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的专业合作社开始做期棉以后,我的棉花一年比一年卖的高了,现在卖到了3元一斤,12亩地算下来,多收入2000多元。”湖北潜江市渔洋镇金城村村民魏敦雄兴奋地描述着他的收入变化。
在河南省扶沟县,一种“协会+公司+农户+基地”的新种植模式也正在使千万棉农受益。“我们给农民良种补贴、技术指导等无偿服务,同时以高价收购棉花,农民需要做的就是把棉花进行初步除杂质,去‘三丝’,以达到期货棉花的标准。”河南中方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毕葆山向记者介绍。
在武汉,满载棉包等待进库的卡车一大早就在湖北银丰仓储物流有限公司的仓库外排成了长队,这里是湖北惟一的期棉交割仓库。2004年时有18万吨棉花入库,而现在每天就有800吨入库,全年肯定超过4万吨。”公司副总经理赵国权满脸喜悦。
从河南到湖北,一路上种棉农民和涉棉企业向记者讲述着近几年来他们经营状态的变化。这些变化的背后,折射出整个棉花产业链条的发展和完善。从种植到加工再到流通,2004年6月1日上市交易的棉花期货,一下子打通了产业链,大大活跃了棉花交易,并在指导现货价格、提高成品棉质量和助推棉花产业升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从一个市场到两个平台企业有效规避风险
素有“白色黄金”之称的棉花,是重要的轻工业和纺织业原材料,它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关。在我国,棉花有着世界最大的产量、贸易市场和终端消费能力,所以棉花价格的波动对人们的经济生活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以前总认为参与期货是风险巨大的,而现在觉得不运用期货工具才是最大的风险。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需要期货工具的辅助。”河南同舟棉业有限公司投资总监赵中华感慨道。采访中,不少企业对此都产生了共鸣。
期货最主要的功能是套期保值和发现价格,如果运用得当,企业不仅可以锁定利润,还可以应用价差获利。棉花的交易方式从单纯现货市场发展到期、现两个交易平台,企业多了控制风险的渠道。
赵中华给记者举了个例子,比如当棉花的期货价格达到15000多元时,按照多年的经验,现货棉花能卖这个价已经相当好了,所以赵中华选择了在期货市场上大笔卖出棉花合约,如果日后期棉价格跌下来了,那么买入平仓,即锁定了利润;即便是判断失误,期棉价格继续上涨,那么公司的现货棉花也因此可以卖出个好价钱,抵消了风险。“从一个现货市场的交易到期、现两个平台的交易,对企业来说,大大降低了风险,增加了盈利途径。同舟棉业的主要业务是皮棉贸易,所以既需要对买入部分进行成本锁定,又需要对卖出部分进行利润锁定。我们深刻地体会到了期货市场带来的好处。”赵中华由衷地说。依靠期货、现货结合的贸易方式,河南同舟棉业去年的贸易额已经超过20亿元,成为同行业民营企业的龙头。
那么,做了方向相反的套期保值操作虽然控制了风险,是不是也意味着放弃了有可能得到的更大利润呢?面对记者的疑问,武汉供销棉花有限公司董事长肖方笑着摇摇头:“也许偶然一次做相同方向的操作,实现了利润最大化,但是对于企业来说,控制风险是第一位的,追求利润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才是最重要的。”
作为国有企业,武汉供销棉花公司已经有一半以上的贸易规模做了套期保值。肖方说:“前几年棉花价格的大幅波动让我们损失不少,风险意识也就从那时树立了。做期货套保两年来,公司的收益很稳定。”
企业对棉花期货认可程度的变化,郑州商品交易所的工作人员体会最深。“从以前的呼吁企业做套保到现在的主动要求做期货,是期货市场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巨大变化。”郑商所副总经理梅宏斌说。他认为,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和规避风险功能的逐渐发挥,以及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宗商品价格剧烈的波动,催生了企业参与期货的需求。记者在采访中也深深地体会到,如今,期货市场在大多数企业心目中的地位已大为改观,从“期货是风险”到“没有参与期货才是风险”的观念转变,造就了企业从被动接受期货概念到主动利用期货市场为企业稳健经营长远发展服务的行为转变。
从参差不齐到标准统一期货助推产业升级
采访中,记者频繁听到“国标”这个词。简单的一个词,却让棉花加工的质量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国标”在棉花行业中,是指用于期货交割的皮棉的质量等级的合约标准。达到了这个标准,就可以在现货和期货两个市场上进行交易,也就能真正做到优质优价。
“以前运来的皮棉质量参差不齐,外包几乎都是黑的,还经常有破损,到用棉的企业那里分挑要费很大的劲。这两年有了期货新国标,你看这些期棉,不仅棉花的一致性好了,包装也整齐规范了。”在湖北银丰仓储的期棉交割库里,副总经理赵国权指着刚运来的棉包说,“不仅如此,期棉质量的提高还带动了普通商品棉质量的提高,现在棉花的保存和仓库的管理都比以往省力多了。”
走出仓库,记者看到正在对这批入库棉花进行抽样检查的工作人员,“期货交割对棉花的要求非常高,每一批我们都要抽样,对棉花的一致性、‘三丝’含量等指标进行检查。”中国纤维检验局的工作人员说。他还告诉记者,为了保证检验公平,每批检查的人员都是来自不同单位随机抽换的。
棉花期货的出现带来的最直接的变化,就是促进了成品棉花质量的提高。由于“国标”的硬标准,很多轧花厂为了生存,都自觉地改造了生产设施,客观上提升了整个棉花产业的规范化管理水平。
不仅是企业在改进,棉农也在行动。正逢收棉季节,河南省扶沟县的王大妈家新摘下来的棉花分成了两批,一批是运到批发市场去卖的普通棉花,另一批为下订单的河南中方实业有限公司准备的“三丝”含量达标的期货专用棉,这部分专用棉,只需要在家里进行初步的除杂,每斤的价格就能高出普通棉花2角钱,方便了企业,也让农民得到了更多实惠。“把挑拣杂质的问题从源头抓起,不仅节省了我们日后的加工成本,也能增加农民的收入,达到双赢。”中方实业董事长毕葆山告诉记者。
由于棉花种植、加工很分散,所以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就显得特别重要。“当大家形成一种统一的标准习惯时,能节省的人力物力是巨大的,整个产业的发展也就更具活力。棉花期货市场的出现,就充当了这个推动的角色。”郑州商品交易所市场二部高级总监左宏亮说。
从散卖到按订单生产农民增收明显
如果说期货市场为企业创造的价值很难被大多数人感受到的话,那么,棉农从期市获得的增收则是切实可见的。
湖北潜江市渔洋镇金城村36岁的农民魏敦雄与潜江银丰金城棉花专业合作社签订合同,魏敦雄种植的12亩棉花,由合作社按高出最低保护价3分—5分/斤的价格收购,卖出后再根据效益情况返利给他。“2005年每斤就返给我们5分2厘,有了合作社,给我们农民带来了方便,卖的渠道和价格都比以前好多了,现在村里大部分人家都种棉花。”魏敦雄说。据了解,该合作社今年已与渔洋、总口及周边乡镇的5000多户农户签订生产订单,总植棉面积达5万余亩。
为什么能给农民带来这么大的实惠?金城棉业公司董事长郑承平直言不讳:“我们公司去年加工棉花的成本是11700/吨,在现货市场卖能挣300元,但是在期货市场卖就能挣1000元以上。去年公司在期货市场交割了1000多吨棉花呢!所以能给村民社员们多分点利润,同时也有了资金扩大生产规模。”他还告诉记者,现在金城棉业有限公司加工出的棉花有60%能达到期货交割标准,除了实物交割,公司还打算在期货市场更大比例地参与套期保值。
除了看得见的好处,参与期货套保,让很多企业心里更有底,中方实业公司董事长毕葆山感叹:如果没有期货市场的价格做指导,公司在收购棉花的时候就没有把握,现在通过价格发现和套期保值,公司有效规避了风险,锁定了利润。
“对期货的运用坚定了我们公司收购棉花的信心,进而给了农民稳定、可观的回报,我们会努力让这种良性循环继续下去。”毕葆山说。
目前,这家公司所在的扶沟棉花产区,已经形成了一条完整的棉花种植、加工产业链,成为“国家棉花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和纺织产业聚集区,给当地农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通过期货交易,棉花企业的销售渠道多了,由于期货实行保证金交易的杠杆效应,使得资金的利用率也提高了,节省了成本。企业效益好了,农民才能最终受益。
在国家大力推广的订单农业中,期货找到了用武之地。期货订单将订单农业与期货市场紧密结合,利用期货市场的套期保值机制和履约担保机制,化解由于棉花市场价格变化、订单合同不履约带来的双重风险。如今,“没有期货的订单是没有保障的订单”已成为众多棉花收储企业和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共识,越来越多的农产品主产区开始为订单农业赋予期货的内涵,“订单+期货”正在成为期货市场服务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一个响亮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