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是哪些变化,让成都本土品牌开发商在2007年大牛市、2008年的深度调整中应变不惊?
在外来品牌、市场发展的压力与启示下,本土企业以超过成都人想象的速度成熟。它们提供了哪些启示?
当下,再提“本土”的意义何在?
集团化联合发展、上半年大成都楼市销售冠军、大型度假风景区……这些近期成都楼市被频繁关注的热点关键词背后的主角,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本土房企。当整个房地产行业与国际国内复杂的经济环境胶着在一起,并且不断成为公众核心话题时,我们发现,那些走过十多年风雨的成都本土品牌开发企业,已然有了一种屹立潮头的成熟。这和几年前外来企业蜂拥成都时,本土企业的表现形成鲜明对比。
从成都楼市的绝对主体,到逐渐边缘化,再到重新崛起。如今市场上少而益精的本土企业品牌,在市场的轮回下具有了不一样的标志意义———是什么让部分本土品牌经受住大浪淘沙,最终与外来房产巨头齐头并进?
提及本土品牌房企,立即会想起这个话题的另一面:外来房企。
如果追溯历史,成都楼市关于外来房产巨头与本土品牌的话题,早在17年前就已开始。从华新国际算起,外来品牌进入成都,几乎与成都楼市发展史同步。这是关注本土品牌房企的远景。10多年来,成都业界对外来房企的心态经历了复杂的变化过程。这也是本土房企蜕变演进的过程。
当华新国际首次在成都打造出真正意义上的豪宅物业锦绣花园(查看地图)时,处于萌芽时期的成都楼市主角们显得兴奋而且惊奇。随后的几年里,本土房企关于豪宅的模仿话题从未中断。不过,这一阶段,成都房地产市场的主体仍然是本土开发商。在商品房主要以满足绝对刚性需求,产品以面积拓展为主,市场以绝对卖方为主的时代,本土企业几乎感觉不到零星外来企业的压力。在市场初级阶段,快速占有市场成为主题,实力和产品的悬殊并不是影响市场格局的绝对因素。
这种心态导致后来外来企业大举进军成都时,多数本土企业仍然停留在初级开发模式、产品落后、管理模式落伍的状态,尽管成都房地产和中国大多数城市的房地产行业同时起步,然而,在没有竞争的环境下,短短几年后,成都房企与外来企业的差距明显拉大。
1999年,万科进入成都东郊不毛之地开发万科城市花园,被认为是外来巨头大举进入成都的标志,此后中海、华润等巨头陆续进入成都圈地开发。万科城市花园、中海名城(查看地图)、华润翡翠城等项目出现之后,以其产品优势,带给成都业界巨大冲击。“狼来了!”成为当时业界讨论的话题焦点。本土企业开始思考在产品上的学习,以不断更新和升级换代来适应市场。这一期间,以置信为首的本土品牌企业,开始了层出不穷的产品创新,丽都花园开创了先造景、再修房的新模式,芙蓉古城一度成为全国范围内中式别墅代表。在全国性品牌房企的冲击下,本土企业开始洗牌,从数量上锐减,一些曾经名噪一时的企业,由于种种原因逐渐淡出市场。而另一些本土企业,则得到长足发展。
2003年开始,外来开发商成规模批量进入成都。远大、上海、和记黄埔、吉宝、仁恒、滕王阁、新鸿基、香港九龙仓、华侨城、首创……短短两三年时间,外来地产企业全面覆盖了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西北、西南、东南亚、欧洲等地区。成都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国内地产品牌表演舞台。
外来品牌蜂拥而至,让本土企业眼花缭乱。在跨区域品牌、上市公司、央企、资本为王、天价地王等关键词背后,很少走出成都开发的本土房企不管从数量上,还是从规模上都(查看地图)迅速偃旗息鼓。而经过第一轮淘汰之后的成都本土开发商意识到,外来企业带来的,不仅仅是丰富的产品形态,其开发模式、管理理念、资本整合能力等方面的差距,影响更为深远。这一期间,本土企业开始迅速接受先进的开发模式、管理经验、融资能力等,不管是蓝光地产从商业地产到住宅开发的华丽转身,还是置信开创多产业、多领域(查看地图)发展模式,或者森宇进一步成熟区域运作……都可以看作是本土企业完成蜕变的标志。
当然,外来巨头进入成都,并非完全一帆风顺。产品定位偏差、资本运作引起市场反感、在成都市场简单复制外地产品而受购房者排斥……诸多话题一直持续。直到2006年,亚洲房地产巨头凯德置地与本土品牌企业成都置信宣告正式合作,并迅速取得成功。让多数外来房企看到了落地成都最便捷的途径,而本土企业似乎也看到了突围的新希望。外来巨头与本土品牌开始在相互尊重中学会发展壮大。应该说,随着市场成熟和规范化,信息透明化,外来房企与本土品牌之间的界限之分,已越来越小。这是一个相互取长补短的过程,外来品牌开始以高度尊重本土市场的态度,学习本土品牌房企在营销落地、产品定位等多个方面的本土化优势。而在外来兵团的强大市场压力下,本土企业品牌以一种更加开放、积极的心态,谋求变化以适应发展。
不管是成都置信的资源整合能力,蓝光的规模、速度,还是森宇集团的区域先入运动战策略……现在看来,都丝毫不亚于任何一家外来企业。这些只是本土企业的一个侧面。现在,置信、蓝光、森宇等本土品牌正上演着“借壳上市”、“走出去战略”、“BOT”、“城市运营商”等现代大型房企的开发模式。而几年前,这些还只是外来房产巨头的专利。也正是这些变化,让本土企业在2007年大牛市、2008年的深度调整中应变不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