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2010年的楼市调控,注定是将载入史册的一场伟大博弈,在这场大戏中,政府、开发商、投资者、炒房客、住房者的身影无处不在,多方的冲击,多方的角力,共同构成了这一幅壮丽的画卷。虽然楼市调控政策一轮又一轮,力度越来越强,但调控的效果多少有点差强人意。在这种情况下,政府未来是否会继续出台新一轮调控政策?2011年中国楼市将走向何方?2010年究竟是高房价时代的终点还是中点?这些问题似乎难以回答,既然如此,就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今年以来的楼市调控全过程,希望在这之后,各位读者的心里能有一份自己的答案。
如果有人想问2010年的楼市调控关键词,那真是不胜枚举:新国十条、首付比例、二套房、三套房、预售、房产税、土地增值税预交率、新国五条、限购令、保障房、公租房、闲置土地、差别化房贷……这其中,每一个词都代表着一次多方角力的核心战场,而每一次主战场的转移,背后都有着说不尽的故事。
一、历次房价调控一览
自1989年中国首套商品房诞生以来,国家调控房价上演了很多次。
1998年7月3日,中国彻底取消福利分房,与之配套,银行接连降息降低开发商的负担。
2003年6月13日,央行发布121号文件抑制房地产资金。但当年8月12日,国发18号文将房地产业视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从此,房价飞涨。
2004年,“8•31大限”问世,央行开始加息。然而,房价并没有停止攀升。
2005年,中央出台新“国八条”,但房价在下半年出现报复性上涨。
到2006年,“国六条”出台进行新一轮调控。但现实是,政策一个比一个严厉,房价一次比一次涨得高。一个新鲜的名词“房奴”问世。
2007年,《物权法》通过,然而,当年地王频现。
2009年春节一过,楼市量价齐升。当年12月,国务院明确表示“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势头”,这标志着中国房地产政策,从刺激消费又全面转向“抑制”房价。
然而,2010年的楼市,依然犹如脱缰之马,由此引发“新国十条”和“新国五条”两轮严厉调控。但房价还是没跌。
二、2010楼市调控主脉络:
1月10号,国办发出通知,要求稳定市场预期,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2010年楼市调控的前奏由此展开。
3月18日,国资委要求,除已确定的16家以房地产为主业的央企外,78家不以房地产为主业的央企15天推出房地产业务。国家调控楼市的决心初见端倪(尽量避免误伤)。
3月28日至4月2日,随着新华社以《红火景象下的楼市之忧》为开篇评论,连发6篇文章伊始,中央媒体连续14天炮轰高房价、高地价,以及追问房地产市场存在的问题。政府在最后出招前照例打出了“舆论牌”。
4月份,国家开始陆续颁布号称史上最牛的房产调控“新国十条”(详见后表)。2010年楼市调控的大幕正式拉开。
4月30日起,北京、深圳、重庆、广州陆续出台地方楼市调控细则。2010年楼市正式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
6月4日,住建部又发文进步规范二套房认定标准《关于规范第二套住房认定标准的通知》。《通知》使得二套房的认定执行更易于操作,同时也堵上了一些地区消极执行调控政策的漏洞。
8月17日起,人民日报以《别让楼市调控成了“百日维新”》 为题,短短一个月内六发“二次调控预警”, 新华社更是以《必须打击开发商“逆市操作”》为开篇评论,七驳“楼市即将回暖”。2010年楼市“二次调控”的舆论铺垫整合完毕。
9月29日,正当开发商期盼传统的“金九银十“能否使楼市回暖,带来一个销售的“小阳春”时,国家又出台巩固楼市调控成果的措施,俗称“新国五条”( 详见后表)。2010年的楼市“二次调控”揭开了神秘面纱。
纵观整个调控过程,2010年国家的房产调控政策一波接一波,环环相扣。通过频频出台的调控政策,可见国家对楼市调控的决心,但能否终结目前的高房价,还是一个纠结不清的谜题。
三、2010年房价运行情况概览
2010年年初,国内房价 持续走高,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价同比涨幅一举突破10%的“准红线”,引发了社会舆论的强烈不满,国家开始着手进行调控。4月“新国十条”的出台,使得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价同比涨幅由12.8%开始回落。
在“新国十条”出台后三个月的时间内,国内房地产市场进入价稳量跌的博弈阶段,但是,进入8月,国内楼市再度出现了价升量增的状况,楼市的回暖迹象及开发商的逆市提价立即招致了国家的第二轮调控政策。
随后,国内楼市的小阳春快速退去,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价同比涨幅再度出现了连续两个月的回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