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展览现场
1949年初,中国人民银行迁至北平西交民巷
打号机
何不叫中国人民银行?
南汉宸:“张(鼎丞)、邓(子恢)提出的‘联合银行’或‘解放银行’名称,董老(必武)都不满意。如今,人民对国民党的通货膨胀,已是怨声载道,国民党的中央银行,早已令老百姓谈虎色变。我们若叫‘中央银行’,恐怕人们很难区别此‘中央银行’非彼‘中央银行’。”
何松亭:“如今我们的军队称‘人民军队’,我们的政府称‘人民政府’,何不将我们的银行也称‘人民银行’!”
南汉宸:“胖子,真有你的!现在蒋介石的大势已去,新中国的曙光即将来临。我们就叫它‘中国人民银行’吧!”
62年前的这段对话,至今听起来还是那么激情澎湃。这是两个人在商议新中国国家银行的名称。
当时,南汉宸任华北财经办事处副主任,主要负责筹建新中国的中央财政部门和中央银行,而何松亭时任晋察冀边区银行副行长。张鼎丞时任***华中军区司令员、邓子恢任***中央华东局代-理书记。
1947年9月14日,张鼎丞、邓子恢致电中央工委,指出“为适应前线作战,中央应立即创办联合银行或解放银行,越快越好。”董必武接到张、邓电报后,立即找南汉宸商议。南汉宸指出,钞票制版要花费很长时间,因此确定银行名称是当务之急。
1947年10月2日,中央工作委员会书记刘少奇、常委董必武,在西柏坡发电报请示中央,建议新中国国家银行的名称为“中国人民银行”。
美国记者提问引出财经会议
1947年9月23日至11月20日,正值毛泽东率领中央前敌委员会,驻扎在陕北佳县神泉堡村的一个农家小院。接到西柏坡10月2日的请示电后,毛泽东与任弼时等做了认真研究,并于1947年10月8日致电西柏坡中央工作委员会,指出:“至于银行名称,可以用‘中国人民银行’”。
第一套第一批人民币
中国人民银行的命名地“神泉堡”。
“泉”在古代,意即钱,《周礼·地官·泉府》中载:“泉与钱,今古异名。”“中国人民银行在‘神泉堡’这样一个地图上都难找到的小村庄得名,也是历史的巧合。”讲起中国人民银行名称的来历,中国钱币博物馆副馆长马林颇有感慨。
据马林副馆长介绍,1947年3月召开的华北财经会议,实际就是***中央决定创建人民银行的重要起点。为期近3个月的华北财经会议形成了许多重要的决议,如人民负担最高不能超过其生产量的20%;一个士兵的年费用不得超过16石小米;养兵数量不能超过人口的1%至1.5%;从发展经济中保障战争供给;金融货币的主要任务,是平稳物价,促进经济发展;在中央领导下,成立统一的财经机关等等。这些重要决议的形成,为中国人民银行的最终成立奠定了基础。
如此重要的会议想必有一根“引线”,但由于史料的缺失,一直不得而知。花了近两年时间筹备人民银行60周年展的马林从无数尘封的历史档案和文献中找到了线索:
1946年6月,国民党公然撕毁停战协定,蒋介石靠着对国统区人民的横征暴敛及美国的援助,挑起内战。1948年8月,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来到延安,她在与毛泽东交谈的过程中问:战争打的是后援。如果美国不再帮助了,蒋介石还能打多久?共产党还能打多久?
1946年9月,晋冀鲁豫解放区在邯郸庞村召开了财经会议。会议重点讨论了三个议题:人民负担有多大,能支持多久;一个士兵的生活标准有多高,始能维持;最低限度需养兵多少,始能继续作战。
手指着他从中央档案馆“淘”出来的多份头一次公诸于社会的珍贵文件,看到上面当时中央领导的铅笔、毛笔批示,展台前,马林十分激动:“正是庞村会议讨论的话题,最终促使中央召开华北财经会议,而华北财经会议则奠定了新中国财经、金融工作的基础。”
在解放战争即将取得全国性胜利的前夕,中国人民银行于1948年12月1日宣告成立。中国人民银行的成立和人民币的发行,在中国金融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标志着旧中国金融即将结束,新中国金融即将开始。、
快板书推广人民币
诸位同胞和姐妹,听我谈谈人民币。
从前咱们解放区,花的票子种类齐。
……
三个银行合并了,统一发行新货币。
十二月一日开始花,名称就叫人民币。
手里娴熟地打着快板,钱币博物馆的讲解员马静把一曲《大家爱护人民币》快板歌唱得清朗、明快、脆生生。而当年,第一套人民币印出来之后,银行的工作人员个个都会唱这个快板,所有的分支行都要组织宣传队,他们走上街头,深入乡间,没有快板,就敲锣,敲小鼓,一遍遍唱给来来往往的老百姓听。
1948年12月1日,华北人民政府颁发布告(金字第四号)指出:“华北银行、北海银行、西北农民银行合并为中国人民银行。于1948年12月1日起,发行中国人民银行钞票,定为华北、华东、西北三区的本位货币,统一流通。”
当时的南汉宸已经担任人民银行的总经理。他亲自组织工作人员编了这首快板。虽然人民币发行的消息通过报纸、广播、布告进行了宣传,但南汉宸认为,收音机当时是个稀罕物,普通民众识字也不太多,口头传唱显然是一个最有效的宣传人民币的办法。
第一套人民币有62个版本
展览中,第一套人民币的62个版别均和公众见面。为何一套人民币有62个版本?而且黄、蓝、绿、浅咖啡、藕荷红、栗茶、茄紫、赭石、酱红……颜色、图案各异?原来,这和当时特定的历史时期和条件分不开。中央最初只规定了人民币的印刷尺寸、面额,而各地可以自己制版和印刷。
正是由于分散设计、制版、印刷和分地区就近发行,第一套人民币质量参差不齐,有的相当精美,比如东北地区的印钞厂,就使用过从前苏联进口的水纹纸,而有的地区却囿于条件简陋,纸张和印刷质量不好,钞票看起来比较粗糙。为了用最快的速度进行钞票的印制、发行,以满足解放战争的需要,当时只得采取应急措施,老厂、新厂一齐上,新旧设备一齐用,工艺上采用了石印、凸印、凹印、胶印、凹凸合印、凸胶合印、胶凹套印等七种技术,纸张、油墨等主要原料也都是就地取材。
1948年12月24日,***东北局致电中央,指出:“因缺漂白粉,拟造一批不漂白的米色,是否不得已时允许用米色纸印钞票……”东北局得到中央肯定的答复后,随即就开印了米色纸的钞票,而这种微量漂白的纸印出来的钞票外表看起来就呈米黄色。
展室中,一架老式的铸铁打号机让一位87岁的老人兴奋不已,他叫翟诚,18岁就到根据地鲁西银行工作,然后到了冀南银行,回忆起当年第一套人民币印制时的种种火热场面,老人觉得历历在目。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银行各地分支机构在用人民币逐步收兑各解放区银行发行的货币的同时,限期收兑蒋介石政府遗留下来的金圆券、银元券,禁止以金银计价和金银币流通,禁止外国货币流通,一举统一了全国货币,结束了蒋介石政府遗留下来的长达12年之久的恶性通货膨胀。
能保值的“小米工资”
一张1949年的“中国人民银行员工薪金等级表”也许能引起参观者的极大兴趣。这张工资表的特殊之处就是:所列的所有工作人员的工资都是以“小米”计算的。比如总经理南汉宸的月工资是1500斤小米,一位普通警卫员的工资是360斤小米。据测算,1500斤小米的“工资”相当于今天的2000元左右人民币。
虽然以小米计算工资,但实际发放的还是实际的钱。操作方法就是,发放工资时,用市场上前一天的小米价格计算出实际的钱发下去。这就要求银行工作人员“零距离”地贴近市场。
以小米计价的保值工资意味着工作人员每月可能拿到不同数量的工资,因为实际市场上小米的价格时时在变化。但无论拿到多少钱,折合的小米数量总是大致相当的。
解放前后,不光是中国人民银行,绝大部分单位采取的都是类似的保值工资方法。直到1952年底,实物计工资的方式才彻底被停止。
跨越了计划经济时期,走过了改革开放30年,我国的中央银行体制建立并逐步完善。2003年,中央银行职能定位调整,人民银行成了金融宏观调控、推动金融改革和开放,维护金融体系稳定的重要机构。RB112
链接故事
■马背银行
几个巴掌大小的账本,一盏当时算是贵重品的防风灯,一个放印章的小铁盒,还有一块像磨刀石一样粗糙的小石头。这些很难让人联想到银行的“设备”。不过,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这些确实是一家银行的家当。
用老一代金融工作者的话来讲,那时的银行与其说是个金融机构,还不如说是个战斗组织,是“马背上的银行”,随时可能转移。工作人员都配备着武器。那时没有金库,也没有保险柜,钞票及金银都放在麻袋里。如遇敌情就把钱放到车上马上转移。
由于四块玻璃灯罩能拆下来放到铁盒里,所以易于拆装的防风灯在当时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夜里发生了收支状况,行长能随时点亮灯记到小账本上。
像磨刀石似的小石头,作用也不小,这是试金石,银行工作人员随身带着,遇到合适的情况就收兑换黄金,试金石就是用来查验黄金的成色的,在今天,可能已经没几个人会用它了。
■最早的防伪标志
新中国金融体系追根溯源可推至1932年成立的中华苏维埃国家银行,毛泽民是第一任行长。经过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各根据地、解放区银行,一直到1948年12月1日在华北银行、北海银行及西北农民银行的基础上成立中国人民银行,一条红线绵延不断。
抗战时期,边区各地流通的货币十分混乱,除国民党政府发行的“法币”外,还有一些地方性银行、商号发行了五花八门的钞票或流通券。这些杂乱的货币,信用极低。同时,根据地边界地带,还流通日伪发行的货币。特别是日本侵略者发行伪钞,根本没有商品实物的依托,打开机器就印,然后再用伪钞收兑百姓手里的黄金,掠夺根据地物资和人民财富。日本侵略者还大量仿印根据地钞票,有的精美程度甚至超过真钞。因此,根据地的货币反假斗争一直就没有停止过。为此,根据地银行工作人员设计了暗迹,通过钞票上的斑斑点点形成图案,防止假-钞进入根据地,也算是最早的防伪标志了。(感谢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钱币博物馆对本文采写的支持。(耿彩琴 孙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