐行渐远。她想活得真实一点,无需遮掩、无需躲藏,她想用自己的天赋,给自己挣得一份安稳,但那一年,很多中国知识分子都面临了选择:跑还是不跑?她观望过、犹豫过,也尝试过,实在没有一点点可以退缩的空间,终于,她一走了之。
蔡慎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