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将券商研究报告作为投资股票的依据之一,但现在这种来自专业人士的分析判断正困扰着他们。
“首先是现在很多研究员资历太浅了。”北京投行界知名人士顾先生告诉记者,很多研究员都是大学毕业后就直接到了研究所,根本没有行业从业经验。他举了个例子,有个研究员给从事建材装备的一家公司出了份报告,认为毛利率10%太低,顾先生一看就有问题,这么低的毛利率,谁干这个买卖,一了解才发现,原来公司之前提取了10%的风险准备金,是给未来做股权激励留下伏笔。
“除此之外,精力不足也是一个原因,一般稍有名气的分析师都很难长时间沉寂下来仔细分析一家公司,更别说实地调研了。”一位曾经任职于某“国”字头券商的分析师李先生对记者称,稍有名气的分析师都会非常忙碌,几乎每天都是满负荷工作。每周工作时间长达60个小时以上,不是在看报告就是在不停地开会,有时候周末都要出去做讲座,偶会还会上上电视。
然而,一份好的报告需要分析师亲自到公司实地调研,要对行业非常熟悉,会有一些长期看好的公司,如果公司有新项目投产、收购兼并等重大事项发生,评估价值发生变化,需要更详细数据的时候,分析师会单独或相约其他券商分析师一起到公司调研。
“就是这为数不多的调研,也不一定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李先生称,当他在调研的时候,根本不指望公司会提供绝对真实的情况,他们必然在局部存在夸大或隐瞒的情况。而作为分析师,在调研前必须做足功课,准备足够细的问题,包括明年投资计划、资本支出、管理费用、产品毛利率、投产项目完工情况,并将了解到的信息与自己长期对行业的理解进行对比,剔除一些失真的成分,挖掘公司真正的价值。但现在很难有分析师能真正做到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