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关总署最新发布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我国外贸顺差为144.9亿美元,同比减少近八成,其中3月份当月出现逆差72.4亿美元,这是2004年5月以来首次出现月贸易逆差。
上述逆转事出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其中最主要的可按短、中、长期列为以下三点:
其一,短期而言,由于今年春节较晚,为了确保出口商品早于西方复活节上架,国内企业提前发出部分货物,由此造成2月份数据畸高而3月份数据畸低(2月份出口增幅高达45.7%)。事实上,类似情况2007年时也曾出现,当年2月份出口增幅达51.7%,3月份骤然降至6.9%低位。
其二,中期而言,由于经济迅速回暖,国内进口量价齐升。据商务部监测,3月份我国进口数量增幅达41.7%,与此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当月全球涉及期货交易的百余种基础生产资料有半数出现了价格上涨,因此,当月中国进口商品总价格上涨17.2%,进口总金额骤增66%。
其三,长期而言,发展中国家输出商品而发达国家输出债务的失衡格局终究不能长期维系。2007年起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其实是以灾难性后果强制要求市场调整,而作为结果之一,目前欧元区失业率已经突破10%,美国失业率也高达9.7%,长期驱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出口需求已经、并且还将陷于萎缩之中。
长期失衡当然需要长期调整,因此,当下出现的贸易逆差暂时不会成为长期现象。只不过,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因金融危机而大大提前了全球经济、金融秩序的重组,这要求中国加快转变发展方式,6年以来首次出现的贸易逆差无疑就是警钟。
长期贸易顺差积累而成的巨额外汇储备固然可以为中国争取到一定的缓冲期,但我们对此不宜过分抱持乐观态度,具体来说有以下两点原因:
一是中国既是世界上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同时也是世界上吸引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中国国际投资头寸表》,截至2007年末,外国在华资产已经高达1.2664万亿美元。由此可见,如果考虑收益汇出甚至资产外逃等因素,中国可以支撑贸易逆差且不至于危及支付能力的外汇储备远不如账面显示的那么多。
二是中国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方式不仅造成福利外流,其对国际支付能力的要求也相对较高。如,中国的贸易顺差主要来自中美贸易,但中国对美出口中真正由中国创造的附加值悲观估算仅占37%,乐观估算也仅占50%不到,即便不谈此类出口“水分”甚多,仅就脆弱性而言亦不言自明。
因为清醒认识到贸易依赖型增长方式的不合理,中国政府近年来始终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胡锦涛总书记更是多次强调“加快”敦促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我们希望,骤然出现的贸易逆差能够倒逼这一事关全局、刻不容缓的历史进程加快、加快、再加快。
康宁 (本文来源:山西新闻网-山西经济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