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中美汇率问题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焦点问题之一,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也将影响今后中美两国及世界经济发展进程。本文将从中美汇率问题小史、中美汇率问题的国家观和世界观(全局观)以及中美汇率问题与国际货币体系现实四个方面剖析中美汇率问题,旨在探索问题实质,并给出一些解决思路。
近年来中美汇率大事记
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宣布废除原先盯住单一美元的汇率政策,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当天,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由8.2765上调至8.1100,上调2.1%。
2006年1月4日央行引入询价交易方式和做市商制度,改进了人民币汇率中间价的形成方式。
2006年5月15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突破8:1的心理关口,达到1美元兑7.9982元人民币。
2007年1月11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突破7.8,同时人民币汇率13年来首次超过港币。
2007年5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对美元交易价浮动幅度由3‰扩大至5‰。这是自2006年初银行间市场引入做市商制度以来最重要的举措,也是自1994年以来对人民币对美元汇价波幅的首次调整。
2008年4月10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首度“破7”,达到6.9920元人民币兑1美元。
2008年下半年至2010年6月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人民币大幅收窄了对美元汇率的波动幅度,基本盯住美元,停止了升值趋势。
2010年6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重在坚持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继续按照已公布的外汇市场汇率浮动区间,对人民币汇率浮动进行动态管理和调节。下表为新(二次)汇改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的变动情况。(见表)
人民币美元汇率三十年
第一阶段:双重汇率制度(1981—1984年)。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行对外贸易体制改革,为了促进出口,在1981年实行了贸易内部结算价和官方牌价汇率并存的人民币双重汇率制度。贸易内部结算价限于进出口贸易外汇的结算,按照 1978年全国平均换汇成本2.53人民币/美元加上10%的出口利润计算而来,固定在2.8人民币/美元的汇率水平;而主要适用于旅游、运输、保险等劳务项目和经常转移项目下的侨汇等外汇结算的官方牌价汇率,仍采用“盯住汇率制”的计价原则。双重汇率制度的采用,有利于解决单一汇率在不同利益主体中适用的问题,避免了外贸部门因换汇成本高而导致出口亏损,但是双重汇率制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2008年底这一制度被取消。
第二阶段: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价并存的双重汇率制度(1985年到 1993年)。
从1985年1月1日起,我国取消了实行了近4年的内部结算价制度,恢复了统一的外汇制度,官方汇率被统一应用于贸易结算和非贸易外汇兑换。1985年至1990年之间,为消除汇率高估,我国多次大幅度调整官方汇率,由1985年1月的2.8调低至1990年11月的5.2。
在人民币汇率下调的同时,为了鼓励出口,国家于1985年又一次提高了外汇留成比例,外汇调剂市场应运而生,调剂市场汇率在补偿出口亏损、促进出口增长方面作用日益突出。调剂市场汇率按照市场供求状况浮动,波动较大,调剂市场汇率与官方汇率实际上又形成了新的双重汇率。在此阶段,官方汇率从1990年11月的5.22小步调整至1993年底的5.70。而市场调剂汇率在1988年至1993年经济过热、通货膨胀、物价上涨、进口需求猛增,外汇求大于供的大背景下不断下跌,由5.70贬值为1993年2月的8.20。为了限制汇率投机型上涨,一度实行限价,造成外汇流向场外交易。到1993年底,人民币对美元官方汇率与调剂汇率分别为5.7和8.7。
第三阶段:人民币汇率并轨(1994年到2005年)。
1993年底,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进一步改革外汇管理体制的公告》,宣布实现汇率并轨,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实行银行结汇和售汇制,取消外汇留成和上缴;建立银行间外汇交易市场,改进汇率形成机制;禁止外币在境内计价、结算和流通;改革和完善收、付汇核销管理;实现经常项目下人民币可兑换;取消外汇收支指令性计划,国家主要运用经济、法律手段实现对外汇和国际收支的宏观调控。
在这一次汇率改革中,官方汇率大幅度贬值,由1993年12月31日的5.80下浮至1994年1月1日的8.70。这种实际上盯住美元的稳定的汇率制度对我国迅速增加出口以及稳定亚洲金融经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2003年以来,国际社会要求人民币升值的诉求越来越强烈,国内外关于人民币是否该升值、该升多少的论战不断升级。美国和欧洲方面通过经济、政治等形式向我国施压,要求人民币升值。
第四阶段: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2005年 7月到 2010年 6月)。
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宣布废除原先盯住单一美元的汇率政策,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当天,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由8.2765上调至8.1100,上调2.1%。
此次汇改以来,人民币美元升值21%,实际有效汇率升值16%,但与此同时,中国对美国贸易顺差仍大幅增长。美国国内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声音再次高涨。
第五阶段:二次汇改(2010年6月至今)。
2010年6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坚持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
截至2010年10月26日,美元对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为6.6762,重启汇改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已超过2%。
美国的指责与欧洲的合唱
近年来,中国饱受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对于人民币汇率的责难,尤其是最近一段时间,美国加紧对人民币汇率的攻势。从各方观点看,美国政客、专家和民众普遍认为人民币币值被低估,这其中包括美国总统奥巴马、美联储主席伯南克、美国财长盖纳特、美国众议员筹款委员会主席莱文、纽约州参议员查尔斯诐舒默,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克鲁格曼以及IMF总裁卡恩。他们认为中国操纵汇率以补贴出口,中国的汇率政策已经影响到世界上许多经济体,也拖累了本已深陷危机的全球经济。据美联社报道,不少国会议员认同美国专家对人民币被低估40%的观点。93位国会议员已经签署联名信,敦促众议院民主党领袖就针对人民币汇率政策采取强硬措施的相关提案安排投票。
此外,尽管没有美国如此急切,深受巨额贸易赤字困扰的欧元区国家,也希望人民币汇率改革,实现中欧贸易平衡。他们认为中国通过低估人民币汇率,获得巨大的贸易优势。欧盟甚至给出提高中国在IMF中投票份额的条件。而欧洲目前经济复苏最好的国家——德国,也表示了对人民币汇率升值的期待:“汇率应该是现实的”。
中美汇率问题的实质所在
中美汇率问题,表面上看是人民币相对美元是否被低估或高估,但实质上是不符合世界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现存国际货币体系的问题。一方面,美元不仅是美国自己发行的国内流通货币,更是国际货币,处于世界各国之间经济活动的核心位置;另一方面,掌握美元发行权的美国,为实现国别利益,其经济决策不会以其他国家的利益为重。美国对人民币汇率的指责,就是希望中国一边为美元对中国乃至世界交换经济发展的“贡献”唱颂歌,一边将不公正国际货币体系产生的恶果的罪责扣在中国头上。欧元区各国亦是如此。这种以核心货币发行国利益为出发点,“众人砍柴,一人烤火”的制度设计凸显了汇率问题的国家观与世界观的矛盾。
任何国际货币在客观上都对世界商品和资本品贸易有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