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着一系列房地产调控政策的接连出台,楼市炒家大规模抛盘的消息频繁见诸报端,这也引发了市场上的各种猜测,"炒房"资金将何去何从?《第一财经日报》记者的调查现实,部分私募基金表示资金退出楼市进入股市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可能选择持有现金或者投资黄金等避险资产。
毕竟,沉积在楼市的巨量资金一直以来都被视为中国经济的"笼中困兽",随着调控的不断加码,除了房地产市场本身受到影响之外,一个最大的副作用就是将这个资金笼子打开,资金或将汹涌出闸、无异于洪水猛兽。
对于楼市中到底沉淀了多少资金,各方面的意见并不统一。中信证券的研究认为,地产调控将挤出4000亿左右的资金,这些资金大部分将进入股市。如果对非官公布的目前活跃的几大炒房团资金进行粗略汇总,可以认为炒房自有资金规模大约在7000亿左右。但是,部分研究者认为,基于当前的统计口径没有纳入其他名义介入楼市的资金,数据存在一定的低估,即使保守估计"炒房"资金规模也在1.5万亿上下;如果考虑资金的杠杆效应,可以撬动的资金规模应该在4万亿左右——仅从数字上看,其能量相当于"4万亿"经济刺激方案。
事实上,可准确估算的资金注定只是冰山一角,从房地产领域腾挪出来的资金还包括很多处于地下和灰色状态的民间资金及国际热钱。更加可怕的是,规模庞大的资金并没有确定的投资项目与之相对应,大规模的资金在各市场间四处流窜,一旦失控,很难不引发价格体系和宏观经济的剧烈波动。
对于"炒房"资金来说,追求高收益是其天然属性,在实际利率濒临为零的背景下,很难想象规模巨大的资金会演变为银行存款。因此,可以肯定,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市场才是这些资金的最终归宿,无论是股市、债市、外汇、商品还是艺术品市场。
但是,由于债券、外汇市场的专业性和复杂程度更高,由于股市较强的流动性和较低的变现成本,在中短期内,股市更容易成为"炒房"资金的最大归宿。持有类似观点的机构不在少数,比如,中金公司本周发布报告就认为,政府对房地产投机的打压将使得原有活跃在房地产的投机资金流向其他领域,包括股市,从而间接地缓解股市的资金压力;同时,从资产配置角度看,目前只有股市才能承接这么庞大的资金量,目前沪深两市总市值约在25万亿左右,足以吸纳从楼市中挤出的资金。而且从历史上看,尽管在大方向上股市楼市一般是共同进退的,但短期内的确存在较强的跷跷板现象。
由于原油、有色金属、农产品、铁矿石等商品都兼具投资品的属性,另一个可能承接"炒房"资金的领域当属商品市场。不管是现货还是期货,商品市场都不乏投资机会,而这种机会不一定只出现在大宗商品领域,比如2007年的普洱茶、兰花,都曾经担当起被爆炒的对象。更为重要的是,对于大部分炒房者来说,投资商品并不复杂。
至于艺术品,尽管在国外很多投资银行都将收藏品作为资产配置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规避金融风险。但对于中国来说,其市场规模还难以与股市和商品市场相比(2008年收藏品交易额约200亿元),而且艺术品收藏只有在人们的其他需求得到满足之后才会考虑,且要求较高的鉴赏能力,因此可以认为,艺术品市场难以成为主流"炒房"自己的栖息地。
更为重要的是,在资金的流动过程中,外溢到实体领域将不可避免。一部分将通过风险资本等渠道回流到实体经济中,另一部分流入社会的资金将成为抬升通胀的新推手。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可以预料的结果是成本推动型通胀与资金推动型通胀的碰头。由于6、7月份将是全年通胀的高点,一旦新的通胀因子在此时加入进来,届时的通胀压力将迅速激增,并有可能触动央行加息的警报。
总的来看,调控也好、挤出也好,大部分资金仍然游弋于金融市场中,而不是退出。而吸引资本回流实体经济,一个首要的前提是摸索出新的盈利模式——处于价值链最低端所获得的廉价加工费已经远远不能满足这些追求高收益的资本的需求——否则资本的流动只能吹起一个个泡沫,更迭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