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
这样的提法无异于为财产性收入正名,让无数投资者感到道德上、法律上与精神上的释怀。
这绝不仅仅是一个收入取得途径的拓展,更寄托了一代人走向财富自由之路的憧憬,庶民的纯朴理想在此尽显无遗。
财富自由之路的盲区
通俗地说,财产性收入就是通过投资所获得的收益。而以往大多数人的收入构成分别由工资性收入(工资等)、转移性收入(养老金等)、经营性收入(商业买卖收入等)构成,财产性收入少到令人羞于启齿的地步。
按照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在“人均可支配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占到70%左右,财产性收入只占2%左右,虽然2006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为240多元。而中国金融中心城市之一,中国的证券交易、期货交易、黄金交易的中心城市上海,2007年上半年,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只有14元,同比下降90.4%。上海市统计局的解释是统计口径调整,房屋租金收入归类为经营性净收入,但是,即便我们加上这部分,仍然只有区区的一百元!
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2007年上半年A股市场的表现却可圈可点,总市值从去年年底的8.89万亿元上升到20.09万亿元,较去年年底上涨128.5%。到十七大召开前,沪深两市投资者开户数超过1.2亿户;基金资产净值总计已超过3万亿元,基金投资账户数超过9000万个。但是,这些收益并没有成为大多数民众可以兑现的财产性收益。
以往的财产性收入主要源自于租金、利息,租金归入经营性净收入,利息一项如股市收益一样令人神伤。据统计,2006年我国城乡居民存款余额为16.2万亿元,2007年6月末达16.95万亿元,差不多每人1万元,在金融资产总额中储蓄存款所占比例高达70%左右,比美国高出50多个百分点。目前的一年期存款利率为3.87%,远远跟不上日升月涨的物价上涨速度。考虑在通胀背景下存款活期化现象严重,约有50%以上的存款是活期存款,那么,他们的利息损失还要增加一倍以上。
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曾经表示,“财产性收入必然会涉及到各种投资,除了实业投资等,还包括投资金融产品,涵盖了储蓄、债券、保险和股票等”,所以“要积极推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使广大投资者公平、公正共享经济增长的好处”。。
但现实表明,开拓渠道增加财产性收入并非轻而易举之事。到目前为止,已有七成以上的普通投资者在股市赔钱,在股市动荡与楼市政策风险的双重打压下,2007年11月居民户存款增加2628亿元,同比多增845亿元,这种被迫的储蓄回流体现出投资渠道的狭窄,以及居民对投资市场的不信任。
挣脱财富自由之路的数重枷锁
增加财产性收入存在数重枷锁,这些枷锁不去除,财产性收入必定成为镜花水月。
第一重是投资即剥削的理念枷锁。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培育了无数投资文化的捍卫者,那些公开反对投资、或者宣称投资即剥削的人已经被视为笑柄,真正能够迷惑人的是那些表面上道貌岸然的理论、建议,似乎处处为民众着想,实际上是为增加财产性收入处处设限。
比如增加资本市场交易环节的税收,5月末资本市场交易环节突然上调三倍印花税,以及政府以行政手段从股市抽离资金,这些政策被吹捧为具有远见的稳健政策,只有稳健才有发展。在一些人眼中,市场必须调调才有理智,投资市场在他们眼中似乎是个非理性的集体癫狂之地。
与此类似的是征收土地使用税,这一政策有意漠视土地使用税与土地出让金在法理上的障碍,有同一税目重复征收之嫌。这种明显有违税收法治原则的措施居然能得到广泛的赞许,当然有对房地产利益链条的合理义愤在内,何尝不说明对于投资的天然仇视,以及对于法治原则从骨子里的漠视。
第二重是决策逻辑上的悖反。创造条件增加财产性收入是个有历史意义的重大决策,但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却常常为某个具体的目标,而牺牲市场的逻辑与投资者的利益。今年10月份对于资本市场的打压就是如此。
事实上,资本市场当时确实出现了过热的迹象。为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的是全盘的改革,从改革基础货币形成机制、增加民众的社会保障机制开始,一直到调整垄断企业的收益结构。但政府选择的却是直接为股市降温,并且祭出窗口指导、停批新基金等虽然老旧、却屡试不爽的行政法宝。果然,股市应声而挫,股指两个月下挫了18%。通过为股市降温缓解了因资产泡沫而来的人民币上涨压力,同时使QDII的出行有了很受追捧的资金平台,资本市场的并购与外资等重新进入A股市场也有了较为低廉的资金平台,更重要的是,争取到了汇率改革的时间。
即便我们能以最大的善意理解管理层的打压举措,仍然不能忘记一个根本,股市上涨是经济过热与货币过多的结果,而不是成因。打压股市解决不了经济过热的症结,反而会使症结更加难治。
现实就是如此残酷,创造条件增加财产性收入在现实的压力之下,往往成为某个更为重大的决策目标的牺牲品。由此造成的结果是,从2006年11月至今,投资者亏损面达到70%以上,挣钱的不足25%。2007年11月成为绝大部分投资者财产性收入损失最大的一个月。
第三重是规则与手段的混乱。
今年是投资年,也是监管年,虽然并不尽如人意,监管层在实现公平市场上的努力却值得称道。但我们也看到更多浓厚的阴影,以及体制性的弊端。如最牛散户刘芳,事实上类似这样的散户绝不止刘芳一人,而有几十甚至上百人,甚至于对先A后H的第一股中国中铁质疑的答复也让人莫名所以。重要的是,中国中铁反映出的新会计准则的制度缺陷,将为这些巨无霸公司虚增利润获得合法资源。比公司造假可怕的是大多数公司的普遍造假,比普遍造假更可怕的是制度容留灰色行为,给其披上合法的外衣。投资者因此深受其害。
港股直通车的忽开忽停是另一个典型案例,港股直通车的停驶是正确之举,但因此使政策市阴影传递到了香港市场,套牢了一些散户,使之财产性收入贬值,起码有违释放风险拓宽内地民众投资者投资渠道、增加财产性收入机会的初衷。
财产性收入的增加带来的是经济增长方式的变革,从历史经验来看,也许并不能实现增加中产阶层人数的愿望,庶民的理想也许无法达成,但却能带来财富产生方式的革新,使财富自由之途与自由的财富结合在一起。这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财富生成之路,也预示了一个经济增长与融资方式的大变革时代的到来。(叶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