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方显,经历中国楼市十多年的风风浪浪,遭遇地产进化过程中的残酷“选择”,幸存下来的房地产开发企业才是有着良好适应能力的“物种”。
新加坡仁恒集团虽然是一家外资企业,但是在仁恒集团董事局主席钟声坚先生的带领下,在对中国发展大势精准的把握之中,以从容的姿态、富有韵律的步伐,稳健地在上海、南京、苏州、天津、珠海、成都、贵阳等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区以及西部地区这几个经济最活跃的区域深刻地烙下了自己的印记。
追踪仁恒集团的发展轨迹,深入探访仁恒地产发展历程,发现其蕴藏着大智大慧。
度大势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仁恒集团开始进入中国发展,至今已经有近二十年的历史。回首仁恒集团的中国内地投资之路,过程中的抑扬顿挫、酸甜苦辣,难以尽述,其中有一点至关重要——就是深入分析有关政策,对大势形成准确的判断,在此基础上,紧紧围绕中国经济区域发展的重点和热点进行发展。
仁恒集团进入中国之初,恰逢经济改革开放,商机无限,但同时也伴随着风险。在商海的波涛中,总是烈士多英雄少,所以仁恒不断地自问:这一时期我们能为中国做点什么?仁恒集团下属有仁恒工业、仁恒地产、仁恒金融,究竟由哪一块作为起步?经过分析,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物资紧缺,工业落后,于是就从物资供应着手,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搞工业投资。当年的商业诚信还不普及,仁恒找来实力雄厚的企业集团作为合作伙伴。事实证明,仁恒的判断和选择是正确的。十多年来,这些投资取得了丰厚的经济效益,并起到相当大的社会效益。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国经济发展的重点和热点转移到了长三角,仁恒的关注点也从珠三角转移过来。这一时期,中国推出了房地产改革,当年上海的人均居住面积只有2.7平方米,市场前景非常广阔,应中国改革开放的推进,依据在新加坡从事房地产开发的经验,仁恒对企业的发展做出长期规划,及时调整了投资策略,集中转向中国房地产业,并以上海、南京为主。于是,在1993年,仁恒选择上海作为房地产开发的首站,1994年又进入南京,而这个时候恰逢中国实施“宏观调控”,许多房地产公司纷纷落马,1995、1996年情况更坏;同一时期,东南亚、香港的房地产、股票却一路狂升,就在这样的环境下,仁恒却决定撤出马来西亚、印尼的投资,减少在新加坡、香港的投资,转而加大对中国的投入,增加土地储备。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1998年中国房地产复苏,价格步步走高。短短几年,在东南亚、香港、大陆,可谓商海汹涌,溺水的不在少数,仁恒集团不仅避规避了亚洲金融风暴的冲击,还赚到利润迅速壮大,在中国的房地产市场站稳了脚跟。这一正一负的对比,表明仁恒集团已经具备了相当的把控能力。
在西部大开发和环渤海经济圈的发展热潮中,仁恒始终保持头脑清醒,不轻易做出决定,伺机待发。成都是西部十二省市的扩散中心,天津的发展捷径是依托京津经济一体化。因此,仁恒在成都、天津找到市场的最大价值点的时候,才做出投资决定。今天回头看,这两个地方的土地都有了很大的增值。同样,投资珠海工业十几年后,再回到珠海去投资房地产,是仁恒关注到中国政府和广东省政府对珠海有新的举措。因为,港珠澳大桥通过长达十年的研讨之后,终于拍板兴建;珠海港集装箱码头也同“和记黄埔”合作,并且奠基;广州到珠海的城际快速轻轨已经破土动工;这些说明了中央和广东省政府对珠海的城市定位发生了改变,对这个城市的发展有了更大的期待。再看整个珠三角,能够把生态环境保护得那么好的就剩这么一块乐土了。从仁恒拍到的地块看,不到一年时间,周边地块的拍卖价已经长了一倍。
其实企业很脆弱,一切的投资决策都要非常慎重。把握企业发展的节点,在适当的时候做适当的事,是让企业生存发展的智慧。仁恒所流的汗水,不仅体现为价值,更体现为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