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ull]
完整版
[Rss]
订阅
[Xml]
无图版
[Xhtml]
无图版
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炒邮网论坛是收藏者使用量最多覆盖面最广的免费中文论坛,也是国内知名的技术讨论站点,希望我们辛苦的努力可以为您带来很多方便
◎
炒邮网论坛
→
股票投资大家谈
→
基金变成吸钱器!基金经理已被折磨成人格分裂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基金变成吸钱器!基金经理已被折磨成人格分裂
1楼
邮耗子
发表于:2008/1/1 11:16:00
坊间:基金规模扩张无限,股票增量供给却有限,把无限的基金投入到有限的股票,结果就是暴涨,就是资产泡沫。谁要说看不出来泡沫的危害,往轻了说是不够聪明,往重了说是不够诚实。基金经理没有一个说看不出来的,都说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暴跌之前我能跑出来就行。个体理性的结果是集体的非理性,每个人都时刻准备着赚完最后一块钱开溜,而指数依然晃晃悠悠地往上走
44号文打回基金本色
2007年10月,有朋友告知:在他家乡的村里,有人骑自行车十几里地去县城买基金,跟着学的还不少,有的把牛卖了,只要是基金就买。这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于是记起早多少年前,《人民日报》打压股市,管理层告诫说,连出租车司机都买股票了……
现在是不是又到了那样的年代?说不清。但11月2日,中国证监会基金监管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基金风险管理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即44号文,其中规定:“对于新基金募集、基金封转开、拆分、限量销售等营销活动,公司应在发布公告或相关宣传推介材料之日起6个月内,保持基金规模控制在投资人承诺的范围内。”
这给2006年下半年以来持续火爆的基金扩张泼了一盆冷水,市场这回看清了政策的脸色。整个11月,指数跌去18%,创1994年以来的纪录。而1994年之前,说起来那还不能算个真正的股市,当然也没有像样的基金。
嘉实策略增长放了一个卫星:419亿
从2006年起,中国股市彻底由熊转牛,人民币升值了,流动性来了,股权分置问题也解决了,股市一年涨130%。基金这一年很风光,全程积极参与,热点把握准确,累计净值翻倍的有几十只,于是基金发行渐热。
12月份发行的嘉实策略增长 更是放了一个卫星:419亿!据介绍,在嘉实策略增长基金发布募集信息后,该公司网站的日浏览量超过10万,咨询电话日均上万次,公司因此把募集时间缩短到一天。结果就销售了419亿份,持有人户数接近100万。这不但给2006年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更预示着2007年基金市场的进一步升温。
事情总是一波三折。
2007年前5个月,大部分基金经理突然“看不懂”市场了。2006年股市的盈利效应教育了老百姓,原来买股票可以赚大钱,于是成千上万人开户进场。新资金有新风格。什么风格?像买菜一样买股票,捡便宜的买!一时间只见垃圾股横飞,基金风头尽被抢去,搞得基金经理开始怀旧,怀念2006年的美好时光——思路清晰、选股准,吃得香、睡得着。
基金变成一个吸钱器
“5•30”对散户是个利空,对基金是个利多。自己买股票的散户赔大了,买基金的扛过几天一看,净值又开始创新高。于是重新站队,再去银行开一个基金账户吧。
本来,买股票是有门槛的,是个人就赚钱不正常。不懂股票的怎么办?没时间没精力没心情炒股票却又想赚钱的怎么办?基金是个好去处。
一来二去,基金和老百姓越混越熟。大家心里想着南方、博时、易方达,嘴里念着红利、增长、新经济,看着自己买的基金噌噌地往上涨,不得不佩服自己聪明:原来理财就是这么简单。
老百姓不是喜欢便宜吗?基金就很便宜,1元的一大把,又是银行卖的,有风险吗?没看出来。
于是基金的钱越来越多,基金重仓股的股价越来越高,净值越来越高,更多人看眼馋也买基金……基金成了储蓄搬家到股市的一个渠道,就像一个吸尘器,把边边角角那些想进股市捞一把的钱都吸了过来。
基金膨胀在加速。
基金除了自己彻底没对手
即使在业绩并不突出的2007年上半年,基金规模增长也不慢。
2007年一季度基金资产规模增加2000亿元,总规模达到10500亿元,二季度末更是达到了18000亿元。华夏、南方、嘉实、易方达、博时5家基金公司规模越过千亿。
居民进入股市的意愿也连创历史新高,反映股票为家庭最主要金融资产的居民占比,从2006年四季度末的10%,上升到2007年一季度的16.7%和二季度的20%。
到三季度末,基金除了自己彻底没对手啦。资产规模30000亿元的基金,相对于流通市值80000多亿的A股市场,让人想起一个久违的说法:一股独大。基金为家庭最主要金融资产的居民占比,进一步上升到25.4%。拥有基金的家庭有多少?
在美国,有超过40%的家庭投资基金,而中国再一次证明,我们能用几年时间走完人家几十年走过的路,而且这次赶超居然发生在金融领域,这就更不能不说是奇迹。
短信传达基金福音
可高兴之余,心里总有点不踏实。为什么?发展速度太快,有点乱了。
一是基金公司太聪明,一下子就找到了大家的软肋,你不是喜欢便宜吗,好,分红、拆分,想尽一切办法让净值变成1元。于是皆大欢喜,老百姓庆幸自己买到了物美价廉的好东西,基金公司呢,连宣传费都不用花,一天就进来上百亿。
申购的太多了,规模太大了,怎么办?新基金比例配售、老基金停止申购。这下大家彻底服了,原来基金这么好啊,想买人家还不愿意卖呢!比例配售是什么?相对于打新股,相当于中奖!谁敢说在大学里边念几年心理学就真的懂群众心理,不经过市场这个大熔炉炼一炼,你能懂吗?
于是新学会一个词:恐慌型投资。就是不懂也要买,不适合自身理财需要也要买,否则就是落伍,就跟大家没有共同语言,就成了怪物。
这其中扩张最快的要数长信金利趋势,3个月从1.64亿份迅速膨胀到132亿份,足足增长了80倍。有秘诀吗?有,但比较俗:短信。有人的地方就有手机,有手机就能收到短信,能收到短信的就要让他知道我在卖基金。
基金经理已被折磨成人格分裂
然而,基金规模扩张无限,可股票增量供给却有限,把无限的基金投入到有限的股票,结果就是暴涨,就是资产泡沫,就影响了经济全局。日本的前车之鉴摆在那,谁要说看不出来泡沫的危害,往轻了说是不够聪明,往重了说是不够诚实。
基金经理没有一个说看不出来的,都说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暴跌之前我能跑出来。个体理性的结果是集体的非理性,每个人都时刻准备着赚完最后一块钱开溜,而指数依然晃晃悠悠地往上走。
股之将跌必有妖孽,这时出来个外资大行的分析员,告诉大家神华H股值101港元,结果被内地的基金经理一顿臭骂。这位老兄很委屈:身在市场,看对看错都属正常,犯不着这么骂我吧?他不知道,内地的基金经理一方面明知股价太贵,一方面还要硬着头皮买股票,早已经被折磨成人格分裂了,头发也掉了好多,哪还经得起他用“101”来刺激。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证监会一直在提示风险,先是要求基金公司将基金首发规模控制在100亿,结果有的新基金成立后一周就打开申购,规模迅速扩大到三个100亿。证监会只好在9月份停掉了新发基金,然后口头打招呼让规模扩张太快的几家基金公司慢点跑,可效果不理想。
回乡探亲受到贵宾式礼遇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可以理解,能混到基金公司里边去的都是成功人士,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这些人都是要追求自我实现的。
基金经理怎么自我实现?股价涨得越高越能实现。就算再有修养,上午买的股票下午就涨停了也会高兴。更何况还有人跟着起哄,比如某位重仓航空股的基金经理,就在回乡探亲时受到了航空公司的贵宾式礼遇,一下飞机,迎面是醒目的横幅标语和夹道欢迎的人群,整个机场回荡着萨克斯独奏曲《回家》。
基金经理做到这份上,值啦!
基金公司老总怎么自我实现?规模越大越能实现。“今天我们公司管理资产也上千亿啦!”走廊上人人奔走相告,办公室里每个人的脸上都是笑眯眯的。和谐啊!
股价继续涨,基金规模一个赛着一个膨胀起来。
证监会不高兴了,你们都忙着自我实现,忘了控制风险,我保持市场稳定、防止大起大落的任务怎么完成?虽然都是子弟兵,平时少不了要夸一夸,可关键时刻你们也别给我惹事啊!最后忍无可忍,终于变成了白纸黑字的44号文,手起刀落。
见首不见尾的银行柜台安静了
基金经理集体转向,争相出逃,指数暴跌。
之后虽然也有一些封转开之类的基金销售,但钱却不肯进来了,买涨不买跌从来都是大多数人的心理。
昔日长龙见首不见尾的银行柜台安静了,比如一家银行网点,原来一天能叫200多个号,办理四五百笔业务,柜员从早忙到晚,午饭都来不及吃,还落客户的埋怨,现在终于悠闲起来。
这时候基金公司老总默默祈祷,是祈祷银行再忙起来吗?错!祈祷他们千万不要忙起来!因为这一次迎来的将是赎回基金的长龙。按照人的心理周期,在忍受净值下跌20多天之后,一些人就不能再等了。而且你买股票不卖是因为被套,我的基金虽然跌了可还有50%的利润呢,趁年底赶紧落袋为安吧。
有排队买基金的时候就有排队赎基金的时候,心里再难接受也要面对现实,11月的最后一周,终于出现了1天净赎回上百亿的场面。
2007年的第一场雪还没来,基金市场的冬天就降临了。虎头蛇尾。
平均300多只基金都换过一次经理
在2007年基金规模大跃进的交响乐中,有一个插曲显得不太和谐,就是公募基金经理大量跳槽。
2007年前三个季度,公告基金经理变更268次。从全年来看,平均300多只基金都换过一次基金经理。基金经理平均任职期限只有16个月,远低于美国。
2006年共有130只基金发布基金经理变动公告,其中104个公告属于基金经理离职,占295只基金总数的35%;2007年上半年,基金经理离职达163次,约占基金经理总数的41%;2007年下半年基金经理辞职的消息依旧此起彼伏,全年辞职翻倍和基金净值一年翻倍两种现象共存,辞职者中不乏副总兼投资总监级的高管。
跳槽的一个理由是收入低。熊市里别人都亏得一塌糊涂,而自己还能拿几十万年薪,基金经理还是很有优越感的,所以多数情况都是公司换基金经理,很少有基金经理甩手不干。牛市就大不一样了,真做得好,大可以去私募。业绩记录摆在那,随便募集几个亿不成问题,做好了提成20%,比公募强,于是跳槽。
只要能逃离A股就好
A股太贵也是一个因素。如果继续留在公募基金,股价再贵你也得买。有的基金经理看看财务报表,再看看股价,觉得自己要精神崩溃,只好赶紧投奔美国股市、韩国股市、新马泰、越南老挝柬埔寨……总之逃离A股就好。
说起来基金经理绝对是稀缺资源,也是基金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基金经理是什么样的人?那是自己孩子在面前摔倒了也没反应的狠角色,真正“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这样的心理素质一半是天生、一半靠培养。神***是子弹喂出来的,好的基金经理是上百亿的资金练出来的。培养一个基金经理容易吗?呼啦呼啦地走了,心疼啊!
一方面是基金数量和规模的翻倍,一方面是有经验的基金经理纷纷辞职。结果就是股市创新高,基金经理水平创新低。
其中小基金公司的困境尤其突出。基金公司多数在北京、上海、深圳,偏偏这几个地方的房价跟股价比着涨,有的基金经理收入太低,连房子都买不起,只好走吧。
人才流失给未来公募基金行业的发展埋下了隐患。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Copyright ©2002 - 2010
炒邮网论坛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0.0sp1
Processed in 0.07813 s, 2 queries.
[Full]
完整版
[Rss]
订阅
[Xml]
无图版
[Xhtml]
无图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