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期的数据让人眼花缭乱、莫衷一是,好的“亮瞎眼”、差的数年、甚至数十年来罕见,结果是各大卖方关于中国经济是否进入新周期争得面红耳赤。然而云豹想说的是,是不是进入新周期还不得而知,倒是可以肯定的是,这个复苏的周期比任何时候都更旧:“房地产+基建”,更强劲的配方,更熟悉的味道...
(2月外储和贸易数据公布后,华尔街日报的新闻标题...)
继“逆差增外储”、“PPI、CPI冰火两重天”后,今天中国又公布了一系列让人不知应该喜还是悲的数据: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开发投资、工业增加值等重磅数据均继续回升甚至大超预期,唯代表经济驱动力转型方向的社会消费品零售增速录得了2003年以来的新低!
(没有新饲料,既要牛产奶,又想牛产肉?)
华尔街日报的标题用了中国最新经济数据“don't add up”(译为不匹配,或者直白点“自相矛盾”),但实际上如果把这些让人莫衷一是的数据用一条逻辑串联起来, 就完全add up了。这条逻辑链条的起点就是房地产,当然这只是手段。至于目的,咱低调点,别这么“开门见山”。
房价暴涨带动周期复苏,杠杆用尽消费、通胀不振
2015年3月,以“330楼市新政”(2015年3月央行等四部门联合发布)为标志,轰轰烈烈的楼市去库存(aka,地产超级大牛市)扬帆起航。一二线城市库存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快速去化,部分城市甚至直接从过剩转为短缺,房价不涨个30%-50%的都不好意思自称是大城市,2016年全球房价涨幅前十的城市尽为中国所揽:
大约一年以后(估摸着地产旺销带动的需求复苏将至),另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毅然决然地启动,“供需双击”刺激的大宗商品迎来了久违的牛市,煤炭、钢铁为首的部分中国握有定价权的商品在短短8个月的时间里上涨了两倍。与此同时,在市场化决策下,煤炭、有色等产能过剩行业在一片乐观氛围中喜迎“债转股”...
大约又过了一年,弊端终于开始显现(房价上涨、居民杠杆上天那是弊端吗?):中国2月出现了603.60亿元的贸易逆差,不仅远远低于市场预期的顺差1725亿元,更是2014年2月以来中国首次出现贸易逆差。云豹非常保守的估算结果显示(提出进口数量增加的影响),此次逆差几乎可以全部归功于主要大宗商品价格的暴涨,因为仅价格上涨带来的额外支出就高达684亿元人民币。
仅仅一天以后,又一对矛盾的数据出炉:2月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0.8%,为2015年1月来最低增速,还不到1.7%的预期涨幅的一半;相比之下,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同比暴涨7.8%,创2008年9月以来最高。更夸张的是,PPI-CPI高达7%的同比差值为1996年公布数据以来最大,表明上游涨价压力向下游传导极为不畅。
许多人将CPI进一步分拆为食品项和非食品项,然后简单地得出春节错位导致的食品价格回落是2月CPI大幅不及预期的主要原因,非食品项仍然有涨价压力。再细心一点的,会将非食品项也拆分一下,看看哪些行业、项目的涨价压力传导性更好。结论大致是白酒、家电、建材、交通通讯等。
(2016年初国家统计局调整后的CPI构成,一共划分为八大类,各项权重下面会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