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经济周刊》7月19日报道 漠南(化名)和地方政府没有任何关系,但和上市公司存在交易联系。严格意义上说,漠南只是个中介,从3月份开始,漠南和他的投资公司已经通过大宗交易平台接下了几十家“大小非”(指大额小额限售非流通股)的上市公司股权,其中有不少是地方国资背景的企业。
漠南并不觉得这有什么异常,也并未多想生意为何突然如此好做。“就是最近几个月,从3月份开始交易量剧增。”在北京朝阳区的一幢甲级写字楼里,漠南漫不经心地说。
和中介的漫不经心相比,市场人士对此却异常警觉。消息人士告诉《中国经济周刊》,3月份正是中央为清理地方融资平台不断放出消息的时候,直到7月份审计署公布全国地方融资平台债务额度,这期间,大宗交易每个月都过百亿元。
《中国经济周刊》通过A股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持股市值统计,地方国资委和地方政府控制约2.7万亿元市值。上述消息人士表示,若银行、债券等直接和间接融资渠道受控,则很有可能借用股市进行圈钱或抛售。
2008年4月,中国证监会发布了《上市公司解除限售存量股份转让指导意见》,该指导意见简单地说,就是令A股市场闻风丧胆的“大小非”们每月通过二级市场减持股份将被限制,一旦减持股份超过总股本的1%,就必须通过大宗交易系统减持。
据WIND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沪深两市大宗交易平台上成交总量72.26亿股,成交金额690.62亿元,而2010年上半年的成交金额仅207.6亿元,2009年的全年成交金额才642.5亿元。而且其中,今年2月份成交额还是61.7亿元,3月份突然发力突破140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自年初起截至7月11日,在622家拥有地方政府和地方国资委背景的上市公司中,有111家进行大宗交易,成交金额达到94.46亿元。
一家基金公司的研究员告诉《中国经济周刊》,由于地方债务清理问题在近期集中被曝光,所以大多数机构对于涉及到地方政府的各种债券都保持谨慎的态度。
更为重要的是,市场分析人士认为,原本就受到中小板、创业板“大小非”巨大减持压力冲击的A股,在地方政府和地方国资股东套现冲动之下,继续下行的风险依然存在。来源重庆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