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炒邮网论坛是收藏者使用量最多覆盖面最广的免费中文论坛,也是国内知名的技术讨论站点,希望我们辛苦的努力可以为您带来很多方便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选择性注意:股票投资的双刃剑

1楼
猴票1980 发表于:2011/5/14 12:07:00
历史上只有一个成吉思汗,却留下了3个成吉思汗:《史集》中的“真主之剑”,《蒙古秘史》中残酷的强力者,《元史》中雄才伟略、仁德天下的圣君。每一个成吉思汗都代表了一种客观事实,是人们从不同的观点出发,选择的不同侧面。

  如果说,每个史家都只给我们留下了真相的一部分,那么,当所有的真相都原封不动地呈现在面前时,我们会采取什么态度?也许你会说,研究全部的事实,得出正确的结论。但大众传播学却告诉我们,绝大多数人在面对众多信息时,都会竭力避开和自己的观点相抵触的信息,而尽可能地选择和自己观点相吻合的信息。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选择性注意。选择性注意的两个方面

  选择性注意会让我们有意无意地忽略客观事物的全部,而只关注其中的某一面或某一点。

  以2661点的行情来说,这波常规的反弹到3、4月份后,之所以会在大多数人心中产生强烈的大行情预期,背后有两个重要逻辑。

  一个是大盘的估值已处在历史低位。以2010年三季度的业绩计算,2677点收盘时,大盘的平均市盈率约20倍;以2010年的年报业绩计算,不到17倍。而从历史上看,上证指数几个重大底部的最低市盈率,静态平均17.62倍,动态平均14.72倍,两者再平均为16.17倍。历史同时也告诉我们,每一个“估值底”产生之后都会出现一波大行情,这一点,我在上期的《归纳与演绎》中已讲过。

  但真相永远有它的另一面。

  1.过往的业绩都是在市场规模很小且非全流通情况下产生的,那时股市的流通市值占M2的比重从1%到3.84%,即便是2008年的1664点,也不到10%。

  流通市值占社会货币总量的比重越低,潜在的上升空间就越大。因为占比1%意味着只要社会资金总量有1%流入股市,就能把股市炒得天翻地覆。而在流通市值占M2的比重达到30%时,要出现相同的效果,则需社会资金的30%流入到股市中来。这是一个重要事实,这个事实被许多人选择性地忽略了。

  2.除了市场规模较小外,当时的基本面和政策面都极有利于股市上升。1994年有包括停止一切扩容在内的三大救市政策;1995年是关闭国债期货,同时新股发行与上市也基本处于停止状态;1996年是CPI经过连续2年的高位运行后大幅回调,利率进入下降周期;2005年是全力支持股改;2008年则是全力促增长。但2011年的股市在这些方面更多的是不利因素。这一事实也被人们选择性忽略了。

  3.扣除1994年因三大政策救市和1995年因关闭国债期货带来的历时7周与3天的瞬间上涨行情外,我们还可以看到,即便在当时这种情况下,也并不是一到20倍以下的市盈率,就立即出现大行情的。下面是上证指数几个谷底年份的最低、最高、收盘市盈率(其中1994年的最高市盈率扣除了1052点,以1052点下跌后的最高收盘点785点计算。1995年扣除了926点,以926点回调后的最高收盘点776点计算。收盘市盈率数据来自《证券期货统计年鉴》,最低与最高市盈率根据收盘市盈率推算所得。)

  1994年,最低11.53倍,最高27.18倍,收盘23.45倍;

  1995年,最低15.07倍,最高21.94倍,收盘15.70倍;

  1996年,最低17.62倍,最高42.50倍,收盘31.32倍;

  2005年,最低14.12倍,最高18.53倍,收盘16.33倍;

  2008年,最低13.93倍,最高44.88倍,收盘14.86倍。

  从1994年7月的11.53倍,到1996年1月的17.62倍,大盘在“估值底部”运行了一年半之久。而2005年则全年都在18.53倍以下运行。如果说,在流通市值占社会货币总量比例如此之低、基本面背景如此有利于股市上升情况下,大盘都可以在“估值底部”运行这么长时间,那么,在流通市值占M2比重已高达30%的情况下,大盘就更可以在20倍以下长时间运行了。

  这个事实也被许多人选择性地忽略了。

  还有一个逻辑可能更加荒谬,就是猜CPI何时到顶。CPI越是高涨,猜顶的兴趣就越高:2月不到顶就3月到顶,3月不到顶就4月到顶……其背后的逻辑是:CPI到顶=货币政策放松=股市上涨。

  这个逻辑虽然没错,也更符合当今股市的特征。当今股市与货币政策的关联度要远高于和宏观经济的关联度。但是它忽略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在过去的十多年里,货币政策从紧到松都有两个前提条件。一个是M2的增幅稳定在16%以下;一个是CPI连续两个季度呈下降趋势。

  这样的事实也被人们选择性地忽略了。

  如何避免选择性注意的局限

  选择性注意是我们面对纷繁的大千世界时不可缺少的自我保护和自我加强。人生有限,世界无限;生命有涯,学海无涯。没有选择性注意,我们就无法培养起自己的专长。没有选择性注意,我们的大脑就会因吸收过多杂乱无章的信息变成一团乱麻,越是苦苦思索求解,大脑越容易崩溃,这就是为什么天才与疯子只有一步之遥的原因。

  股票投资也是如此,没有选择性注意,我们就无法紧跟市场潮流,当市场迈右腿时,我们会去迈左腿;当市场炒七大新兴产业时,我们会去炒大盘蓝筹股;市场炒低价股时,我们却去找高价股。

  “巴菲特是以任何价格买进对的股票和债券,而我则是以对的价格买进任何股票和债券。”这是美国对冲基金界“传奇投资者”利昂·库珀曼说的一句话。它反映的也是一种选择性注意,巴菲特选择并注意的是“对的股票”,库珀曼选择并注意的是“对的价格”。

  此外,“我只做某一类股票”;“这段时间我只关心某一类股票”等,都反映了我们在股票投资中的一种选择性注意。没有这种选择性注意,我们就会变得漫无目标,到处乱抓。

  如何规避选择性注意给我们带来的伤害?我认为可从下列两个方面入手。

  1.充分关注大众意见,尤其是“意见领袖”的意见。大多数人并不总是错的,但大多数人在重大问题和重要关头前总会出错。至于意见领袖,则往往并不是因为他们已经了解了市场真相而发表意见,而是因为他们是意见领袖,不得不说,因此常常是先有意见,然后再根据意见去寻找依据。如果在重要的关头面前,我们发现自己的观点和大多数人以及意见领袖的观点相同,那么思考一下:我是否忽略了某个重要东西?重新研究、重新确认自己的判断结果,往往会有奇效。

  2.学会在众多矛盾中抓主要矛盾,在主要矛盾中抓矛盾的主要方面。这是毛泽东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精髓。市场在不同的阶段,其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不同的。抓住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也就抓住了市场最本质的真相。以当前的市场来说,主要的矛盾不是估值不够低,也不是上市公司的业绩会不会增长,而是源源不断的股票供给和停滞不前的股票需求(资金)之间的矛盾。离开这个主要矛盾,去追求CPI和心理预期,说什么只要有信心,就会有资金,只要有赚钱效应,资金就会进来,等于肚子饿了找衣服,根本就无济于事。因为,赚钱效应本就要钱去制造的,如果连制造赚钱效应的钱都不够,又何来赚钱效应?

  迄今为止,我们对大盘的认识都是在小规模、非全流通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随着市场基础的变化,过去的某些经验是否还能经得起实践的考验,需要我们细细观察、合理推导。这个市场正在变化。从2009年8月以来,上证指数一路震荡下跌,而中小板指数则一路高歌猛进,经历了一轮长达2年的大牛市。以前我们说深强沪弱,但那种强弱仅表现在涨幅大小上。像这种趋势性的反差则是一种全新的现象。这种现象本身就说明现在的市场确实和以前不同了。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Copyright ©2002 - 2010 炒邮网论坛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0.0sp1
Processed in 0.12891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