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炒邮网论坛是收藏者使用量最多覆盖面最广的免费中文论坛,也是国内知名的技术讨论站点,希望我们辛苦的努力可以为您带来很多方便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外汇论坛每日一帖:外汇保证金第一课外汇简史

1楼
方寸 发表于:2010/6/30 13:53:00

外汇论坛每日一帖:外汇保证金第一课外汇简史
北京时间 2010年06月30日 08:20    汇通网
外汇简史(一)人类原始的贸易方式物物交换,为了交易的便利而产生了具有比较价值的货币。不同货币之间进行交换的商务历史应该是与货币产生的同时诞生的。外汇之间像现在这样。
 
外汇简史(一)
人类原始的贸易方式“物物交换”,为了交易的便利而产生了具有比较价值的货币。不同货币之间进行交换的商务历史应该是与货币产生的同时诞生的。外汇之间像现在这样的形式进行交易,应该追溯到1880年之前。欧洲经过100年以上的各种各样的组合变换后,确立了以金、银为两个计价基准(被称之为Bimetallism),伴随着白银的生产量增加,使用量减少等因素,逐渐构筑成为仅仅使用黄金作为货币的金融系统。取代了金、银同时使用的拉丁货币同盟(Latin Monetary Union)。
 
 十九世纪的德国关税同盟(Zollverein)于1818年在德国的普鲁士创立,将各同盟国不同的硬币以及度量衡等标准化,以促进各国间的贸易往来。这个联盟促成了1871年德国的统一,普鲁士银行成为德国银行,继续用黄金稳定控制所有的纸币与硬币,最终成造就了德国马克的诞生。
 
 拉丁货币同盟(Latin Monetary Union)是一八六五年,法国劝说比利时、意大利、瑞士和希腊组成的。拉丁货币同盟(Latin Monetary Union),将每个国家的金、银硬币定为法定货币,允许在区内自由交易。联盟的成功吸引了很多国家的参加,但由于战争以及金银价格的差距增大,终于在1927年宣告结束。
 
 1870年瑞典、丹麦、挪威也仿效拉丁货币同盟成立了北欧货币同盟(Scandinavian Monetary Union),是用以纯金为基础的货币。这个货币体系因受战争的困扰,与1924年瓦解。
 
 美国早期没有统一货币,各州政府自行发行货币,最多的时候流通的货币超过了一万种,各种货币之间的溢价与折扣问题一直困扰着商业贸易,1863年美国通过了国家货币法案,决定由国家银行印发统一的货币,并于1914年成立了联邦储备银行,才真正地确立了今天的美元。
 
外汇简史(二)
在1880年,美国与欧洲的主要国家把本国的货币价值与黄金的价格固定了下来,形成了黄金本位的联动制,成为后世的“美元联动制”、“欧元联动制”的鼻祖。一直到1914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才中止,中止之前一直是国际货币系统的基干系统。
 
为了发挥本来黄金本位制的优点,进而签订带有一定的柔软性的国际条约,在1944年美国的新罕布什尔州的Bureton woods召开了国际会议,签订了著名的布雷顿森林协定,成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协定。布雷顿森林体制中成员国的汇率在1%的范围之内与美元几乎固定,美元本身以1盎司=35美元对黄金固定,以黄金储备为保证的布雷顿森林体制至此形成。布雷顿森林协定虽然可以因经济基本面的因素而变动、调整对美元的汇率,实际上是为对应投机性的资本移动而发生的危机而制定、实施的。
 
1960年后半到1970年前半之间,美国的贸易收支不断地恶化,引发了市场对黄金价格(对美元)上涨的投机性观测,投机资本纷纷掏出了美国。德国政府为了与这种投机性的资本移动相对抗,在1971年5月导入了DEM(德国马克)的浮动汇率制。
 
1971年8月,美国政府宣布废止了黄金与美元的固定价格制度(即1盎司黄金=35美元的固定价格制度),欧洲与日本等主要国家的货币汇率对美元停止了几乎固定的汇率,被迫实施了相对浮动汇率制,这就是外汇史上(世界经济史上)著名的“尼克松冲击”。到1971年12月,黄金价格1盎司上升到了38美元,重要工业国试图在布雷顿森林体制下来设法修正、调整国际货币体系,但最终由于无法防止投机性行动,到1973年初,布雷顿森林体制下制定的国际货币体系完全崩溃了。
 
外汇简史(三)
在布雷顿森林体制崩溃之后,一些主要工业国还在持续地对外汇汇率进行着规制。英国到1979年废止了这些规制为止,养老金基金不能有超过1百万英镑的资金到国外投资。澳大利亚到1983年废止了这些规制为止,“盯着美元”的美元联动制一直在维持着。其他很多国家到现在为止还在实行着某种形式的固定汇率制或变动性联动制的外汇管理。
 
与这种动向相区别的是欧洲内部在1970年初开始了对汇率问题进行协调、管理的行动。1971年设立欧洲经济委员会(EEC)的六国成员国之间开始在2.25%的范围之内进行管理(被称之为“欧洲汇率snake”),对美元的汇率在4.45%的范围内进行管理(被称之为“隧道内的snake”),并制定了相应的协议。后者的“隧道内的snake”与布雷顿森林体制崩溃的同时放弃,但“snake”的方法本身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在1970年代一直维持了下来,其间很多国家在“snake”的制度下进进出出,比如英国也是在1973年加入了“snake”,2个月之后就随即撤出了。“snake”一直坚持到1979年被欧洲货币体系(EMS)所取代。
 
欧洲货币体系(EMS)于1978年12月5日欧洲理事会决定创建,1979年3月13日正式成立,其实质是一个固定的可调整的汇率制度。它的运行机制有二个基本要素:一是货币蓝子——欧洲货币单位(ECU);二是格子体系——汇率制度(欧洲货币制度(ERM))。欧洲货币单位是当时欧共体12个成员国货币共同组成的一篮子货币,各成员国货币在其中所占的比重大小是由他们各自的经济实力决定的。欧洲货币体系的汇率制度以欧洲货币单位为中心,让成员国的货币与欧洲货币单位挂钩,然后再通过欧洲货币单位使成员国的货币确定双边固定汇率。这种汇率制度被称之为格子体系,或平价网。各个参加国的汇率对于经过加权平均的ECU的变动幅度维持在2.25%。在1992年英国与意大利被队从基金所袭击,被迫退出了ERM,意大利不久又立即恢复了成员国身份。欧洲汇率机制ERM是在1999年1月1日开始的欧洲统一货币的基础上形成的。欧盟的丹麦、瑞典、英国现在没有参加欧元圈,新加入欧盟的东欧十国也还没有被认可加入欧元圈。希腊是2001年才满足了加入欧元的条件,加入了欧元圈。瑞士与挪威因为不是欧盟国家成员,所以还不可能加入欧元圈。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布雷顿森林体制崩溃以后,美国银行的外汇交易在数量上,金额上都增加的非常多。美国企业exposure(因金融的国际化与金融衍生商品交易的扩大,企业借贷、投资、信用、汇率等风险的增大而进行的管理)的对冲开始,1975年会计制度改变(用FASB8对汇率进行时价评价),更加促使这种倾向加速。至此,外汇交易额就开始大踏步地持续地上升了。
 
外汇简史(四)【集整理】
我们在《外汇简史》(一)、(二)、(三)中曾经提到过,汇率波动由市场决定是从1973年在布雷顿森林体制崩溃之后开始的。但即使货币在管理制度之下决定汇率的波动的时代下,也并不是政治的力量在完全地支配着汇率的变化。在那时候货币管理的制度之下,也是在一定的经济允许的范围内由政治来确定货币之间的汇率。我们从可以从最安定的、也是期间最长的英镑对美元的汇率变动的历史来回顾一下,就最容易理解这个问题了。
 
英美两国之间的汇率变化是期间最长、也是最安定地推移着的货币,这当然与英美两国经济、文化的血缘相近有关,另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这两个国家在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都是战胜国。从这种观点来看,美元兑日元从1862年开始到1944年为止都是在朝着日元下降、美元上升的方向在推移,并且二战结束后的数年之间日元对美元来说急剧暴落至战前百分之一的价值。其后,美元兑日元的汇率走向摇身一变,朝着日元升值的方向转换,美元兑日元在1995年达到了79.75日元。其后一直在我们大家都清楚的100-150日元之间持续并且“安定地”波动着。
 
我们由这段历史就可以看出,货币之间的汇率由市场决定的其间是非常短暂的,货币之间的汇率波动与政治具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这种汇率的波动并不完全是纯粹的经济力量在推动着,汇率的变动也可以说是包括政治与军事力量的综合“国力”的一种表现。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对于汇率走向的分析,特别是用数理的方法、单纯技术分析的方法是非常困难的。
 
外汇简史(五) 
从美元兑日元的汇率推移可以看到,其走向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与战后正好相反。战前从1美元=1日元开始到太平洋战争开始达到1美元=4日元正好4倍。二战后从1949年开始1美元=360日元到1995年的79.75日元为止正好接近四分之一。
 
1871年决定了美元兑日元的汇率为1美元=1日元,一些资料上记载了原来日本方面的方案是1美元=1/4日元,美国方面以这样的话日元水准太高而拒绝了日本的方案。
 
在近代外汇史上几乎所有的节目中美国都在扮演者重要的角色。从美日外汇史来看,美元兑日元的汇率决定为1美元=1日元是这样,把美元兑日元的汇率决定为1美元=360日元也是这样,在尼克松冲击时代决定1美元<=360日元也同样是这样。在那种情况下美元兑日元汇率好不容易在1美元=308日元停下,又一下子变成了浮动汇率制,进一步到1985年,为了消除美国的贸易赤字,由美国主导制定了广场协议,以美国的实力迫使各国接受了美元贬值的政策,至此日元进一步上升,一直到1995年日元走到了79.75日元才开始走入历史性的安定。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美国在决定外汇汇率的走向决定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也进一步证明了政治因素在决定汇率走向之中,是一种最最重要的因素。
 
外汇简史(六)--广场协议(Plaza Accord)
我们在很多帖子里都提到了“广场协议”,这绝对是世界外汇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一段。现在我们来看一看是怎么回事儿。1985年9月22日美、欧、日工业国财务部长及央行总裁的G5非正式召开紧急会议,得出美元汇率偏高的结论,达成了美元贬值的共同认识,签订了在外汇市上非常重要的、具有历史意义的广场协议。会后在协议精神的制约下G5共同参与进行了市场协调干预,美元汇率首次影响急剧下落。如日元当时是在1美元=250日元左右推移着,在广场协议的影响与G5的协调干预下,仅仅1年多就上升到了120日元,也就是美元下降了50%以上,产生了历史上创纪录的“大暴落”。
 
广场协议的“惊人与猛烈”,在于汇率波动的幅度与速度
“广场协议”签订后,五国联合干预外汇市场,各国对美元的抛售终于引发了市场投资者的抛售狂潮,导致美元持续大幅度贬值,日元持续升值。1985年9月前,美元兑日元在1美元兑250日元上下波动,协议签订后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便快速下跌到200日元附近,跌幅20%。此后日元升值趋势大体持续了十年之久,一直到1995年的1美元=79.75日元。
 
1981年至1985年期间,日本经常收支项目的顺差约为1200亿美元,其中大部分贸易顺差来自美国。但是日本企业并没有将这些钱都拿回国内,而是将绝大部分用于购买美国国债。其中,对外长期证券投资主要集中在美国的中、长期国债上。根据日本银行的统计数据,1985年,日本对外长期直接投资额为440亿美元;对外长期证券投资额为1457亿美元。1985年“广场协议”后,由于美元的大幅度贬值,日本所持有的美元资产也随之大幅度贬值。仅在1985年9月至1987年底短短的两年多里,美元兑日元就从1美元兑250日元下跌到1美元兑121日元,贬值达50%。换句话说,日本人所持的美元资产贬值了50%。而据日本机构的统计,“广场协议”导致的日本对外净资产的汇率损失累计约为3.5万亿日元。包括日本许多保险公司在内的机构投资者损失惨重。另一方面,由于“广场协议”之后的10年间,1美元兑日元从250日元跌到最低的80日元,日元升值3倍,导致日本出口到美国的产品价格上升了3倍,使得日本产品在美国的竞争优势被大大削弱。与此同时,随着日本进口从1985年到1990年每年增长10%,日本的经常项目盈余也从1986年占GDP的4%以上,下降到1990年的1.2%。
 
自“广场协议”始,国际汇率协调成为国际经济关系的重要内容
“广场协议”的起因是日本对任何西方国家巨大的贸易顺差。1985年,日本取代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日本制造的产品充斥全球。日本资本疯狂扩张的脚步,令美国人惊呼“日本将和平占领美国!”日本不是在倾销产品,而是在摧毁别人的市场。就象中国的明朝直至清雍正,我们的茶叶和瓷器,把欧洲人从美洲掠夺来的白银交易一空。全世界20亿两的白银,在两百年中都流向中国。而现代经济的流速更快,日本的汽车可以几年摧毁掉福特。
 
那时候,我们可以看到洛克菲勒中心、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帝国大厦、乃至夏威夷的球场,到处是日本人购买的身影。面对庞大的购买力,美国成了跳蚤市场,这让美国的自尊大受打击。美国很没有面子的事情,一个是珍珠港,一个就是日本采购美国标志性建筑,现在又加上了911事件。
 
美国许多制造业大企业、国会议员开始坐不住了,他们纷纷游说美国政府,强烈要求当时的里根政府干预外汇市场,让美元贬值,以挽救日益萧条的美国制造业。更有许多经济学家也加入了游说政府改变强势美元立场的队伍。1985年9月,以美、日为首的五个发达工业国家财政部长及五国中央银行行长在纽约广场饭店(Plaza Hotel)举行会议,达成五国政府联合干预外汇市场,使美元对主要货币有秩序地下调,以解决美国巨额的贸易赤字的协议。
 
“广场协议”意味着国际汇率协调已成为调整国际经济关系的重要机制,尽管汇率协调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各国之间的经济矛盾,但是它对市场心理有一种牵制作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达到干预市场的效果。在浮动汇率制度下,国际货币之间的汇率一方面反映了各国经济和外汇市场发展的情况,另一方面也受到了各国政府之间政策协调的重大影响。
 
广场协议的反思
历史性的结果产生了巨大的反差。日本用18年的经济萧条,换来了美国市场的片刻安宁。现在看来,日圆升值并没有使日本人“变富”。“货币升值==财富升值”绝对是一个民间错觉。国际货币的价值需要体现在国际商品的贸易上。货币升值不会形成静态的“财富升值效应”,由于货币升值而引发的贸易逆差、失业增加、通货紧缩、金融风险加剧,会使短期升值带来的“瞬间快感”被无情地消耗掉。换言之,货币升值具有影响的杠杆作用,当货币的汇率在一个适当的平衡点上的时候,它能够承担这个平衡局面,如果失去平衡,它会通过别的方式去弥补。无法弥补的时候,极端就会出现。日本的教训就在这里。
 
外汇简史(七)--对外汇投机性的攻击 
我们都知道乔治.索罗斯凭借量子基金强大的财力和凶狠的作风,在90年代中国际货币市场上兴风作浪,常常对基础薄弱的货币发动大规模货币狙击战,使外汇投机对货币的攻击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比如英镑危机等。
 
后来分析家们都把这些归罪于浮动汇率制与自由市场,同时回忆美好的货币管制年代。认为金本位时期资本的高度流动性与固定汇率制的并存视作一个最稳定的阶段。但实际上这一时期也发生过几次大的投机浪潮,只是在当时市场调节机制较为完善和各国的全力干预下才偃旗息鼓。但也初步预示了投机攻击(speculative attack)并非当今体制的独有现象。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之下,50年代末各主要工业国相继完成了经常项目的可兑换,这与资本项目管制难以取得动态上的协调。各国政府很快发现,在经常项目实现可自由兑换之后,要判断各项具体的外汇买卖究竟是有实际的贸易背景还是纯粹用于投机、套利甚至其它非法资本外逃是非常困难的,因为“非对称信息”下的巨大“考核费用”(measurement costs)(巴泽尔,1996)使政府不可能做到一一核实。随着外汇交易的扩大,各国金融市场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国际间转移资本的机会逐渐增加,各国利率之间的相关性也升高,保持对国内金融市场的严格控制已不可能。而一旦金融市场解除了管制,就意味着打开了资本流动的新渠道,控制国际资本流动的能力也就进一步降低了。 
 
另外60年代初主要工业国经济增长速度的放慢使政府的政策“偏好”再次发生了改变,这与金本位制后期的情况如出一辙。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钉住汇率制越来越被视作国内经济政策的严重束缚。在资本管制效力递减的情况下,内外均衡目标的冲突越发严重2。比如美国尽管持续逆差,但为了国内的充分就业,仍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使得逆差持续扩大,从而导致所谓的“美元灾”。顺差国担心国内通货膨胀不愿紧缩,而是继续积累储备货币。国际收支的失衡丧失了有效的调节机制。这种潜在的国际收支危机一旦为敏感的投机者所把握,就会立即发起连接不断的攻击,最终导致这一货币制度的分崩离析。
 
继“尼克松冲击”(the Nixon shock)之后,1971年12月18日“十国集团”又达成一项妥协方案,称作“史密森协定”(Smithsonian Agreement),勉强维持了布雷顿森林协定下的钉住汇率制。但这一协定完全是国际货币制度危机中的一种应急措施,没有建立起新的制度框架。当1973年2月外汇市场上投机攻击再度发起时,这一协定立即破产,同时也意味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彻底崩溃。
下面两表就列出了古典金本位制下以及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典型的外汇投机攻击。
 
(1)古典金本位制下的几次外汇投机攻击 
 
国  别 时  间  原因和概况
俄  国 1888年  政治谣言引起脆弱的市场卢布价值暴跌
美  国 1894-1896年  1890年《谢尔曼法》出台,财政赤字扩大
加拿大 1907年  美国利率高涨带动加拿大利率高涨造成信贷过分扩张
资料来源:IMF(1997)、林德特(1992)。  
 
(2)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外汇投机攻击 
 
时     间事      件     
1947年7月 英国迫不及待地允许货币可兑换,最终因外汇储备的大量丧失而退缩
1956年 苏伊士运河危机引发了对英镑的攻击,大量资本从英国流出
1960年10月 美国对外短期债务首次超过黄金储备额,引发了对美元的抛售(第一次美元危机)
1961年 西德、荷兰国际收支盈余,大量资本涌入,抢购其货币使其被迫升值
1964年10月 英国贸易逆差引发了对英镑的投机
1967年11月 英国贸易逆差再创新记录,投机的结果是贬值14%
1968年3月越战造成的财政赤字和国内通货膨胀使投机浪潮转向美元,半个月内美国流失了14亿美元的黄金储备(第二次美元危机)
1969年10月 市场对马克的重新估值导致投机资本涌入西德,导致了法国法郎的眨值,而马克被迫再度升值
1971年5—7月外汇市场空前抛售美元、抢购黄金和其它硬通货(第三次美元危机),8月15日尼克松宣布“新经济政策”,美元停止兑换黄金,布雷顿森林协定名存实亡。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Copyright ©2002 - 2010 炒邮网论坛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0.0sp1
Processed in 0.07788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