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吕政是在当日举行的《2010中国国际商会年会暨会员代表大会》上作出上述表示的。
吕政指出,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和它的产业升级不能建立在房地产的扩张上,而必须是以先进制造业为基础。吕强调,房地产的利润必须要调整到和其他产业平均利润率的水平,不然的话大企业做房地产,小企业去炒房地产,谁再搞技术创新?因此必须抑制房地产的投机资本。
节能减排方面,去年国家发改委谢振华副主任宣布中国到2020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要比2005年降低40%-45%。吕政表示,预计2020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还要达到大约在96亿吨,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只能承担强度减排,而不可能把总量的排放立即的降下来。
“怎么来降?就是必须要抓重点,而不是像现在为了完成“十一五”末的节能减排的指标,许多地方拉闸限电一刀切的办法”,吕政强调,中国的能源消耗重点是在六大部分,工业消耗的能源在整个能源消耗的70%,而这六大部分消耗能源又占工业消耗能源的79%或者是80%。因此节能减排的首先要抓住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如果这些领域能耗能够大幅度的降下来,中国的节能减排任务是能够或者是有希望完成的。
以下为发言实录:
吕政:尊敬的各位来宾上午好。我就中国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结构的调整问题跟大家做一些交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应当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不仅是中国,就是发达国家实际上也面临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问题,如果不用经济学语言,如果用比较通俗的或者带有贬义的概括的话,我认为美国的经济问题太贪了,欧洲的问题太懒惰,中国的问题是中国老百姓太辛苦。欧洲的问题是高福利政策很难继续下去,又想享受现代化的福利,但又想减少劳动时间,不干活,这也有问题。中国人太辛苦,而这种辛苦的对世界的贡献是给发达国家或者是我们进口的国家享受了大量琳琅满目的,非常丰富的廉价的商品,同时这种辛苦当然也加快了中国城镇化和工业化形成的巨大的生产能力。所以说整个的世界经济问题都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进行经济结构调整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关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紧迫性。我想从一个历史纵深的角度来认识中国今天为什么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49年或者50年到2050年上下一百年我想用十二字就能概括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叫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大到强。毛泽东时代奠定了中国工业化的基础,解决了从无到有的矛盾,邓小平或者说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年中国经济发展解决了消除了短缺,实现了向工业生产大幅的转变,也就实现了从少到多的转变,这个转变完成以后我们今后的十年、二十年,直到2050年中国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强国,中国需要完成从低到高,从大到强的转变。我想上下一百年简要的说就是十二个字,要经历这样一个发展过程。
第二点想要认识中国经济发展变化,这个变化既影响宏观决策,也影响每个地区和企业的微观的生产经营活动。这个变化是五个方面,第一是资源性产品供给不足的矛盾和环境约束日益强化。资源性产品价格上涨也是不可避免的趋势。第二点就是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也是必然趋势,因为社会劳动费用在涨,通俗的讲就是买油、盐、柴米,租房子的费用都在涨,所以这些都在发生变化,现在即使他不到工厂去做工,在家乡打零工,一天至少是50块钱,有些地区已经到80块钱,所以说很快会涨到一天就能挣一百块钱的农民工,所以劳动力成本上升是必然趋势。第三是市场供求关系发生了变化。55年前后中国经济了消费品短缺问题,最近十五年重化工业高速增长,除了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资源性产品供给不足以外,大多数制造业产品的生产能力都是供大于求,出现了相对过剩。第四个是企业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成本在上升。这种社会责任不是指做慈善事业,而是强制性的社会责任,第一按照标准生产合格产品,不制假售假。第二谁污染治理,不能造成外部的不经济性。第三要兼顾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第五个是国际贸易条件的变化。这个贸易条件的变化表现在第一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依然存在,第二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第三贸易保守主义抬头,第四非贸易关税壁垒的标准或者是非关税壁垒的标准在增加,因此这些都会对中国的出口的增长带来一些不利的因素。因为这些因素确定了传统的粗放的发展方式很难再继续进行下去了,因此逼迫我们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第二个问题是中国产业结构存在的突出问题。这个问题主要是简单的概括叫一产不稳,二产不强,三产不足。所谓一产不稳基本农田的播种面积,耕种面积不稳定,粮食产量不稳定,基础设施不完善,以及农业科技的创新和推广力不强。所谓二产不强,就是中国虽然是一个工业生产大国,但是主要集中在资源密集和附加价值低的劳动经营性产品,整个的全国的工业增加值只有26.5%,比发达国家至少要低15个百分点,生产过程消耗的能源,原材料,无化劳动比例过高。第二个就是技术低密集型产业比重过低,在国际产业分工中间中国依然处于低端。第三个问题是资本密集型的产业过于分散,该集中的不集中,就是中国有六万吨,七万吨的钢铁生产能力,但是不需要几百家炼钢厂。第五个就是加工组织生产性企业过低。所谓三产不足,就是说一个是自给自足的第三产业存在,第二个就是城乡第三产业发展不均衡,另外就是关注民生的服务业发展不足。再就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足。
第三个问题,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这种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在***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议现代产业体现。这个我理解既要包括现代农业,现代工业和现代服务业三大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需要处理的这样几个关系,第一个就是要正确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吸取美国金融危机教训,中国还必须把扎扎实实的发展实体经济,发展先进制造业作为增强综合国力的基础。第二个是增强调整与存量调整的关系。我们过去这些年重点是在增长调整,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在“十二五”开始要加大对现有资产存量的调整,第一是下决心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第二是加强对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第三是推进企业的兼并和重组。
第三个关系是关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关系。中国既要坚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但是又不能长期的依靠所谓的劳动力便宜的比较优势,因为劳动力成本在发生变化,中国的结构调整既要遵循像亚洲、韩国,亚洲四小龙在结构升级中的一般规律,又不同于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结构升级的做法,就是说它把劳动密集型产业普遍转移出去,或者说转移到中国大陆。
第四个是企业产品结构与企业产品结构调整的关系。就是重点是企业产品结构的调整,抓住企业产品结构的调整,就等于抓住了产业结构的调整的关键和牛鼻子,企业产品结构调整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微观的基础。
第五个是区域协调发展与生产集中化的关系。尤其在资源密集型行业不应当过于分散,比如中国只有四亿吨炼油能力,但是分布在除西藏之外的三十个省市自治区,都没有形成规模经济,因此必须要推进生产集中化,而它和区域协调发展并不矛盾。
最后一条必须处理房地产与先进制造业的关系。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和它的产业升级不能建立房地产的扩张上,它必须是以先进制造业为基础,房地产的利润必须要调整到和其他产业平均利润率的水平,不然的话大企业做房地产,小企业去炒房地产,谁再搞技术创新?因此必须抑制房地产的投机资本。
第五个,关于技术创新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括主要是三点,第一战略性,重大影响。第二产业关联度高,有广泛的社会需求。第三以科技创新为基础,技术密集,技术的渗透性强。这就是定义什么叫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三个基本特征。根据这些特点现在筛选出来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领域主要是这样几个方面,现在有一种判断在世界科技革命有一种悲观的认识,认为我们现在不是处在世界科技革命突飞猛进的年代,而是世界科技革命相对放缓,找不到新的科技成果来支撑新的经济增长点。这是引发世界经济危机的深层次原因。我们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中国来说不存在这个问题,因为中国与世界技术密集型产业还有巨大的差距,如果我们在这个领域能够抓住重点,有所作为,这样我们在十年或者是更长一些时间,我们会在这些领域,在国民经济中间的比重和它的影响能力,以及整个的社会的生产效率就会大幅度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