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A股市场存在一大批类似的公司,当然有些大股东的持股不见得少于5%。因为大股东不稳定、不作为甚至缺位,这类公司主业长期低迷,靠缝缝补补、拆东墙补西墙过日子。;管理上似乎也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业绩当然也不会好到哪里去,经营业绩多年不见增长。
近两年IPO持续加速,优良资产上市渠道畅通,A股市场的“壳资源”越来越贬值,有一批上市公司逐渐蜕变成了股民所戏称的“僵尸公司”,近期复牌后接连暴跌的*ST吉药(000545)也算得上是这样一个例子。
*ST吉药9月15日公告宣布终止本次重大资产重组,这已是该公司四年来第六次重组失败了。由于该公司2009年、2010年已连续两年亏损,今年上半 年继续亏损1584.12万元,而且此次重组流产后要经过3个月“安静期”,2011年扭亏为盈的形势不容乐观。*ST吉药因连续亏损三年被暂停上市可能 是大概率事件。该股9月15日复牌,即遭遇连续4个跌停板,随后继续下跌。
*ST吉药作为一家1993年就上市的老牌上市公司,却因为 主业不佳成为“重组专业户”。1999年,*ST吉药大股东第一次易主,恒和集团入主;2003年*ST吉药二次易主,吉林金泉以银行贷款承担恒和集团 6500万元债务的方式,取代恒和集团成为其第一大股东;2010年1月,吉林金泉将其所持*ST吉药3036.25万股(占总股本的19.19%)以 3.17亿元转让给广州无线电集团有限公司,不仅实现数倍收益,还保留了二股东的地位。十多年来,*ST吉药三次更换控股股东,前两任都未采取任何实质性 重组行为,只有广电集团2010年拟向*ST吉药注入旗下广电地产资产,但因国家的宏观调控被叫停。常年的经营不善和重组不力使其早已资不抵债,截至 2011年6月底,其净资产仅为-5458万元。
*ST吉药每次重组涉及的概念都是市场热点,矿产、钾肥、房地产都曾经成为追逐的目 标,而这些概念也都点燃过投资者的热情,但无一成功,要给他冠以“大忽悠”的称号也不为过。*ST吉药还几乎囊括了证券市场中的各种劣迹:小非明日实业借 内幕消息减持、大股东套现、董事长失踪等等。像这样的公司,重组了多次都不成功,未来重组成功的可能性越来越小,最终可能成为一家无人问津的“僵尸公 司”。
全流通之后,A股市场出现了一批“僵尸公司”,一类是大股东不断在二级市场减持,最终持股比例已低于5%,造成上市公司大股东缺位、不作为,比如ST梅雁(600868);一类是出现重大恶性事件,被迫反复重组,最终沦为无大股东公司,比如ST广夏;一类是因为主业遭遇困境,原大股东退出,新股东进来后不安心做生产,而是热衷于资本运作,运作来运作去,上市公司成为资本的玩物,比如四环生物(000518)。
实际上,像这样的“僵尸公司”在海外 市场并不罕见,像香港市场的许多“仙股”都属于“僵尸公司”。但对于一向喜欢炒作“壳资源”的A股市场而言,却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这表明A股市场在这 方面也在逐渐向国际接轨,对于热衷于炒作“壳资源”的投机者而言,应该引起警惕。
大股东消失症发作 A股僵尸公司批量出现
近年来,A股开始出现一些大股东低于5%的个股,这类公司中的大股东,要么一直不断地自我减持,最终逼近零持股,比如ST梅雁;要么因为出现重大恶性事件,被迫反复重组,最终沦为无大股东公司,比如ST广夏;要么因为主业遭遇困境,原大股东自动退出,新股东进来后不安心做生产,而是热衷于资本运作,运作来运作去,变成一种击鼓传花的游戏,新大股东持股越来越少,最终成为资本的玩物,比如四环生物。
事实上,这种大股东消失症在海外市场并不新鲜。最近,港股思捷环球控股(HK0330)股价连续大跌,就是这种恶性症状发作的最新例子。根据港交所披露,思捷环球的前主席、林青霞的丈夫邢李源于2003年开始减持思捷环球的股份,最后一次申报减持是去年2月,一路下来邢的持股量已由42%锐减至1.79%,个人累计套现约212亿港元,可谓脱身及时。
以往大家盼着全流通,以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大股东关心股价,与二级市场投资者甘苦与共;现在全流通了,少数上市公司大股东却玩起了消失,上述三家公司即是鲜活的例子。这类大股东消失症同样是一种治理结构不良的表现。
事实上,A股市场存在一大批类似的公司,当然有些大股东的持股不见得少于5%。因为大股东不稳定、不作为甚至缺位,这类公司主业长期低迷,靠缝缝补补、拆东墙补西墙过日子;管理上似乎也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业绩当然也不会好到哪里去,经营业绩多年不见增长,这个样子,自然无红可分,也难以再融资,但老东家也不着急,要么等待时机,借资产注入炒高股价然后全身而退,要么待价而沽,等待新买家进场,将壳卖个好价钱;而平时,他们身在资本市场,不声不响,仿佛死了一般……因此,有人戏称为"僵尸公司"。
这类公司的一大共性就是"壳",是清理中、运作中、等待中的"壳"。在这方面,四环生物算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代表。这家公司上市18年,7次更换大股东,10次更换证券简称,主业从化纤转为毛纺品,由毛纺品、房地产转为生物医药产品,现在又准备转为煤化工。"7次重组7次变更大股东,十次更名,两度ST",因而成为货真价实的A股重组专业户。
别看这些僵尸股平时像只瘟猪,要死不活,但市场一有风吹草动,这些僵尸往往顿时醒转过来,而且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可谓是名副其实的妖股。正是受这种短期的暴涨的诱惑,让很多A股投资者成了"僵尸粉",真是应了那句老话"豆腐不臭吃着不香"。
在这类僵尸股中,ST梅雁是个另类。这些年,大股东一直不断地减持。看上去,目前该股股价每股不过3元左右,大股东减持似乎不合算。但复权后会吓人一大跳,这家1994年就上市的水电股,复权价竟然高达270.21元(9月22日收盘价)。大股东获利之丰厚不言而喻,现在赶上全流通的好时光,难怪急着全身而退。最近,大股东干脆连挂名的董事长也不干了,公司只得推出独立董事主事,算得上A股一奇。
这些僵尸公司的大股东,真正的身份是什么?人们众说纷纭。对于那些一直不断减持的大股东,有人质疑很大的可能是替人代持,现在不过是适时套现,兑现他人的收益而已。而对那些长期潜伏甚至装死的大股东,其中有不少是趁本世纪初国退民进时进场的民营资本,这些股东或是在等待二级市场的环境好转,或是在等待自有资产的成熟,以便在合适的时候谋划重组,以获得最大的收益。
而这些大股东之所以能耐心地等待下去,一是因为A股市场养壳成本实在太低廉,二是熟悉内地股民跟风心理,只要等到市场好转,稍微放出一些利好,这些僵尸股股价就会一飞冲天。到时候,对于这些资本玩家来说,手中的"僵尸股"就不是廉价的壳,而是地地道道的聚宝盆了。
海外市场也有上市公司因为经营不善沦为垃圾股,不管大股东是否金蝉脱壳,由于监管严格,这些垃圾股很快就会被迫退市,不至于像A股这样,大批垃圾股变成僵尸或不死鸟,不仅不会退市,若干年后,还会凤凰涅槃,风风光光地回来。
四环生物上市18年重组7次 成A股第一僵尸
上市18年,6次更换大股东,每次大股东持股比例越来越少,10次更换证券代码、两度被ST的四环生物,又成为资本玩家爆炒的对象。
本报了解到,今年9月7日,四环生物再一次迎来了"新主人",在停牌三个交易日后,四环生物公告称,公司第一大股东江阴市振新毛纺织厂(以下简称振新毛纺)在9月5日与广州盛景投资有限公司签署《股权转让合同》,前者将其持有的4000万股股份以2亿元的价格转让给广州盛景,每股转让价格为5元,较停牌前收盘价8.81元折让43%,完成转让后,广州盛景将以持股3.885%成为四环生物第一大股东。同时,广州盛景还称不排除在未来12个月内择机以合法方式,协助四环生物获得资源类煤化工项目,完善其煤化工产业。
这一交易刚公布,四环生物股票价格立刻直奔跌停板,而在9月1日停牌之前,该股股价一度被拉升近30%。
"频繁变换股东及主业的四环生物,其股本高达10亿股,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也仅有3.885%,广州盛景以何能力对其重组,说穿了四环生物就是个被不断圈钱的壳。而从2007年资本市场达到最高点一直下跌以来,四环生物则因其频频重组,股价表现远超一般股票,不断创出阶段性新高,资本玩家对四环生物的爆炒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9月21日,海通证券(600837)一位分析师如是表示。
七度重组两度ST
记者了解到,四环生物在上市的18年间,被冠以的头衔不计其数,"A股第一只被暂停上市的股票"、"A股首批资产置换试点公司"、"A股首批PT(特别转让)公司"、"A股首例PT摘帽公司"。至2009年,因为多次重组,让四环生物成为股票市场爆炒的对象,股价屡屡涨停,公司不得不多次公告辟谣,又成为年度"被停牌次数最多"、"发布澄清公告最多"的上市公司。
据可查资料显示,四环生物的前身为1993年上市的苏三山A, 但没过几年,行业出现不景气,苏三山的主营业务小化纤属被淘汰之列,公司经营陷入"死局",经过多轮重组,1998年,振新毛纺织厂以盈利能力较强的毛纺资产置换公司已淘汰的化纤资产,此后,苏三山的主营业务转为毛纺织业。到了2001年7月,四环生物收购北京四环生物厂和江阴制药厂的资产和业务,四环生物从单一的毛纺织主业转型到毛纺织业与生物医药两业并举,到了2009年6月,四环生物以900万元的价格购得靖江银泰100%的股权,进军房地产行业,2010年10月,四环生物决定对北京山海经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增资5000万元,又"进军"文化传媒产业。
对于9月5日的股权转让,外界普遍就不看好。据本报了解,广州盛景截至2010年底,总资产不过1.93亿元,净资产则更少,只有4398万元,而且2009年、2010年连续两年亏损,分别亏损773万元和684万元。反过来看四环生物公布的中报,虽然其近两年盈利不佳,但今年上半年的资产总额也有9.81亿元,主营收入、净利润分别为1.17亿元、214万元。
由于此前市场传闻四环生物将被重组,四环生物的股价一度从8月25日开盘的7.34元/股,暴涨至9月1日的8.81元/股,6个交易日累计上涨20%,但就在9月7日四环生物复牌并宣布新东家的当日,其股价却直奔跌停,截止到9月22日,四环生物的股价则收于7.22元/股,跌幅累计达到近20%。
广州盛景欲蛇吞象
让外界疑惑的是,这份公告中的新股东广州盛景有何资本来完成对四环生物的重组。据四环生物公布的权益变动报告书显示,广州盛景于2007年12月19日成立,注册资本为8000万元, 净资产则只有4398万元且连续两年负债,它如何能一出手就拿出2亿元呢?
对于资金来源,在权益变动报告书中,广州盛景仅仅提到用于本次购买股份的资金全部来源于自筹资金,而且还称不排除在未来12个月内将根据四环生物发展的需要,择机对四环生物资产及负债作出购买或置换,以合法方式协助上市公司获得资源类煤化工项目,完善上市公司煤化工产业,从而可能改变四环生物主营业务或者对四环生物主营业务作出重大调整。
有市场分析人士指出,广州盛景要协助四环生物完善煤化工产业的许诺就像是"天方夜谭",因为其根本找不到符合条件的资产可以注入。广州盛景的经营范围为利用自有资金,从事投资咨询、策划、可行性分析、市场调研、企业管理咨询、批发和零售贸易(国家专营专控项目除外)等,而其旗下的3家控股公司无一涉猎煤化工业务,而是集中于食品和贸易领域。坊间传闻,广州盛景的背后支持者是知名投资公司高能资本投资公司,其累计投资超过60亿元,更专注于IPO、并购重组等资本运作,并且拥有数个矿产投资项目。
中投顾问投行部分析师王语伦曾对这一交易分析称,如果按照正常的资本市场运作方式看待这一现象,盛景投资可能正在完成资本市场壳的转移。
"这可以有一种比较负面的解释,那就是广州盛景提出的条件不过是一个幌子,毕竟从振新接手毛纺的4000万股每股成本只有5元,比之当时的每股8.81元的市场价折让超过40%,而且也为它下一步倒腾股票作了准备。作为一只股权太散,又无任何有价值的主营业务的上市公司,它在股票市场的存在,说穿了,不过是一具被那些资本玩家进行重组和置换的躯壳,而且就四环生物来说,这种游戏估计还会继续进行下去,只要中国股票市场没有退市机制,这种资本玩家的游戏就不会停止。但对于个人投资者而言,如果也乐于玩这种游戏,其中的风险和对市场的负面影响却是不得不被重视的。"9月23日,一位市场人士分析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