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楚天都市报讯 图为:2007年股市顶点时的证券营业厅
20年,5000余个交易日,中国股民从个位数发展到如今突破1.5亿人。一条K线图有时是一条优美的曲线,有时又像是一条要命的枷锁。但正是这群股民不离不弃,正是他们的智慧、忍耐、坚持、努力和付出托起了股市,他们的实践改变了许多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观念,也提供了转型社会迈向市场经济的生动样本,更见证了这个国家20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第一代股民:买股票机还不如买股票
上世纪90年代初的某一天凌晨3点,冷风嗖嗖,武昌老洪山宾馆附近的一个营业厅前,人们排着队、自发地发号。天亮门开,守夜多时的人们鱼贯而入,先是在一个传达室模样的小窗口花5毛钱买一张申报表,然后进入大厅,分散到各个窗口,又排起了一溜小队伍,一个个迫不及待地抢着填单、递单。窗口里的工作人员则有条不紊地审单,往上海拨打长途电话,报单,再回单;窗外的,翘首以盼地等待回音,成交的喜形于色,落空的痛心疾首。
这是中国第一代老股民的原始表情,今年快60岁的尤先生至今尤历历在目。记者昨日在中北路某券商营业厅里见到他时,他正目不转睛盯着电脑屏幕上的红绿色线条。
在那个年代,无数人为股票而疯狂,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几乎只涨不跌,买了股票就等于种了摇钱树一般。尤先生说,那时每天交易结束后大家盘算的都是腰包里又鼓了多少钱。“最开始是一张一张的实物,每次过户股票背面还要有盖印章,并写上转让人的姓名,后来换成了一个小册子,记载着你账户里的股票数量,至今我还保留着。”尤先生说,以前市场刚发明了股票传呼机,开始要一万元一部,后降到了五千。为了赶时髦,尤先生也“斥巨资”买了一台。他笑称,假如当时的5000元不是买股票机而是买了深发展或万科股票不卖一直留着,相信都增值百万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