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做编织袋的香港创业板上市公司,变身为一家煤炭企业,这是董事长麦兆中津津乐道向投资者“兜售”的故事。为什么会有180度的大转变?
“资源类的股票如煤炭、有色金属等将成为稀缺的投资品,50年内都将成为基金等机构投资者重点匹配的资产。”麦兆中看中的是,在2007年全球进入通胀时期中,全球资源价格正在不断上涨,于是决心把自己的公司转型为更受机构投资者欢迎的一家资源类公司。
弘海和麦兆中的“变形记”只是一个缩影。这个资源淘金者的故事背后,最直接动力是通胀的压力激发了闲置资金的投资需求,从石油到煤炭再到有色金属等各类资源价格不断上扬,与此相伴的全球资源类股价也迅速上涨。
过去200年里,能够跑赢通胀和名义GDP的是股票和房地产,而在资源濒竭时代下,未来也许还会加上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等不可再生资源。
于是,从普通投资者到资源巨头都开始了新的资源争夺战。
“抢购”资源 “露天铁矿山:储藏量4平方公里,20年开采权,望有能力的朋友与我合伙开发。”这是网上一则普通的招募矿业投资人的广告,随着全球各种资源价格的不断上涨,私人勘察采矿也成了一个致富的途径。不过这仅仅是2007年矿业开采热的一个缩影。和炒房、炒股一样狂热,涌向矿山的各种汹涌热钱也不在少数。
联合会秘书长王燕国表示,投资矿业的资本主要源于三个方面:第一,带有一定垄断性质企业的资金投入;第二,国有和民营的矿业企业,一般以投资固体矿产为主;第三,过去不是搞矿业的资本进入,如房地产、IT、电子产品等行业的企业都有购买矿权、参与矿业的尝试,且这部分的资金量正在呈上升趋势。
再来看看麦兆中的故事。麦兆中首先瞄准了内地的煤炭业,因为“中国是能源匮乏的国家,是一个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国家,近年来已经从煤炭净出口国变成了煤炭净进口国,国际石油价格的上涨必将拉动国内煤炭价格的大幅上升。”
弘海股份在6月初第一次收购内蒙古4亿吨资源储量的煤矿,与内蒙古源源集团将下属的露天矿和地下矿及相关资产重组设立了中外合资股份公司,其中弘海股份拥有58%的股权。据悉,弘海大股东策划在收购第一个煤矿完成之后,还将收购四个煤矿。
成功转型为煤炭企业只不过是弘海股份的战略第一步,“收购源源煤业上市后,公司计划适时将铝、电等优良资产注入弘海股份,逐渐实现煤、电、化、铝等整体上市,增加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为股东创造更大收益。”麦透露。
对于资源性行业,国际市场也非常看好,RBC资本市场分析师Des
Kilalea在伦敦的矿山和金融会议上称,矿业资源依然有着美好的未来。始于2002年的各种资源价格上涨不菲,但资源价格上涨还没有到位。主要原因就是强劲的需求,中国、印度、巴西和俄罗斯等国家的强劲需求已经让资源的供给有些紧张。20世纪60年代,不少矿产资源的供给已经达到了生产的巅峰,新矿山的发现却很缓慢,而新矿山的开采还受制于技术障碍和地缘政治张力。
巨头圈地 资源价格的上涨除了供需之外,国际基金的炒作也为其火上浇油。背后的原因则是全球过剩的流动性。
美国和日本是全球流动性过剩的主要制造者,流动性过剩让各种资源类资产和房地产价格不断看涨。然而,尽管日本也受到通胀的冲击,但为了挽回“失去的十年”,日本一直保持低利率政策。国际游资从日本借入大量低息货币,投入收益更高的国际资产,如英镑、美元,从事日元套息交易。国际游资也已经不限于在不同币种之间进行,不再满足于仅仅赚取息差,而是将投资范围扩大至其他领域,包括新兴市场,以及原材料商品期货,如石油、黄金及金属等高风险高收益领域。因此,全球资源类资产和股价一再创新高。
面对资源价格不断上扬和人们的疯狂“抢购”,国内外资源巨头也加快了跑马圈地。铝业巨头的动作最为明显。从2000年到现在,国内铝的需求量增速一直比经济增长的速度快一倍多。2006年我国进口的氧化铝占世界现货贸易总量的60%以上,成为氧化铝消耗的第一大国。
在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铝消费市场之后,铝业的中心开始移向中国。目前美国铝业在中国已建立了5家合资或独资企业,主要生产铝箔产品,产能约占中国市场的25%至30%。完成并购的力拓集团也一直试图投入巨资拓展中国市场。
面对国际巨头的强势进入,国内的有色企业正在加快重组步伐。、和云南铝业等大型企业最近完成了对多家企业的收购。中国铝业公司并购柳州华锡集团旗下的中国有色新金属有限公司,中国公司与西藏华泰龙矿产开发有限公司签署了整合开发甲玛铜多金属矿意向书,投资30亿元在老河口建设中部地区最大的有色金属生产基地等。
龙头老大中国铝业眼光已经不局限于国内。中国铝业与马来西亚基建及能源集团、沙特阿拉伯Binladin集团在沙特合资建厂,总投资达30亿美元。此外,中国铝业还在越南、几内亚和澳大利亚开展项目。中国铝业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肖亚庆透露:“目前,中国铝业在海外拥有的铝土矿资源已经相当于中国整个储量的1/3。”
寡头垄断 在各类资源中,铝业其实并不能算“稀缺品”。相比于铁和铝,铜是更为稀有的资源;同时作为电子元器件和电力设备的重要原材料,铜的需求更为强劲。据日本《日经周报》报道,由日矿金属公司和三井金属矿业公司组成的合资企业“泛太平洋铜业公司”在2011年前对秘鲁、智利两处铜矿开采的总投资将达到17亿美元。这是日本企业近年来最大规模的海外有色金属开采活动。除铜矿外,日本各大矿业公司也加大了对其他贵重和有色金属的海外开采。
目前国际铜精矿市场较为紧张,两拓并购案、巴西淡水河谷欲收购Xstrata也都进一步提高了铜精矿的集中度。
我国虽然已经是世界最大的铜消费国和生产国,但却属于贫铜国,2006年铜的缺口量为80万吨,2007年缺口更大。专家预计两三年后,我国铜精矿自给率将会降到20%以下。
因此,已经跻身世界同行前列的中国铝业并不愿意局限于铝业第一的地位,决心把铜业也列为自己的主业。8月19日,中国铝业一举收购云铜集团,加上此前以8.6亿美元收购的加拿大,秘鲁铜业公司91%的股份。中国铝业很快在国内外铜业市场崭露头角。一石激起千层浪。国内铜业老大江铜集团也急忙牵手五矿集团参与海外资源的开发利用(如阿富汗的矿藏项目)。
“有色行业非常需要行业整合来提高产业集中度。只有提高有色企业的资源集中度,才能提高行业的整体竞争能力,在与国际巨头的竞争中增强话语权。”有色金属加工工业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萧今声呼吁。
“石油、铁矿石业的情况让我们看到了有色金属资源的未来。”萧今声这样表示。萧今声所说的未来是指有色金属资源将越来越集中于几大巨头手中,因为近几年全球有色行业的并购重组此起彼伏,必和必拓70亿美元收购澳大利亚WMC资源公司;力拓381亿美元收购加拿大铝业公司;瑞士斯特拉塔160亿美元收购加拿大福尔肯布里奇铜和镍矿公司。
从国际经验看,各种资源最有效配置的开采办法是寡头垄断,因为资源利用事关国家经济安全,失去了资源定价权也就意味着失去了经济话语权。如欧佩克12个成员国控制全球41%的原油产量,拥有了世界石油定价权。同样,必和必拓、淡水河谷和力拓三大矿业巨头控制着72%的世界铁矿石海运量,联合迫使下游钢铁企业接受铁矿石每年不同程度的涨价。
参股或者控股海外资源企业,能弥补我国各种矿产资源的不足,转变中国企业在原料波动中的不利局面。此外,企业产业链的延伸和行业集中度的提高可以更好的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能扭转中国企业在资源价格谈判中既没有“定价权”也没有“话语权”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