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人民日报登了一篇文章,名为《外汇储备究竟是谁的钱?》。这篇文章的主要观点是外汇储备是央行的钱,也代表国民财富,不能理解成一般意义上中国老百姓的“血汗钱”,不能无偿使用。
这篇文章是这么解释的:
中国的企业和个人出口商品或劳务,挣回美元等外汇,然后将这些外汇的一部分或全部卖给银行获得人民币。外商对中国投资也往往需要将手中的部分或全部外汇资金换成人民币,也得将外汇卖给银行。银行在保留一定额度外汇用于日常业务后,将其余外汇在银行间外汇市场上卖出。外汇一旦被央行购买就成为国家外汇储备。从这个过程中可以看出,企业和个人不是把外汇无偿交给央行,而是通过银行卖给央行,并获得了等值人民币。这些交易都是出于等价和自愿的原则,企业和个人的经济利益在外汇与人民币兑换时已经实现,即“银货两讫”。另一方面,央行购买外汇,要付出等值的人民币,这个过程表现为人民币投放,也就是“发票子”。换言之,外汇储备是央行用“发票子”这种向社会负债的方式“买”来的,在央行的资产负债表上,资产方为外汇储备,负债方则是等值的人民币投放。看似光鲜的外汇储备其实并非央行的“净资产”,背后对应的是等量负债。
大概的意思就是说,老百姓将赚到的外汇跟央行兑换,换成人民币,就可以在国内自由地使用,因此外汇储备实际上是央行与老百姓的交换后形成的。老百姓的血汗钱已经通过兑换后的人民币拿到了,外汇储备已经不再是老百姓的血汗钱。
聪明人看到这里是会产生一个疑问的。按照这篇文章的逻辑,我们国家的老百姓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从国外赚到钱,换成人民币在国内消费,自己的血汗钱全部属于自己。而另一方面,央行通过交换,拿到外汇,变成外汇储备,可以在国际市场上买外国国债。这么说来,仅凭老百姓的努力,就可以赚到两份钱,一份是老百姓在用于国内自主消费的钱,另一份是国家买外国国债的外汇储备。一份的努力,赚到两份的钱,百姓和人民都不亏。天下间难道真有免费的午餐?
当然不是,就算有免费的午餐怎么想也轮不到我们来吃吧。现在简单地解释一下吧。当老百姓从国外赚到美元的时候,拿到央行兑换人民币,在国内消费。这时候,在国内的人民币就会增多了,而国内的商品还是那么多,因此在商品数量不变的情况下,人民币增多了,人民币的购买力就变弱了,也可以说这是通货膨胀。这时正确的做法是,国家将兑换回来的外汇从国外购买商品,这样国内的商品也同比例地增加了,也就没有了通货膨胀,人民币也不会贬值。
举个例子,当我们赚了100美元回来的时候,从央行兑换了600元人民币,央行就拿到了这100美元。而这时候国内原本有600元的人民币和600元的商品,刚好是匹配的,当兑换后的600元人民币再进入国内市场时,就变成了600元的商品对应1200元的人民币,因此事实上每一元的人民币均贬值了50%,只能买到原来价值5毛钱的商品。如果央行将得到的100美元在国外购买价值600元人民币商品并投放进国内,这样国内就变成1200元的人民币和1200元的商品,就匹配了。
如此一来,尽管表面上央行是公平兑换,但实际上老百姓得到的人民币是贬值的人民币,当然是亏了。如果外汇储备购买的不是美国国债,而是商品,就可以减少因为兑换而产生额外的通货膨胀,也可以减轻老百姓手上人民币的贬值程度。
人民日报说得对,外汇储备不是我们的血汗钱,它只不过是在让我们的血汗钱贬值。哎!