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资深专家。
内容辑要:
食品价格的适度上涨,是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收入结构的调整结果,并非洪水猛兽。由此,只有增加实际收入,才是对抗食品价格上涨的最有效手段,并且不会损害生产供给,削弱经济增长。
陈克新
今年以来,国内食品价格出现了较大幅度上涨。初步测算,全年粮食、油脂、肉类、蔬菜、水果等食品价格涨幅将达到或超过10%,远高于同期3%~4%的CPI上涨水平。由于多项成本增加因素的推动,预计2011年内食品价格仍将高位运行,继续上涨,尤其是劳动密集型的蔬菜价格首当其冲,涨价幅度与今年相差不多。这个局面不是短时期内可以结束的。
为了应对来势汹汹的食品涨价,近期有关部门出台了16项稳定物价措施,包括必要时实施行政干预。确实,食品价格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对于其价格过快上涨,有关部门当然不能无动于衷,任其恶化。为此在特定情况下,一些行政干预措施还是必要的,但必须慎之又慎。要尊重成本,尊重价值规律,尊重市场法则,尽可能采用经济办法,不能过于泛滥。否则可能会引发更大问题。
其实,食品价格的适度上涨,是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收入结构的调整结果,并非洪水猛兽。况且,普通百姓对于成本推动型价格上涨(不包括乘机搭车涨价、投机炒作涨价等),还是能够理解。道理很简单。因为社会是一个整体,广大菜农、粮农、果农,所有猪、牛、羊、鸡、鸭、鱼的养殖者们也要过“好日子”,谁都不能赔本生产销售。这里的关键,是要使得人民群众的实际收入,超过物价、超过食品价格涨幅。也就是说,只有增加实际收入,才是对抗食品价格上涨的最有效手段,并且不会损害生产供给,削弱经济增长。
如何在现阶段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收入水平?首先是要搞好一次分配,较大幅度地提高城乡劳动者报酬水平。比如实施工资倍增计划等。在这方面,我国有很大的操作空间。因为目前我国劳动者的报酬水平普遍偏低。横向来看,不仅低于世界发达国家水平,也低于某些新兴经济体国家;纵向来看,与全国经济增长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未能同步,差距拉大。据相关资料,过去5年,我国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5.7%,增速位于世界前列。而我国制造业劳动者的平均小时工资却仅相当于美国、欧盟和日本的3%左右,且不到亚洲四小龙国家平均水平的10%。所以,结合经济结构与收入分配结构的调整,逐步提高城乡居民的劳动报酬,向其合理水平回归,不会导致中国商品竞争优势的完全丧失。相反,还会因此提高国内消费能力,为部分外贸产能的向内转移提供空间。
其次是要做足二次分配文章。进行二次分配,除了向弱势群体进行财政补贴外,笔者认为,另外一项可以考虑的很重要的措施,就是动用国家外汇储备,向广大居民发放食品券。比如每人每年发放1200元人民币(约合200美元),连续发放5年。食品券主要用于购买粮食、植物油、肉类、食糖等各类食品。与此同时,国家动用相应数量的外汇储备,在国际市场进口相关食品,以满足国内需求。这样,就可以大大增强城乡居民抵御食品价格上涨的经济能力。按照13亿人口,每人每年200美元额度,连续发放5年计算,需要动用外汇储备1.3万亿美元。我们完全有能力支付,这比每年上千亿的外汇储备贬值要好得多;也比过多使用行政办法干预物价要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