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继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表示将在有关部门支持下研究建立空置住房调查方法之后,北京市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于秀琴证实:近期北京将作为空置房调查试点城市,选取有代表性的小区启动有关“住房空置率”的调查。(新京报9月3日)
在“只要与房产有关就是新闻”的现代语境下,住房“空置率”似乎越来越成为社会舆论青睐和炒作的“噱头”。可如果全社会的注意力都被这个看似美好但又摸不着的“精神寄托”牵着鼻子走,恐怕最后不但会消解公众对解决高房价根本措施的探索力度,更会被相关部门当做逃避应负责任的转嫁工具。
在一系列房产新政被残酷的现实证明“中看不太中用”之后,“空置率统计”被看似理性的民意哄抬至了“高房价罪魁祸首”的神台,其背后实质是不愿忍受“厕居”和“柜居”的中国底层民众在“慌不择食”中试图抓住“救命稻草”的美好愿景,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直在民间“暗流涌动”的仇富心理在作怪。
其实,先不说空置率的“种类”和“算法”五花八门,任何一项数据的“微差”都可能会令结果“差之千里”。即便是此次国家统计局不惜余力、工作得当地把数据统计出来了,相信仍会遭遇到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口水”争议,因为久高不下的房价已经让“愤怒无助”的民众不再对公权部门数据的公信度产生应有的信任。
而且,有关“空置率”的界定等数据概念目前还处在“难产期”,相关的统计标准与模式更是模糊不清,没有权威统一的定论。无规矩难以成方圆,如果前期的准备和铺垫工作不到位,只是迫于媒体压力才不得不进行空置率的统计,那这场被公众寄予厚望的“统计大战”注定只会沦落为一场表演性十足的政绩“走秀”。
空置率的统计固然会对摸清房地产市场家底和制定相关的房产调控政策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但由于长时间的“高烧”已经“神志不清”的房产市场显然并不会因为“一统计”就快速康复。地方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和房产资源的垄断,以及保障性住房的“短板”效应其实才是导致房价问题的“潘多拉之盒”,紧盯落实以上三项工作才是抓住了根治房产弊政的“命门”。
此外,空置率的统计不能只走走过场,然后用一些避重就轻、无关利害的说辞敷衍公众了事。如何处理这些“囤积居奇”、“投机倒把”发“民生财”的长久空置的商品房,用何种机制把住“房产”等珍贵的公共产品恶意流向奸商手中,才是相关部门和全社会应该共同反思的紧迫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