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连续大涨三个交易日后,3月5日,A股市场“
期货第一股”——中国中期宣告停牌。尽管如此,当天的期货概念板块仍然风起云涌,美尔雅、厦门国贸、新黄浦等多只个股盘中先后冲上涨停,期货概念也成为当天振荡大盘中鲜见的亮点。
对于近期期货概念板块的重现活力,刚刚脱胎成为“第一只期货股”的中国中期显然起到了不小的示范作用。日前,中国中期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原名“捷利股份”、简称“中国中期”)拟非公开发行
股票数量区间为7000万股至14000万股,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25亿元。募集资金将按照轻重缓急顺序用于增资收购中国国际期货经纪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国际期货”)、增资中期期货有限公司、增资收购中期嘉合期货经纪有限公司,此外募集资金如有剩余,则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对中国国际期货的收购,无疑给市场留足了想象空间。因为这家期货公司已连续6年在成交量与成交额两项指标上位居全国第一,2007年分别占全国份额8%和5.6%。去年公司实现净利润4743.22万元,公司的客户保证金达到了21亿元。此外,记者了解到,截至2007年底,中国国际期货实收资本为1.1亿元,本次增资完成后,国际期货的实收资本将增至12亿元,中国中期占国际期货实收资本的比例为90.83%。增资收购消息得到确认后的连续三个交易日,中国中期连封涨停。同时,其示范效应也重新点燃了资金对于前期炒作中一度被忽视的期货概念股的热情。“中国国际期货的顺利‘借壳’上市,其速度之快超乎了业内的预期,有了中国中期的成功先例,加之去年以来期货市场的火爆,市场对于期货公司上市潮到来的预期增强了许多。”市场人士就此对记者发表看法认为。
当然,除了中国中期的刺激作用以及资金的“翻炒”概念之外,此番期货概念板块的重燃激情,也与去年以来期货市场火爆、上市公司所参股的期货经纪公司普遍“丰收”这一要素息息相关。机构统计
数据显示,连日来,伴随国际股市的动荡和美元走软,国际原油、
黄金、农产品期货价格不断走高,带动国内期货市场交投日趋活跃。本周二,上海、郑州、大连三大商品期货交易所公布的盘后数据显示,期货市场的总成交金额达5425亿元,首度突破5000亿元关口,再次刷新2月27日4431亿元纪录,为期仅仅9个交易日。与此同时,期市单日成交量也创出856万手的历史新高。事实上,期市的火爆在2007年就已经硕果初显。据统计,2007年上海、大连和郑州三个期货交易所全年成交量达到72846万手,成交40.97万亿元,分别比2006年增长62%和95%。此外,
黄金期货等全新品种在2007年的推出,进一步丰富了国内的期货市场,并进一步优化了期货市场的投资者结构。据预计,这一趋势在2008年以及未来几年内将得以延续,期货市场将会更加活跃。中国期货
行业面临的历史性发展机遇,使得人们预期在未来5至10年内,期货公司将获得长足发展。同时,国内期货市场的持续火爆,将带动相关控股期货概念股业绩的大幅攀升,进而刺激股价的上扬。
事实上,在去年的牛市
行情中,期货概念股就曾经脱颖而出,作为市场最具看点的板块而被广泛关注。其中,美尔雅、弘业股份以及目前已不具备参股期货概念的西北化工等期货概念板块龙头股票,分别在3月、4月、8月、9月和11月、12月表现抢眼。不过,与现在不同的是,当时刺激市场资金不断追逐期货概念板块的,主要是股指期货推出的相关预期。当时,随着股指期货推出预期的不断增强,市场人士普遍认为,股指期货一旦推出,将给期货公司带来较高的经营回报,为上市公司提供新的增长点;而期货公司作为市场稀缺资源将受到多方追捧,市场价值将不断提升。市场也由此演绎了一波又一波期货概念股行情。“今年股指期货推出的预期仍在,只是由于在时点选择上的不确定性加大,市场的炒作主题没有围绕这一焦点展开。”一位券商研究员对记者表示,他进一步指出,今年元旦之后,证监会主席尚福林曾表示,今年将推动股指期货顺利上市和平稳运行,这使得参股期货概念股再度进入人们的视线。不过,与去年的概念炒作相比,今年参股期货的上市公司更有望享受期市繁荣下的实质业绩增长。
这是否意味着期货概念股行情能够走得更远?业内人士指出,从股指期货推出预期犹在、期货公司“借壳”上市成行,以及期市繁荣等多重因素来看,期货概念板块确实存在着不小的机遇。但是,需要提醒的是,机遇永远与风险并存。首先,如上述行业研究员所说,今年股指期货推出的时机仍具有很大不确定性;其次,行业景气指数高,并不意味着整个行业所有公司都好,投资者在关注期货概念股时还要根据其所参股的期货公司质地认真甄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