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黄浦江东岸这块濒江的土地上,亘古以来,从未有哪个20年催生过如此巨变。
巨变,源于20年前中央的一个决定。
1990年4月18日,国务院宣布开发开放浦东。随后,上海浦东新区设立。在南方的“特区”行走了10年后,一个有着全新内涵的地域名称——“新区”,被书写进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
一个“新”字,让浦东爆发出了惊人的能量:第一个国家级保税区、第一个外资百货公司,第一个开展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试点……
短短几年间,在浦东诞生的种种“率先”、“第一”,让全国及全世界备感惊讶。
20年过去,一座外向型、多功能、现代化的新城区在太平洋西岸崛起,浦东新区的地区生产总值从1990年的60亿元跃升到了2009年的4001亿元,成为举世瞩目的“中国改革开放的象征”和“上海现代化建设的缩影”。
如今,国家级新区早已不限于浦东一地。现在的浦东新区的“新意”如何凸现?***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坚定地表示,要按照中央要求,坚定不移地高举浦东开发开放的旗帜,举全市之力推进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更好地发挥浦东的示范带动作用、核心功能作用。
浦东人也在不断自我加压,上海市委常委、浦东新区区委书记徐麟这样回应:“我们要在经济全球化大趋势中把握浦东新的方位,在国家战略大格局中承担浦东新的使命,在上海改革发展的关键期中体现浦东新的作为,在更高的起点上实现改革路上的二次创业。”
“优二进三” 创新驱动
经济增长谋求新模式
“优二进三”,大力推动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浦东在经历了20年的经济高速运转之后,有了产业发展的新定位。
开发开放之初,适逢国际产业结构大调整,随后中央在浦东扩大开放服务贸易等领域,浦东的产业结构从一开始就越过了“三来一补”的初加工阶段,将目标定在了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上。
高起点上如何保持高水平发展?浦东人在思考。
2008年下半年,一场金融海啸从太平洋那端袭来,沿海地区受到强烈冲击,浦东也不例外。意外的是,年底一“结账”,GDP增速超过了12%,比年初预定的目标还提高了一个百分点。
20年来,浦东的经济速度增长一直保持在两位数,不能不说是个奇迹。而这一奇迹的背后,是浦东人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断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探索。
从1990年到2009年,浦东的第三产业比重从20.1%跃升至56.6%,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已经定型。
与此同时,浦东更着力形成创新驱动为主的内生增长模式。
现在,浦东又“瞄准”了生物医药、新能源等8大类高新技术产业,形成了新的增长点。去年,这8类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2800亿元,同比增长12%,在工业总产值中占比高达40%。到2012年,浦东仅新能源产业规模即可达200亿元。
率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率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这是中央对上海的殷切期望,也是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题中之义。如今,浦东先行一步,开始漂亮转身。 创新机制 营造投资环境
扩大开放进入新领域
“2010年上海综合保税区企业大会”不久前在浦东外高桥召开,海关、检验检疫、外汇等部门在会上联手推出了27项支持政策,通过创新监管模式,进一步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等,企业表示“真是喜出望外”。
站在时代最前沿,不断扩大开放、创新体制机制、改善投资环境,浦东总是不懈追求。
作为全球领先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德尔福1999年在浦东成立了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成为上海首批跨国公司地区总部之一。“如今,这里已是亚太区总部了。”德尔福亚太区总裁艾博彬笑言。之所以如此青睐浦东,艾博彬一言以蔽之:“浦东投资环境好。”
“跨前一步,服务企业,营造符合国际惯例的投资环境。”在新区,这样的服务理念深入人心。
20世纪90年代初,浦东成了我国坚持改革开放、全面扩大开放的一面旗帜,此后,浦东不断扩大对外开放范围,率先试点扩大服务贸易对外开放,使对外开放由生产制造领域扩大到金融保险、国际贸易、现代物流等服务业领域。
努力形成高起点、宽领域、全方位的开放格局,是浦东对自己的要求。“外汇九条”、“质检十四条”等政策从浦东诞生,逐步向全国推广;如今,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集成电路产业链税收改革、出入境七项便利措施等重大改革事项浮出水面。
随着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不断深化,浦东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明确提出要“建设服务型政府”。为此,浦东启动了第四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经过四轮改革,浦东行政审批事项从原来的724项减至244项。
截至2009年底,累计有1.7万多家外资企业在浦东投资项目,26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在浦东投资800多个项目。 两区合并 志在“两个中心”
国家战略增添新内涵
2009年5月6日,上海市政府宣布:南汇区撤销,其行政区域并入浦东新区。浦东新区的版图从532.75平方公里猛增至1210.41平方公里,比原来大了一倍多。这不仅是“1+1=2”的物理合并,更将产生“1+1>2”的化学反应、乘数效应。
浦东人深悉,上海市果断调整浦东的行政区划,志在“两个中心”的国家战略。
浦东开发开放,始终承载着国家战略的历史使命。上世纪90年代初,邓小平就指出,开发浦东“不只是浦东的问题,是关系上海发展的问题,是利用上海这个基地发展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的问题”。***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更好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在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中的重要作用”。2005年,浦东又成为我国首个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地区……历史一次又一次地选择浦东,作为先行先试的“排头兵”。
如今,浦东再度面临新的历史使命: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国际航运“两个中心”核心功能区建设,提高我国在全球资源配置的能力,增强参与国际竞争的影响力、话语权。
600多家中外金融机构和5000多家航运服务业相关企业机构集聚浦东,原先分属两个行政区划的外高桥港区、空港和洋山深水港如今成了“一家人”,日趋成熟的产业功能、无可比拟的资源秉赋,让新浦东脱颖而出。
除了“两个中心”以外,浦东还在搭建连通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贸易平台,成效卓著,在全国13个保税区中,外高桥保税区的进出口贸易量几乎占到了总量的半壁江山。
新浦东果然“新”意迭出,满盘皆活。
“当前,浦东正站在一个新起点,谋划下一个20年的发展。”上海市委副秘书长、浦东新区区长姜樑表示,新浦东正在对开发区资源进行整合。
浦东官员津津乐道这样一句话:“用全球的眼光审视浦东,让全球的资源为我所用。”实施国家战略,浦东必须面向世界、勇立潮头。 生态宜居 满足多元文化
社会发展自设新标杆
站在时代前列、放眼未来,无论是城市建设还是社会发展,浦东对自己的要求从不降低。
经过20年的建设,浦东的绿化覆盖率已达35%以上,绿地总量占了整个上海的1/3,“浦东不像一个开发区,倒像个花园。”老百姓感叹道。在此过程中,浦东也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联合国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国家园林城区等多种荣誉。然而,浦东人并不满足,他们为自己增设了新的标杆——打造国家生态城区。“我们要以绿色、生态、低碳作为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率先走出一条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
与此同时,浦东还着眼于形成开放融合、和谐有序、充满活力的人文环境,构建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有机统一的生态系统。
多年的改革开放,使今天的浦东形成了一个多元文化并存的社会。开放的城市,要有开放的胸怀,“以人为本,民生为上”,就是要满足各种人群的多样化需求,实现社会全面进步。
虎年上班第一天,浦东机关领导干部全部深入基层,“走千个居村、听万户心声”,通过倾听群众诉求,帮助解决群众难题。“我们会将听到的意见汇总并交由区委、区政府督办解决,同时建立长效机制。”
同时,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
在农村,为期5年的全区村庄改造,今年开始行动,将惠及20余万农户。在城里,配套商品房、廉租住房的受惠面不断扩大,历史遗留的动迁居民逾期在外过渡的问题今年将全部解决。
环球嘉年华、中外家庭文化节、浦东说书等,让不同的浦东人找寻到了自己的文化享受。就连高雅的东方艺术中心,既可以花数百元观看一场国际艺术大师的演出,也可以花个三五十元,听听每月举办的市民音乐会。
现在,浦东人又开始掰着手指头数日子了,10多天后,2010年上海世博会就要召开了,“我们在家门口就可以感受全世界科技、建筑、文化及社会建设的最新成果了。”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在浦东,这一世博主题正在被全面实践。(记者 孙小静)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script></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