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炒邮网论坛是收藏者使用量最多覆盖面最广的免费中文论坛,也是国内知名的技术讨论站点,希望我们辛苦的努力可以为您带来很多方便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基金QDII洗尽铅华

1楼
老王第二 发表于:2008/4/19 12:22:00

    万事开头难。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我国基金管理公司迈向海外投资的道路竟如此坎坷。

    截至目前,首批“出海”的四只QDII基金亏损超过300亿元人民币。从绝对数额看,这不是个小数目,如果把这些钱换成百元钞票排起队来,可以排到月球上去。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然而,投资者评价一只基金的表现应该看其是否符合最初定义的投资风格及其比较基准,而不只是单看它在某一时点的绝对涨跌。业内专家指出,在国际市场下跌的背景下,无论是与各自的比较基准或同期限的海外产品相比,国内的QDII基金表现并不逊色。

    在经历了半年来的狂热、失望乃至愤怒,大家情绪逐渐归复平静时,我们重新审视QDII产品:它究竟“完全就是个错误”,还是国内资金进行海外投资道路上的必经阶段?

  门庭若市恍如梦

    QDII基金发行的火暴、喧嚣恍如昨日。对姜先生而言,自己抢购基金的情形还历历在目。

    2007年10月9日下午一点,供职于北京一家IT企业的姜先生走进华夏银行某分行。他的目标非常明确,购买投资于香港市场的QDII基金。姜先生看好香港市场,他认为那里上市公司质地好,而且价格便宜。此外,香港是成熟市场,监管严,不会有那么多弄虚作假欺骗投资者的事情。

    “就算没有QDII,那个时候我也会找渠道去投资港股”,姜先生说,“A股太贵,风险太大了”。当时的A股市场已站上5000点,平均市盈率超过40倍。

    此时,银行里已经排满了等候买基金的人,姜先生很快得知排在自己前后的人都抱着类似的想法。

    一个多小时过去了,仍旧没有买上基金的姜先生发现队伍开始躁动。大多数投资者都知道,一旦超过下午三点的销售截止时间,就买不上这只基金了。因为此前发行的两只QDII基金都在一日内完成了募集。

    由于不满银行的效率,“愤怒”的情绪迅速蔓延开来。眼看基民同银行职员要发生冲突,该分行负责人果断地决定暂停其他业务,所有工作人员投入基金销售工作中。“终于在最后时刻买到了基金,当时觉得很幸运。”

    姜先生共动用了20万资金进行申购,由于配售比例低于50%,他实际购得不到十万份的基金份额。因所购基金数量不如自己的预期,姜先生感到 “很遗憾”。

    正是数百万个姜先生们的“积极参与”,才成就了当时波澜壮阔的QDII基金销售“盛况”。

    2007年9月12日南方全球精选首日发行即募集起490亿元资金,此后华夏全球精选与嘉实海外中国的相继发售,资金潮水般涌来,两基金分别吸引630亿元和738亿元。

    10月15日上投摩根亚太优势基金发行,当日有效认购申请金额达到1162亿元,刷新了年度基金首发记录。这也是中国基金史上第一只认购金额突破1000亿元的新基金。与此同时,该基金此次募集有效认购总户数近200万户,创下开放式基金首发认购户数历史新高。

    至此,QDII细则颁布后获批推出的前四只股票型QDII基金,申购资金一度达3020.6亿元,合计募集资金达到160亿美元。

    然而,半年时间不到,风云突变。面对着当时辛苦抢购来、如今已经缩水三成的基金,姜先生有些哭笑不得。

    令人失望的业绩表现让投资人的海外投资热情雾一般地散开了。待到2008年1月至2月间,工银瑞信中国机会全球配置发售时,人气大减,近一个月的销售期后,该基金的首发规模为31.56亿份,募集规模仅为预定募集规模220亿元的14%,相比前一只QDII基金的首发规模骤降近九成。有效认购总户数降至14万户,不到峰值时的1/10。

    投资人数的锐减挤掉了QDII曾过度繁荣的泡沫,“现在购买QDII基金的投资者应该都是对该产品相当了解的人,他们或许也是未来QDII发展的燎原星火。” 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王群航说。

  激进建仓陷重围

    严酷的现实与当初乐观的预期大相径庭,哪里出了问题?

    投资似乎是最容易发现的问题,几只基金“清一色”的激进建仓、导致高位被套的策略遭到了广泛的诟病。

    何以九、十月相继成立的四只基金都采取了同样激进的建仓策略?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投资港股市场的基金经理表示,没有及时从A股的牛市思维中调整过来是原因之一,“总担心建仓慢了,影响以后的净值增长”。

    业内专家如此解释基金经理们的行为:对于以相对业绩为考核标准的基金经理而言,在一个上涨的市场中,其持有现金的风险远远大于持有股票的风险。“这是由公募基金的考核机制决定的”,该专家说。

    而当时的港股市场在“港股直通车”因素的刺激下一路狂飙,从8月中旬的低点至国庆节期间,一个多月时间港股涨幅惊人,国企指数累积升幅多达67%,而恒指亦上涨40%。10月15日,当上投基金报出迎来千亿申购资金消息时,上文提到的QDII基金经理已是忧心忡忡。在建仓买股票过程中,他明显地闻到了危险的气息,“我感觉整个市场都在等着我们”。

    在投资日记中,他反复问自己:“港股直通车”这种事件驱动的行情能走多久?

    此时港股的估值已达到了26倍左右的高位,几乎两倍于13、14倍的历史平均水平。但与40倍以上的A股市场比,香港还是相对安全。

    此刻,基金经理能安慰自己的理由就是“反正后面还有钱要来”。

    不幸的是,“后面的钱”来不了了。十一月初,政府明确表示,“港股直通车”无限期暂停,与此同时,其他QDII资格和产品的审批也明显放缓了步伐。

    已经出海的四只QDII突然发现自己成了贸然深入的“孤军”。

    没有了新增资金指望的港市重被悲观氛围主导,此刻除了面对美国愈演愈烈的“次贷危机”风暴,再加上对国内宏观调控、经济放缓的忧虑,其下落也显得尤为惨烈。

    完成了建仓的QDII基金此刻被动挨“跌”也在意料之中。

  完全就是一个错误?

    在各种坏消息叠加的冲击下,短短4、5个月内,几只QDII基金分别出现了20%—30%的亏损,一时间各种质疑和指责扑面而来,更有媒体指责国内的QDII产品“完全就是一个错误”。

    这样的指责很难令人认同。业内人士指出衡量基金的业绩,应该找投资于同一个市场上的、投资结构相同的基金作为比较标准。

    今年四月初在深圳召开的QDII业务研讨会上,基金公司代表和研究机构人士均表示,如果用业绩比较基准和同期海外发行的同类基金作对比,目前的国内基金系QDII产品的业绩表现并不算差。

    以去年9月12日发行的南方全球精选基金为例,该基金战胜了其业绩比较基准而且“在全球10亿美元以上可比的37个基金中,排名17”。

    从晨星数据库提取比较基准为MSCI-China的基金,选出的可以获取基金净值的34只基金,嘉实海外基金今年以来的业绩排名在前五名之内。

    此外,随着A股下跌较多,QDII分散风险的功能也在体现。理柏数据显示,4只去年发行的QDII基金三月份平均亏损9.58%,明显小于A股股票型基金17.15%的平均跌幅。“QDII基金分散风险、平均收益的作用已初步显现,并将进一步体现。”理柏报告称。

    “基金公司到海外去投资前景是广阔的,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前证监会主席刘鸿儒表示。只要你相信,中国人数十万亿的居民财富不会永远只待在一个狭窄的封闭市场中,“走出去”就是必然的趋势。“这一步总要迈出,虽然开始的时候充满了艰难和痛苦。”

    团队哟,团队

    对中国基金管理公司而言,迫在眉睫的问题就是提升海外投资能力,其中最为关键的是投资团队的建立。

    去年底在深圳举行的国际基金论坛上,华夏基金总经理范勇宏表示,如何在较短的时间之内尽快建立一个海外的投资团队是基金管理公司面临的重大挑战,“单纯地解决基金经理问题比较简单,可以从海外聘一个基金经理,但是做投资、做研究不能靠一个人,它需要整个团队”。

    然而,投资团队的建立和磨合并非一蹴而就。国外投资机构在进行自己的海外业务拓展时,基本是采用先在当地建立研究团队,而后才开展当地业务的模式。如法国里昂证券,该机构1998年进入中国,当时并没有看到开展业务的前景,但还是进来组建研究团队。在五年后团队逐渐成熟了,才开展业务。韩国未来集团在拓展海外投资时,也是先在当地建好投研团队,之后才开始当地的投资。

    对年轻的中国基金公司来说,这样“优厚”的发展条件几乎是不现实的,大家只有在实践中更加勤奋地学习。与此同时,如何充分利用海外投资顾问的现有资源和经验,对初涉海外市场的国内机构显得颇为重要。

    “内地基金公司在QDII产品设计和投资时,应尽量利用国际基金经理对国际市场的了解,帮助内地基金经理去了解和把握不熟悉的国际市场的运作。”交银施罗德基金公司总经理雷贤达说。(齐轶)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Copyright ©2002 - 2010 炒邮网论坛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0.0sp1
Processed in 0.07813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