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汇报讯 (记者 涂若奔)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简称国基会)委派成员撰写的一份非官方报告指出,中国政府今年4月份推出的房地产调控措施已收初步成效,整体而言,上半年内地楼价未出现明显高估,但少数大城市未能达到目的,例如在北京和南京的豪宅市场,以及上海和深圳的普通住宅市场,楼价均日益偏离基本面。报告认为,有关调控措施只是“相对有效”,长远能否生成影响仍是未知数,建议内地通过调高实际利率、广泛征收物业税,以及拓展金融市场投资渠道等方式来压抑楼价。不过,有内地和本港专家则认为措施已奏效,加息和开征物业税未必可解决根本问题,这些工具应该慎用。
此份题为《中国楼价是否上涨过快》的报告指出,中央推出一系列措施调控楼市后,第二季已经开始生成效果,不少城市楼价与基本因素的差距正在逐步收窄,当前从全国范围来看,并无证据显示楼价被大幅度、普遍地高估。但在一些沿海城市和大城市的调控成效有限,北京、南京的高档商品房价格及上海、深圳的普通住宅价格已“越来越离谱”,至少均较“合理基本面”高10%。
大城市调控失灵
报告并质疑调控的长远影响力,指虽然内地已暂缓了第三套房贷的发放,下半年又启动了三年来的首次加息,但这些措施“最多只能应对住宅房地产泡沫膨胀,无法解决基础结构中存在的弊病”,因为内地的借贷成本较低,再加上缺乏投资渠道令民众热衷买楼保值,才是促成房地产价格泡沫的最主要原因。
报告相信,楼价走势不会对内地消费市场形成太大冲击,但对私人投资和地方政府财政影响显著,亦有可能对银行体系造成影响。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中国政府首先应提高实际利率,其次应增加房地产的持有成本,比如通过全面征收房产税,就能很好地实现这一目标;最后还应推动金融市场的全面发展,增加房地产投资的替代性投资工具。
料推第三轮调控
事实上,自去年内地房价狂飙后,内地媒体已广泛报道房地产税即将出台。但一直到今年9月,国务院才明确提出加快推进房地产税改革试点工作,并逐步扩大到各地。不少分析指出,当前内地正面临通货膨胀升温、刚性需求旺盛、土地价格上涨,以及人民币升值预期导致国际热钱进入内地房地产市场的诸多不利因素,在限购、限贷、加息等诸多政策轮番轰炸下,一些大城市楼价依然保持升势,显示本轮调控“大势已去”,中央可能被迫推出第三轮调控,主要内容就是房地产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